刘世松,王春华,武小清
(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增长率高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为数不多的产业之一。2021 年12 月22 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21]217 号)中,首次将医药工业定义为“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1],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高质量药学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医药改革新政策新举措的实施,推动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产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性、国际化的高质量药学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家和医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立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着力破解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是近年来开设药学专业高等院校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滨州医学院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从2013 年开始基于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念的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深化医教融合、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构建并实施了药学专业“四共建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制约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瓶颈问题,提高了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3],为我国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专业齐全、规模完善的能够满足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体系[4]。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药学人才和应用型药学人才为主。药学高等教育为我国医药产业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推进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不可否认,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药学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与医药产业实际需求不相符、高校教育教学机制与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兼容、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医药行业技术革新不相适应等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招聘难的“痛点”突出。在国家推动高等教育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5]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趋势下,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赋能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药学教育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大量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但大多数基地是挂上了牌子却没有发挥实际效用,使基地成为数量上的绩效,缺乏校企互动与内生动力,难以实现学校药学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医院资源优势间的协同创新,教育链与产业链“貌合神离”,实践教学基地弥补学校教育教学不足、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大多数应用型高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变革需要,基本上是套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少,课程内容更新慢、特色少,融合的深度不足、广度不够、厚度欠缺,加上合作教学团队松散、沟通机制不健全,科研平台、研发装备、实践车间、临床诊断等优势资源不能充分融入实际教学场景,“做中学”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在培养过程中得不到有效贯彻。
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估,而当前药学实践教学大多方式简单、岗位单一,缺乏系统科学的流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专业思想培育、学业成长、创业就业与企业生产管理、科研开发、市场推广等,缺乏全方位对接和全程化互动[6],实践实习安排随意性强、岗位被动接受、知识内容碎片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长路径等缺乏循序渐进的全面设计与科学引导,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提升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推进药学高等教育改革顺应国家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改革方向,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体制机制效能提高、师资队伍活力增强、平台载体内涵创新、课程教学体系重构等多方面[7]。滨州医学院充分发挥医学教育背景优势,经过7 年探索与实践,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以人为本、药学服务”办学理念,遵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发展思路,以共建管理团队、共建师资队伍、共建科创平台、共建产教基地构建“四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协同确定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资源、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协同评估教学质量构建“五协同”产教融合教学培养体系[3],构筑了药学专业“四共建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表面结合”到“全面融合”、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创新”,有效解决了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两张皮”的难题,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对接和全程化互动,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期性、产教融合有效性、教学改革持续性、培养过程系统性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药学专业“四共建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校企合作博弈难题,促进优势资源汇聚,保证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互补,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价值共同体,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新生态,推动学校成为区域药学高端专业人才的汇聚高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2.2.1 构建“四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价值共同体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全面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区域医药产业资源,搭建多元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价值共同体,以“利益驱动、共建共享”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成长保障。
一是共建管理团队,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成立以学校主导、地方政企医共同参与的药学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议事决策机制、随时沟通机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人、财、物等关键问题,考核评估师资队伍人才绩效,确保“专业对接产业”,让“供需对接、产学联合”深度融合。
二是共建师资队伍,建设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秉承“引育并重”原则,一方面要求学校药学专业教师必须到产业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选聘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企业高管等高端人才担任产业教师,建立学校教师与产业教师“结对”指导本科生的双导师激励机制,把双方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改革、指导创新创业质量作为考核、晋升、奖励的重要指标,将“理实一体、培养联动”落实落细。
三是共建科创平台,激发药学人才创新动力。着眼教学、科研和生产、临床融合,以绩效激励为杠杆,促进校企医等教研人员共同组建科研团队或课题组,积极进行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申请、开展横向课题项目合作、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不同类型方向的校地融合科研创新平台,推进教师科研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8],以“平台共建、利益联结”驱动创新。
四是共建产教基地,构建药学人才培养多元生态。打造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一流GMP“校内车间”、联合开办“校企合作3+1 药学班”,改变过去单一“企业基地”为“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基地、校内外科研实验室”的多元产教基地,共同明确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考核标准,将过去实习基地单一的“做中学”为“教学做合一”,使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9],使“人才共用、学生联管”内涵提升。
2.2.2 构建“五协同”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形成教育新生态 以医药产业需求为导向,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协同创新中探索寓教于医、寓教于研、寓教于产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10-11],是应用型高校药学专业改革的重要指引。“五协同”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以“全程参与、深度融入”逐步构建形成药学专业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成长路径。
一是协同确定培养方案。组建以教学副院长为负责人,由学校、医院与企业名师共同组成的药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建立药学专业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以“立德树人、医药融合、懂医精药”为目标引领,将“产业基因”融入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医院和药企行业标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类型结构形成耦合效应,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设计。
二是协同开发课程资源。以增强实践能力和契合产业需求为目标,推动药学与医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一体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一体化”,结合药品生产设计、研发到质量监控、药事管理等实际要求,合并交叉重复课程内容,合编实践教材、开设企业课程、举办专家讲座、打造“云课程”,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突出新技术、新进展,规范建设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核心。
三是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发挥专任教师教学科研经验和产业教师科技生产实践经验优势,共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诸要素,共同构建从大一到大四循序渐进的“序贯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认知教育、接触科研到参与导师项目课题开展专业实践,最后结合实践、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培养过程实现生产流程、科研过程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场景之间协同互补,创新建构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措施手段。
四是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学校与医院、药企、科研院所共建通识类双创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和比赛,指导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各级各类药学类赛事,引导学生进大学科技园、进“双创空间”、进科技孵化基地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促进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是协同评估教学质量。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办法》《本科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相关规定》等制度,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个人职业素养等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产业专家评价占30%、校内教师评价占30%、学生评价占40%,切实做到目标同定、过程齐管、考核多元和反馈双向的教学评估,建立健全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评价机制。
依托医学院校背景优势加强医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建设多元化产教基地,推进产教融合,以“四共建”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以“五协同”推动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融合、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融合、培养重点与行业标准融合、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融合、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融合,彰显“懂医”特色、夯实“精药”底色、提升“实用”本色,实现药学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优化。滨州医学院药学专业通过实施改革,高层次教师团队硕博达到99%,“双师双能型”教师超过50%,产业教师选聘占比超50%;共建校地、校院、校企协同创新平台14 个,共建大学园区2 个,与58 家药企、科研机构和医院组建了药学院理事会,与地方政府联合组建了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研究院新型智库;与荣昌集团共建的荣昌产业学院,入选省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
药学专业“四共建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将“过度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前期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认知、中期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后期注重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从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从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转变”的渐进式实践教学方法。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设置“药学研发创新、药学应用技术、药学服务管理”不同课程模块,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产业对接型、创新创业型、继续深造型” 学习方向,让学生既完成教学计划中 “必选动作”,也可选择个性化培养方案中“专设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着力培养堪当大用的药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滨州医学院药学专业教学改革后已毕业的1 560 名学生中,产业就业及创新创业率由改革前的80%上升到改革后的98%,增长了18 个百分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率达90%以上。
多角度、多元化建立的“目标共定、过程齐管、考核多元和反馈双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全员性参与、全过程评价、全面性考核”体现了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亮色”。合作各方根据不同实践时间段和学生需求共同确定教学目标;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加强过程指导和监督,共同构建清晰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推动学生注重产出质量;强化结果评估和应用,对学生优秀成果进行汇编和推广,并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体会和感受传递分享至更大范围;对不符合实践目标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下一次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做出调整[12-13],药学高等教育改革成效得到不断提升。近5 年,滨州医学院药学专业建成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12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29 门,主编、参编教材19 本;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21 项,获批国家重大制药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纵向基金课题64 项,获批烟台市校地融合发展项目6项,获科研经费8 000 余万元;学生立项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 多篇。药学专业“四共建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药学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我国药学高等教育长期的重要任务。滨州医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构建和实践药学专业“四共建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强化医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新生态,培养符合我国医药产业现实需求的高素质药学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强药学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对我国药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价值。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新生态,由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扩大到不同高校间合作、校地合作,整合高校相关专业和地方政府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创新平台、资源、人才等,以药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