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4-04-06 01:15:38岳雪红
学苑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辨性思维能力文本

岳雪红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前沁逸夫小学,福建 莆田 351164)

学习品质是21 世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优秀的思维能力是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阐释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中,思维能力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可见,无论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视角,还是从学生语文学习视角来看,思维能力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良好的思维能力来助力语文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具备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阐释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工具,是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能力。

(一)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

新课标对思维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其中,直觉思维是凭借感官系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感性直觉;形象思维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体形象;逻辑思维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辩证思维是从全面、正反视角客观审视;创造思维是打破定式,敢于创新和创造。这些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都是学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

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可见,学与思是密不可分、如影随形、相互促进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意义十分突出。

首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引路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探究者。只有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学生才能拥有打开语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教给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语文知识的这把“金钥匙”,使之具备在联想、关联中举一反三、在分析、比较中发现规律、在归纳判断中掌握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方法。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而阅读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才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发挥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借助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不同的思维形式,理解文本,抓住重点,深层次地学习和掌握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要素。培养思维能力,可以夯实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也是其价值所在。学生既要通过语文课堂学习语文知识、方法,还要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这需要以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活学活用,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起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与素养。

二、立足语文课堂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课堂,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抓好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在真实的读写活动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分别从四个角度来论述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

(一)“读思达”结合:以思考深化阅读理解

阅读、思考、表达,是三位一体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语言学习需要完整的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思考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脱离语言信息的加工,所输入的语言信息就无法转化为有质量的语言信息输出,也就达不到应有的语言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围绕课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是重点中的重点,语言知识点、读写策略、语文要素都以阅读教学为载体。要深化文本的阅读理解,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领会,深层理解。

一是思考文本中体现的语文要素。课文是一个个好的“例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要素。尤其是在单元整体编排思路之下,每一篇课文中都处处蕴含着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文本中所体现的单元语文要素,思考其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从而理解文本语言,学习阅读与表达的方法策略。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各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需要着重从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的视角来阅读文本。如《摔跤》一文中,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将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小嘎子与胖墩摔跤场景描写中使用的动词圈画出来,通过这些动作来分析小嘎子灵活、敏捷、机智的人物特点。在读思过程中,学生对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与方法也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思考语段中体现的内涵深意。课文的语段不仅蕴含着语言知识,还渗透着思想情感,对主题的烘托具有重要作用。要在阅读基础上认真思考语段对文本中心主题表达的意义,挖掘文本的内涵深意,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如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为什么要做这个交代?它在整个课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具思考意义的问题。环境的描写烘托了山洪爆发的危急氛围,突出了老汉指挥村民转移时的危险,进而突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牺牲自我的党员精神,可见,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是有特殊意义的,是具有内涵与深意的。挖掘文本,思考语段,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主问题”引领:以问题引导思考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要以少而精、具有统筹作用的主问题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有意义的思路来思考和探究中,提高思维质量与效率。

在六年级上册第5 课《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本诗与“阅读链接”中的《菩萨蛮·大柏地》,以主问题来串联两首毛泽东诗词: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词大气磅礴、雄浑豪迈,体现着深深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结合两首诗词,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体现革命浪漫主义思想的。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问题,是一个有深刻思考与探究意义的问题。学生通过《七律·长征》中的主旨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以及红军在漫漫长征中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等艰难险阻之下依然保持的“喜”和“尽开颜”和《菩萨蛮·大柏地》中将鏖战后弹洞前村壁这样的破败场景说成“装点”与“好看”,体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环境下毛主席仍然保持着对革命的乐观信念,这是理解《七律·长征》的主题思想的关键。

以主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注重提问的质量,抓住提问的重点,更好地发挥问题在促进学生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三)“任务群”助力:以任务驱动阅读表达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以学习任务群为基本内容组织形式,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六大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品质的有效载体。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是以思辨为核心的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样态,能促进学生进行更为科学理性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培养思维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

1.在思辨性阅读任务中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以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为主,文学阅读以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为重,而思辨性阅读则侧重于思维能力培养。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思辨性阅读任务为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读与思的有机统一。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科学与思考”为人文主题的单元,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素材。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阅读教学。《学弈》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来说明的?《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分别持怎样的观点,又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课文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句,用了哪些例子来支撑文章的观点?……这些思辨性阅读任务,都强调阅读的思辨性,提高阅读的科学理性,使学生具备更好的思辨意识与能力。

2.在思辨性表达任务中培养思维能力

以口语交际与书面写话(写作)为基本形式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形式。语言表达不仅要注重表达的文学性,还要追求语言科学的理性,要具有思辨性,要经得起推敲。在思辨性表达学习任务中,教师从口语交际与习作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注重口语交际语言逻辑,提高说服力。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的组织与表达来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达到让人信服、认可的目标,就要确保语言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要经得起推敲,没有自相矛盾,没有漏洞与破绽。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辩论”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辩题以及所持的观点来寻找有力的证据,以摆事实、讲道理、作比较、作引用等说理方式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说服力,还要在倾听对方陈述的过程中抓住漏洞进行反驳,通过合情合理的推理以及毫无破绽的语言组织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思辨力。在课堂中,要多进行师生对话,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让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语言逻辑思维,具备思辨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

二是注重书面表达语言逻辑,增强严谨性。习作是重要的书面表达方式,要做到语言流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就离不开思辨性表达。很多学生的习作结构和语言都缺乏条理和逻辑,通过思辨性表达学习任务,提高学生习作的语言逻辑十分必要。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为例,要达到推荐的效果,需要把握好几点:一是简单介绍所推荐书的基本信息;二是着重阐述自己推荐的理由,通过分段阐述理由(书中的精彩内容、作品的语言艺术、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四)“实践场”强化:以语用实践发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局限于课堂,还需要在真实语言情境之下发展。教师要以形式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说话与辩论实践。教师可以以话题与辩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尝试完整、准确地讲述,逻辑清楚、观点鲜明地表达意见与观点;组织演讲活动或者辩论赛,让学生在真实的口语交际场景中培养和提升语言思维。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注重语言思维,发展语言逻辑。

二是写话与习作实践。借助形象思维,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形象的感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借助逻辑思维,将观点阐述清楚,把语言组织连贯,凸显中心思想;借助辩证思维,全面地看待事物与问题,不主观臆断,不人云亦云;借助创新思维,用极具新意的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注重思辨性的写话与习作,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注重逻辑的写作品质。

三、结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如影随形的有机统一整体。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崇尚真知;善于通过教师讲课、课文阅读、语言积累、学习活动,理解文本、探究方法、积累经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素养;善于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借助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自主建构,具备语文学习的宝贵思维品质是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思辨性思维能力文本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培养思维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