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提升教学科研效能的路径

2024-04-05 02:33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技能院校

颜 彦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引言

2022年5月,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明确定位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职业教师队伍。新《职业教育法》第五章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框架,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多项举措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等企业实践要求。

据教育部统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由2017年的132.2 万人增长到2022 年的136.6 万人,这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年龄结构看,高职学校50 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将近83%,中青年教师正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骨干力量。从“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看,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均占59%,达到了占比过半的要求[1]。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刚性需求,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尚需通过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效能,从而达到教育教学及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

一、高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内涵及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有利于深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教师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融入行业应用场景;有利于扩充教学——实践资源,推动教师建立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景化的教学——实践资源库;有利于激发教学——科研潜质,推动教师于实践中明确研究方向,立足产业、行业实用性、适用性技术技能需求,充分发挥科研效能。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内涵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50 岁以下、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高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主要包括教师入职前企业工作经历和入职后的企业一线锻炼、企业培训、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等。

高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效能。入职前企业工作经历所积累的职业敏锐性、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积淀对教师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前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入职后企业实践锻炼能够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方面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学科研效能。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推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探索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并从自身实践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探索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既实现了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服务企业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一支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同时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条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困境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后备力量和人才发展方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专业建设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引领,为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服务。但在目前实践阶段,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都存在一定障碍,亟待改善。

一是缺乏政策解读,导致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主观意愿不强,无法实现与自身职业发展的“共鸣”。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政策解读能力、宣传能力影响政策落实效果,进而影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运用政策增强职业素养的能力[2]。青年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应合理规划企业实践,积累企业实践资源,为自身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缺乏制度保障,导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主观能动性缺失,无法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共赢”。学校公益属性与企业盈利属性的本质差异是校企双方教师企业实践无法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学校以推进教学、科研水平为基点,鼓励青年教师在政策框架下参与校企实践,但同时相关制度保障尚未到位,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意愿较低。学校与行业、产业联盟间存在沟通不畅、制度缺失、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3],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经验积累和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回馈企业[4],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

三是缺乏实践创新路径,导致教师、学校与企业在实践成果上无法实现经验积累与利益“共享”。传统高职教师企业实践以工作日志或企业实践心得为总结报告,缺乏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关的统一规划,工作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素材无法有效转化为教学能力,对教学、科研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并不明显。青年教师普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科研潜力巨大,需要团队支持共同开发企业实践资源,实现实践成果的积累与“共享”。

二、企业实践推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安排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安排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对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长远意义。一是推行“三教”改革的必经之路。企业实践对高职院校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教法改革具有积极作用,体现在优化教师结构、重构或优化专业设置、编辑特色教材和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二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行业发展需具备职业敏锐性,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才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明确学生企业实践时间,建议教师每年企业实践时长,为教师、学生双向赋能,为职业院校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疏通路径、拓宽渠道。

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对自身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推动教师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形成理论融入实践,实践反证理论的良性教学——科研模式,确保理实一体化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促进教师接触企业文化,涵养自身职业素养,以职业视角审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将岗位职责、职业标准前置,明确各自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向性,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发展韧性,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三是促进产学研用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外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推动企业将培养环节前置,促使企业与高校一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推动形成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二)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的合理性

通过分析S省高职青年技能名师考核情况,发现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态度较为配合,但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和相对标准的指导规划,以及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企业接纳教师实践存在现实困难,包括短期实践的制度、人事安排,工作岗位与教师专业的适配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归属及权益等问题[5]。

企业参与校企实践具有战略意义,一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运用教师专业知识,总结岗位经验,凝练技能标准,以开展内部培训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服务;二是通过“引智入企”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鼓励教师团队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以校企合作共研共享的形式为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发新路径,提供新思路;三是增强企业社会美誉度,通过教师将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传递给学生,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推动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可靠路径。

三、创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从学校、企业、教师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现实困境,为解决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切实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创新高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路径,丰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

(一)深入了解政策,发挥主观能动性

1.学校深入解读政策,实施配套激励保障制度

学校层面设立专职部门解读职教领域相关政策,与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密切联系,提炼总结政策内容,结合院校实际,深入解读政策,将政策导向性、制度激励措施等宣讲到位,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1995 年,《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国家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一定要求。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6]。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举措”[7]。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022 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新增的“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章节中也提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以及职务(职称)评聘制度等,这些政策文件均涉及教师企业实践内容。

学校深入解读政策,需要注重政策的历史沿革性,注重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以及注重与学校整体规划发展的适用性。当前,各院校都有相应的配套激励、保障措施,需要宣传、解读到位,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师企业实践指导工作。

2.教师深入学习政策,不断提升领悟落实能力

教师以个体为单位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相关政策的学习和落实,打破传统政策、理论学习方式,以政策导向为指引,落实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以实践检验理论,完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践方案、制度标准检验政策可行性[8]。

认知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有机体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内部加工过程,可以将信息、知识及经验的获得和记忆进一步处理,达到理解、顿悟的程度,并能运用内化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受传统认知学习的影响,个体在学习政策过程中,仅关注对自己有影响的部分,易忽视整体统筹,从而忽视政策导向性作用[9]。各省在青年技能名师培养核心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核心指标下都有大量的配套政策做支撑,均有明确的标准或规范,政策导向性明显。以教师企业实践做突破口,梳理政策文件,用以支持企业实践成果的教育教学效能转化,实现专业重构和完善课程建设;以企业岗位标准指导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理论(如图1所示)。

图1 政策解读—企业实践模型

图2 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内容模型

从构造“政策解读—企业实践模型”中尝试分析政策导向性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推动作用,在一系列政策解读过程中,教师找准基点,在政策框架范围内查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突破口,融入企业实践经验、岗位职责、行业标准、技能大赛要素是创新企业实践模式,探索政策指导下教学科研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

(二)统筹规划资源,建立教学资源转化团队

1.加强学校顶层设计,组建教师企业实践专业群团队

高职院校落实教师企业实践,不仅需要激励机制保障,同时需要协调校内校外两方资源,为教师企业实践畅通内外部通道。

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师企业实践时,倾向于选择大中型企业,忽视自身院校毕业生入职中小企业的现实问题,但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营理念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参与中小企业运行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才能真正获取有价值的企业实践经验,了解自己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参与教师企业实践的综合实力,教师自身也比较抵触去中小企业实践,这需要学校以院校联盟对接中小企业联盟的形式建立沟通桥梁和具体合作方式,保障教师自身利益的同时,确保为中小企业运营做出经济贡献。

高职院校对内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但往往以“自主”选择为主,没有形成团队合力,教师企业实践经常流于形式,是“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学校可以探索将相同专业或相似专业教师联合组建校企实践团队,明确实践任务,深化理论学习,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衔接,找准切入口,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以团队形式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教师脱岗实践导致的课时问题,而且可以以实践资源补充教学资源,以共建共享的形式完善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更有利于团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深入落实企业实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转化能力

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需要激发自身实践动力,将专业技能提升及发展内化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切实将实践经验、实践素材转化为教学科研能力,重塑教学科研韧性,将自身职业技能发展归入整个技能型社会建设之中。

教师在学校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可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组建教师企业实践——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校内教师分担参与企业实践教师的课时量,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适当延长实践时间,负责采集实践素材,以企业实践时间及实践素材积累冲抵课时量,最大化个人效益的同时扩大实践成果,服务教学科研过程,保证教学科研质量。2016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中提出了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教师运用考察观摩、技能培训、兼职或任职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熟悉企业制度标准并具备学习发展能力。教师只有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才能及时审视所教理论知识、应用技能的适用性、实用性[10];只有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才能及时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素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不断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专业发展可持续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备职业行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沉浸式企业实践,建立实践素材资源库

1.沉浸式企业实践理念融入教师企业实践

沉浸式(Immersion)指专心从事一件事情不被外界打扰,从3D、4D 式体验获得灵感,以带入式体验探索与第三方产生共鸣,比如网络上以营销为目的的沉浸式化妆、沉浸式阅读等。沉浸式理论基础通常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中,比如沉浸式外语培训模式(Total Immersion Experience English,简称TIE),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语言培训方法,拥有诸多成功范例。TIE 的理论根据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时段仅使用目标语言,以阻断母语干扰的形式在短时间内促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目的。

与传统身处真实环境不同,网络上近两年出现的沉浸式体验多为融合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影像、特效、灯光设备技术等[11],以vlog的形式全面覆盖体验者视角,通过互动感应系统智能控制,并和体验者产生互动。与视频直播带货方式不同,沉浸式体验往往赋予体验者“当事人”身份或“隐身者”身份[12],以全方位体验带给观看者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来讲,沉浸式体验既可以指教师以员工身份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也可以指教师带领未来入职企业的学生先行体验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与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不同,教师个体参与企业实践多数不具备宽裕的资金支持,但可以在工作日志、工作总结的基础上以vlog的形式记录企业日常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植入理论知识或工作技术技能要求。从沉浸式教学素材库的角度虚化个体形象,带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2.沉浸式企业实践资源融入教师教学科研领域

以vlog的形式拍摄企业实践资源素材具有一定实操性,但需要明确各方相关权利义务。对于企业来讲,实地取材有利于扩大品牌效应,但同时存在一定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一般不以个人身份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一般不支付全额岗位薪资,双方仅有“企业实践证明”作为合作成果证明,对双方权利义务约束力较弱。建议实地取材时与企业签订素材资源挖掘等方面的协定,从宣传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品牌效应的角度为其带来一定的隐形经济效益,提升企业软实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实地取材有利于充实院校企业实践资源库,方便相关专业团队丰富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有利于院校监督管理教师企业实践质量,便于督促教师保质保量完成企业实践工作,并依据此项资源库建设成果量化考核,从而设定教师评聘标准。高职院校相对重视教师企业实践质量,但长期采用实践报告形式提取实践效果甚微,或是单方面提升参与实践教师的个人教育教学水平,不具备推广效应,可视化教学——实践资源与理论知识、技术技能配套形成企业实践资源库[13],将最大化教师企业实践效果。

对于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来讲,以vlog的形式采集实践教学资源是一个挑战,较之传统的企业实践经验总结,视频资源的采集和制作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解读等。为保证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高效性,院校需要配备专业团队并给予一定经费保障以及与教学课时、科研成果量兑换等。以图3教师企业实践内容模型为基准,探索沉浸式企业实践资源素材采集路径。

图3 教师企业实践沉浸式素材资源库建设模型

以岗位职责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企业对外招聘平台信息、对内岗位职责说明书及相关岗位技术技能国际国内标准,确定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重点、难点知识合集,适应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技能,深入解读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促进作用,真正深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教育教学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一定基础,使职业发展更具长远性。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技能院校
高级技能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秣马厉兵强技能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拼技能,享丰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画唇技能轻松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