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内在逻辑、现实审视和推进路径

2024-04-05 02:33:18王子飞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院技能院校

王子飞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020)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类型凸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新发展生态。据《202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全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 所,2022 年共完成招生7.63 万人,比上年增长84.39%[1]。实践导向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遵循和固有特征。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主要平台,是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实践形式和人才培养创新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注重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适应和服务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当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实践困境,探究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逻辑及其推进路径,其主旨是创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对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产业学院的定义尚未有明确的统一界定。国内有学者认为高校探索的产业学院可以追溯到21 世纪英国创立的“产业大学”(University of Industry),产业学院内涵要素主要包括功能定位、架构定位和综合实体组织[2][3]。与一般产业学院不同,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是以区域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紧密相关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是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着重培养具备职业素养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更注重产业链、创新链和专业建设的相互融合,即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接触到行业企业真实的案例、项目和实践任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实践能力。二是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深。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是合作双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4]。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注重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区域高端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就业和项目合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产学研紧密的合作模式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注重职业综合素养培养。基于行业企业岗位群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产业学院应注重实践型人才的社会性和职业化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产业学院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产业学院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不断接受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及领导能力,使学生在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素质。

二、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在逻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应包括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真实或类似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 注重非结构性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5]。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业学院是职业本科院校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和基本遵循。职业本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定位,使得其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成为职业本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基于此,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开展实施的主要载体和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有所不同,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紧跟区域性产业发展,并以制度化、系统化进行人才培养和实施。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是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学生等多重利益诉求的内在驱动,也是职业本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分析框架

(一)产业需求导向,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外驱动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是以产业需求为主导,通过与相关产业的紧密合作而实施的特色化校企共建、共育、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核心岗位人才需求,使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及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并不断地获取精准的行业信息,包括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这些行业信息将有力促进并指导产业学院发展。产业学院建设中不断与企业合作开展行业调研及岗位需求分析,基于办学需要将这些信息纳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中,确保所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构架起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链接桥梁,使双方的互动成为常态,这有助于双方就关键领域开展产业合作和创新项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强化与相关企业合作。产业学院凭借企业技术基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参与行业企业创新项目,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到实际项目中,进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产学合作还为职业本科院校提供与产业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发展和创新。

(二)多元育人模式,传承技术技能的内驱动力

技术技能一般不会独立存在,而是表现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建构、形成和发展[6]。以技术技能为核心,面向产业链和岗位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彰显职业教育传承技术技能的内动力。产业属性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属性,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在于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更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其人才培养更贴近区域产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无形中为产业技术技能传承奠定人才储备基础。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教学模式以实践导向和职业综合素养训练为主,行业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参与产业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势必会通过岗位实习、项目合作、专项训练等方式将一线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教学中,从而不断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该教学模式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拓展与企业和行业相关的人脉资源和增长实践经验的机会,还为技术技能交流和传承搭建了沟通平台和渠道。同时,产业学院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无形中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快速掌握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核心技能,这种“师徒制”式教学模式将有力促进技术技能的传播。

(三)服务社会和职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根本遵循

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是职业本科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产业学院建设的最基本利益的交集,也是合作的最基本诉求。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内在逻辑定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既是产学研创合作的载体,又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的紧密的就业创业对接平台。为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向社会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服务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功能之一。基于教学需要,产业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融入产业发展、企业文化、职场文化、岗位综合素养等内容,这无形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趋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职场选择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和载体,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创新合作开展专业实习和实训,开展技能培训和证书认证等活动,如职业资格鉴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为学生间接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资源和实习机会。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对相关技术领域的突破、对合作产业企业生产一线相关问题的解决,这种溢出效应会间接赋能社会发展,也展现了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服务和职业发展功能。

三、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审视

(一)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有长远科学规划和务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才能高效可持续发展。职业本科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规划,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高层次技术技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符合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内在要求。2019 年,全国开始试点职业本科教育,在实践中,部分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长远性合作规划,合作关系仅侧重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忽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缺乏长远性合作规划的主因是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缺乏足够多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的把握和预测程度也是导致产业学院建设难以科学制定战略合作规划的因素。一些职业本科院校往往更多关注产业学院短期内给学校带来的生源和收入,而忽视产业学院的长远发展和谋划。同时,受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等多重因素影响,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与合作方的合作模式往往还是固守以往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模式较为单一,灵活性欠缺。受此影响,产业学院专业教育和教学模式还基本依赖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探索实践,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通常很难适应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不能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实践经验和培训。同时,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和官僚化倾向也会使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改革和创新变得困难。

(二)产教融合不深,课程体系实践性有待强化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基于培养学生高层次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需强化产教融合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但目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产教融合不深和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的问题。一是产教融合不深,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不深主要表现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如产业学院建设及其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以高校作为主导,教学角色以专业专任教师为主、教学实训实践环境以校内为主等,行业企业参与的环节比较少。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还会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会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课程体系中实践性元素设置和融合受到影响。一些产业学院仍比较习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而未能充分发展和整合现代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等与行业企业一线关联紧密的教学模式,缺乏真实岗位及岗位群中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经验传授。二是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职业本科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理实一体化、职业综合素养和技能相关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欠缺。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离不开与区域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其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也应符合产业发展对核心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一些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还比较侧重于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应用的元素。学生接触到的课程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和单一的实践操作层面,理实一体化和职业综合素养相关课程涉及较少。这限制了学生在真实岗位和职业环境下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同时,一些产业学院未能及时跟进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对行业企业的相关新要求、新工艺、新技术等与课程融合不够及时,教学和教材更新滞后。

(三)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专业发展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性保障。审视当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在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师资留育机制缺失、实践性教学能力不足及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方面。一是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师资留育机制缺失。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对行业企业参与产业学院教育教学缺乏明确的留任政策和长期承诺,一线行业企业骨干在产业学院长期工作任教的动力不足。同时,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如职业晋升、薪酬奖励等,对吸引和留住优秀行业企业骨干深入参与产业学院教学的措施还不够得力。校内教师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教学及相关决策机制也有待健全,如果校内教师在产业学院事务和决策制定中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他们可能感到缺乏参与感,从而降低他们对产业学院长期发展的投入。二是师资培训、职业发展机制有待优化。当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培训和能力不足。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利益契合点还存在不少分歧,致使行业企业对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很少第一时间融入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当中,同时校内专任教师可能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技能教学,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会可能使教师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在产业学院内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包括教育体制的不适合、资源有限、管理不善以及院校的发展阶段等因素。产业学院在初始阶段一般集中精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开发上,而往往会忽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发展。

(四)生态发展体系缺失,持续优化机制有待完善

建立健全生态发展体系和持续优化机制有助于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与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一是生态发展体系缺失。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某一行业企业的需求,而对全面的产业生态发展把握不够,不能全面考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受其影响,产业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实际产业发展会存在脱节。二是持续优化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在持续优化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主要表现在激励补偿机制、资金配置与筹措机制、治理机制等方面。政府在支持和鼓励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尚未构建明确的激励补偿机制,无形中限制了相关行业企业和院校合作试点实施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意味着对院校和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引导其积极参与和推动产业学院的发展。一些职业本科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可能过于依赖有限的政府拨款,而没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导致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中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产业学院建设通常需要大量的投入来建设实验室、购置设备、招聘专业人员等,如果资金配置不足或筹措机制不够灵活,可能会影响学院的发展和运行。产业学院通常需要与多个利益相关方合作,包括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如果校行企层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可能会导致协作不畅、资源浪费和目标不一致,进而影响双方合作关系。

四、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规划引领,探索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长期生态发展,离不开政行企校共同制定清晰的战略合作规划来作为支撑和保障。产业学院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特定人才需求而产生的混合型教学组织,做好服务定位、规划好发展方向是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7]。一是制定长期合作战略规划。应从国家、省、行业企业、学校四方面出台相关文件制度,各级各类文件制度还应相互衔接,形成联动体系,这样才能使相关文件制度可实施、可操作、可落地。当前,国家层面虽已出台了相关制度文件,对产业学院建设稳步推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但相关部门及各省市对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文件的执行及其细化性文件出台还存在很多实践困境,对有关布局职业教育及其产业学院发展地方性相关制度文件还较少。二是建立有利于产业学院发展的合作战略联盟。充分发挥政府的“有形手”的政策引导服务和市场的“无形手”的调配机制作用,成立由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产学研合作联盟,以合作战略联盟为主要平台,为区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指导服务。产业学院合作战略联盟可以细分为政府主导型、产业龙头企业主导型和行业协会主导型[8]。不同的联盟类型其合作模式各不相同,但其共性必须是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和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合作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同时,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还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以合作联盟为平台,引导政行企校多方逐步完善联建联管机制,以定期会议、互派工作组或联络人等方式,加强合作双方的信息交流、问题解决和协作育人,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二)聚焦产业,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指导。一是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政行企校进行充分沟通和调研的基础上,紧跟区域产业发展,构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动态的优化机制。在国家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框架下,充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不断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等实践性内容创新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同时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紧跟产业发展,关注行业的快速变化和技术进步,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育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型实验实训平台。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是当前职业本科院校在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时的主要方向。产业学院在打造特色实验实训平台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集教学、实训、实习、考证、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设备,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建立产业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实践导师,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产业导师遴选应不拘泥于学历、职称及资历等要求,要更多注重其产业背景、行业经验和一线技术技能。凭借产业导师丰富的一线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和认证体系,确保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引育结合,夯实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混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也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支持职业学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一是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留育机制。吸引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生产一线专业技能人才、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等专业人士加入到产业学院师资队伍,是产业学院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以产业学院为试验区,改革传统师资招聘及考核机制,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等为主的招聘和考核要求,创新融入行业经历、技术技能背景、产业关键技术经验等实践元素作为招聘和考核要求,以此来不断提高混合型师资队伍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突破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内部教师缺实践经验、行业导师缺理论教学经验是当前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时遇到的普遍问题。通过优化师资培训机制,创新实施教师产学交叉办公和行业专业研修。不断强化教师职业发展引导,创新机制,引导教师多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加校内教师的产业经验和实际工作经历。三是不断夯实师资队伍科学素养和技术研发能力。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势必要求产业学院师资队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学科素养和技术攻关能力。项目引领,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推动教师与行业企业骨干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技术攻关。同时还应为产业学院教师提供较为扎实的科研项目的支持和资源配套,包括科研课题、实验设备和研究团队等,激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四)完善机制,持续优化产业学院发展新生态

完善机制,持续优化产业学院发展新生态是职业本科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保障,也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推动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优化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生态体系,关键在于构建激励补偿机制、优化资金配置与筹措机制和实施科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生态体系

1.构建激励补偿机制

通过激励补偿机制的实施,政府可以有效引导各方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促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当前,国家层面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实践中一些政策文件的执行和实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政策文件的联动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脱贫攻坚规划时,应当将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指导、支持和服务。引导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奖励政策是构建激励补偿机制的关键。结合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实施细则和奖励政策可以包括财政税收、项目资助、科研经费等,以鼓励更多行业企业投入到产业学院建设当中。政府还应强化人才培养奖励和产学研合作支持,通过设立人才培养奖励计划和产学研专项基金,对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等进行专项奖励和资金扶持。

2.优化资金配置与筹措机制

职业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属于混合制办学模式,产权及资金投入与使用往往会成为制约产业学院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科学制定产业学院资金配置规划。根据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结合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实际,依据合作协议科学规划产业学院建设所需资金的使用和配置。产业学院资金配置要首先确保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金保障,满足产业学院的优先发展需求。二是创新引入社会资源。紧跟区域产业发展,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探索PPP等合作模式,不断丰富产业学院建设资金来源,不断扩大产业学院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同时,资金回流机制对行业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也尤为关键。依据合作协议,科学制定合理的资金回流机制,确保社会资本的投入与产业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匹配。三是细化产业学院资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政行企校协同建立前期化的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预算控制、费用监控、资金流向等,确保产业学院建设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有效,防止资金浪费和重复建设。

3.创新实施科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现代管理理论著名学者巴纳德认为,一个组织要能发挥作用,必须使其中的个人之间能够互相交往,而且都愿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做出贡献。产业学院作为政行企校交叉混合型新型管理组织,其高效运行离不开参与各方的协作与贡献。一是科学优化产业学院的管理架构。依据政行企校职权及分工,科学建立产业学院管理架构,通过不断简化系统体系,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和组织的运行成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构建由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和院校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9]。在此治理结构下,科学建立产业学院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使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机构更加灵活,进而不断提高产业学院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发展需求的环境适应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入基于结果导向的企业化考评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绩效考评制度,对产业学院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等进行绩效考评,根据考核结果对政行企校参与的人员分级分类进行奖惩和表彰,激励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创新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为产业学院提供专业的管理指导,不断提高产业学院的组织韧性。

猜你喜欢
学院技能院校
高级技能
初等教育学院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学院掠影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院校传真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