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善坤
加快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建设,实现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倍增发展,需要在增强软实力、做大龙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也是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浙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海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跨越1万亿元“关口”,位居全国第四位,较2021年上升1位;202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据统计,世界上70%的人口、70%的工业资本和75%的大城市都集中在距海岸线100公里的沿海地区,世界上70%的生产总值在沿海地区创造,世界上70%以上的国际贸易通过海上运输完成。新阶段,加快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建设,实现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倍增发展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纵观全球沿海港口,宁波舟山港的硬实力已位居全球前列,“宁波舟山”也跻身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前十强,但软实力尚有“弱项”,“打造世界一流强港”还任重道远。下一步,除继续推进千万标箱级港区和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建设、不断强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外,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以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硬核”驱动和引擎作用。
加快培育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据统计资料,全球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世界50%的油轮租赁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业务、20%的航运保险都集中在伦敦。发达的航运服务业对助推港口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浙江要以宁波东部新城和舟山新区新城为核心,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大力推动航运经纪、海事法律、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公估理赔、融资租赁、航运电商、船舶交易、燃油加注、海员培训等航运服务业发展。支持宁波航运交易所做大做强,扩大海上丝路指数国际影响力。
加快提升港口多式联运能力。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是现代化港口的重要标志。美国大部分港口集装箱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纽约—新泽西港有15%的集装箱通过海铁联运完成,有5%的集装箱通过海空联运完成。目前,宁波舟山港只有5%左右的集装箱是通过海铁联运完成的。下一步,浙江在海铁联运上,重点要推进进港铁路支线建设,提升“最后一公里”能力,加快金甬铁路双层高箱集装箱线路建设投运,持续拓展内陆省份海铁联运布点;在海河联运上,加快推进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建设,早日实现通行三层集装箱船舶条件,尽快明确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建设方案,争取早日开工;在江海联运上,重点发展江海直达运输,打造一支自主可控的江海直达船队,提升海进江、江出海运输能力。
打造全球一流港口运营商。积极发挥省海港集团在海洋资源开发特别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主平台作用,统筹推进投融资、港口运营、开发建设、航运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集团港口产业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运营优势,打造全球一流港口运营商。优化宁波舟山港与省内沿海港口、内河港口的分工与协作,持续促进全省港口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加强宁波舟山港与沿长江经济带内河港口的合作,扩大宁波舟山港腹地货源;加强宁波舟山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浙江临港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明显,下一步要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链的龙头拉动作用。
打造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以炼化一体、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绿色石化产业为核心,以油气进口、储运、贸易、服务为延伸的油气全产业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结合LNG登陆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级油气资源配置中心。推进宁波、舟山绿色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谋划绿色石化沿海拓展项目,推进台州荣盛石化新材料基地建设,支持洞头大小门岛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努力将浙江绿色石化建设成为比肩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龙头产业。
大力推进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以高品质、高附加值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和链式项目招商,加快发展高端船舶、海洋工程、邮轮配套、新能源汽车制造、风力发电、核电关联、航空航天配套等高端装备产业,打造我国沿海亿万级的临港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使临港先进制造业成为浙江沿海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建议在宁波、舟山、台州、温州、杭州、嘉兴等临港区块,布局建设一批海工装备等高端船舶基地,一批石化装备、航空装备、先进发电装备、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特种装备等基地。
海洋新兴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需要大力扶持培育。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聚力鱼油提炼、海藻生物萃取、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核心技术研发和运用,加快海洋生物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依托杭、绍、甬、舟、台等一批生物产业园区,扶持发展一批海洋生物医药制品龙头企业。
促进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聚焦海洋工程材料、海洋生物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海洋重防腐材料、海洋密封材料、医用再生修复材料、海洋生物化妆品材料等。
推动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与大宗商品贸易,做大做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粮油集散中心,打造东北亚铁矿分销中心,在沿海产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与产业链、供应链相匹配的物流园区。
沿海地区是港口、产业、城市的集聚发展地带,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十分重要。
推进港产城空间规划对接协同。加强港口规划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建立由上级部门或市政府牵头的规划协调机制,合理确定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优先保障港口发展空间,合理布局腹地产业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增强城市对港口和产业平台的服务保障作用。
加快推进一批沿海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15年,由浙江省海经办拟定、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822”行动计划》,即围绕扶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8大现代海洋产业,重点培育建设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并有较好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的20个左右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实际经论证确定了25个并分别印发实施方案),每年滚动实施200个左右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822”行动计划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海洋强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部署,合理确定沿海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浙江沿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议在杭州钱塘,嘉兴滨海,宁波前湾、北仑、梅山,舟山北部新城,临海头门,乐清湾,温州瓯江口等区域,建设一批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海洋科技创新是未来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投入大、见效慢,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置海洋科研攻关项目,重点围绕深海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蓝碳”等领域攻关创新。构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应用场景和体系,支持海洋科技成果在网上技术市场发布交易。
布局一批高能级海洋科创战略平台。高水平推进省海洋科学院建设,统筹涉海优势科研力量建设省级海洋重点实验室(东海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争创国家级创新基地。积极培育海洋科技型企业,创建一批省级海洋科创孵化器。深化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协同创新能力。注重高端海洋人才培养,在海洋工程与技术领域优先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故乡”。海洋生态保护是绿色浙江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海洋生态文明是沿海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保障因素。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域环境保护,建立陆海联动的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机制,扎实推进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明确海岛功能定位,实施海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科学有序推进海岛开发利用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
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加强近岸海域和湿地滩涂保护,加强海洋(岛)公园和“美丽海湾”建设,打造黄金海岸旅游线。建议在平湖、海盐、象山、宁海、嵊泗、岱山、普陀、大小门岛、温岭、洞头、苍南等沿海与海岛地区,建设一批海洋公园、滨海露营基地和自驾游黄金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