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互联网“盲道”,再快一些

2024-04-05 07:12张凌云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视障者盲道人士

张凌云

2013年,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联合国内的互联网大厂,成立“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现更名为“信息无障碍联席会议”),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力量联合起来,加速中国信息无障碍的进程。十年过去了,互联网上很多堵点确实被打通了,但对于视障人士来说仍远远不够。在修建互联网“盲道”的路上,沈广荣和他的同事还想再快一些。

视障人士的无措

大多数时候,沈广荣要将手机尽可能贴近耳朵,另一只手在屏幕上不停地点击、滑动。手机的语速被他设置后拉到最右端,机械女声快速地读出屏幕上的信息,在外人听起来难以听清辨认。语速已是最快,沈广荣还是觉得慢。

一级全盲的他靠“听”使用手机。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手機系统自带读屏软件,就像使用手机时的“盲杖”:手指在屏幕上点击,双指、三指滑动,当视障者需要点击某项内容时,需要再次点击才能选定。这个过程,读屏软件会朗读出来,视障用户才知道如何操作。

但有时候读屏功能也会失效。沈广荣点开一个出行类App,当他点击上端“酒店”“机票”“火车票”等导航按钮,手机里传出的全是“下划线……空格……”或者一连串“哒哒哒”的触摸音。他解释,因为软件在产品设计研发时没有做无障碍适配,导致读屏软件无法读出屏幕上的具体信息。对于看不见的人来说,在这块屏幕上仿佛撞上一堵墙,现在在哪儿,接下来往哪儿去,都成了未知数。沈广荣算是高阶用户,他可以相对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尽管“坑”很多,但还能摸索着用。

但更多的视障人士束手无策。这当然不是这一个软件存在的无障碍适配问题。2020年3月1日,《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实施,这是我国首个信息无障碍的国家标准。这意味着互联网“盲道”建设有了58项具体指标,可以用明确的技术要求来统一规范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一些App里的问题被解决了。购物网站里,商品详情文字往往被制作成图片展示。过去,视障用户无法了解商品的更多信息,现在OCR功能被引用后,在一些购物类App中,部分图片上的信息也可以被识别、读取。但还有很多障碍存在。想要登录输入密码,手指触摸到屏幕,安全键盘随机出现的数字顺序,没有任何提示音或反馈。这意味着,在很多软件里,视障人士连第一步都迈不过去。App上随时可能跳出来的验证码、人脸识别和弹窗也令人头疼。以图片形式呈现的验证码跳出来,或者需要移动滑块完成拼图,是显而易见的阻碍;当人脸识别提示要眨眼时,很多视障人士根本无法完成;至于弹窗,在读屏软件提示下摸索着找到关闭口已足够费劲,更不要说经常读不出来。

沈广荣曾给很多软件公司反映过问题:打电话,永远是客服的标准回答,他也尝试过发邮件,但基本没有下文。

视障者不被抛下

很多App的迭代升级,对他们来说则意味着体验感降级。作为视障用户和互联网产品研发团队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持续性的。由于软件在开发、设计时,就没有把无障碍纳入考虑因素,导致目前国内互联网软件后续的无障碍优化,更多停留在“打补丁”阶段。

在工作之余,这些视障工程师没有闲下来。沈广荣用了三年时间,自己投资做了一款盲人版吃鸡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沈广荣用各种声效为视障者构建出一个全新世界。樊建财也在打磨为残障人士开发的招聘卡片。在他的愿景里,全国各地的残障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卡片,方便地获取可以招募残障人士的工作信息,投递简历。

他们都在努力,让视障者不被抛下,可以被看见。(摘自《解放日报》3.10)

根据中国残联的统计,视障人士超过1700万。对于视障用户来说,使用一部手机很多时候像是面对着天堑。沈广荣,一名视障工程师,几年前加入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和多家互联网企业合作,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视障者跨越科技鸿沟。

猜你喜欢
视障者盲道人士
跨感官艺术表达视角下的视障者触感颜料设计研究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WHEELS IN MOTION
盲道
社会工作介入视障者社会融入研究
——以沈阳市Y社区视障者为例
给视障者阅读“点一盏灯”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盲道上的思考
请为盲人留出一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