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满洞庭

2024-04-05 16:02顾小平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阿春碧螺春洞庭

顾小平

苏州洞庭山其实有两座,一座叫东洞庭山,一座叫西洞庭山,当地人俗称为东山和西山,著名的洞庭碧螺春就产自这里。两山宛在太湖的怀抱中,被太湖一水衔接滋养润泽,主峰莫厘峰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米。其山脉鱼龙脊背状,气势雄伟。大运河从它的外围流过,与太湖在这里交汇,之后继续向东,再转向南直奔浙江而去。被太湖包围了的东、西两山通过运河与外界有了联系、交换、交流。运河流过,洞庭人也通过运河走出去、带进来,于是便有了与“徽商”“晋商”齐名的“洞庭商帮”。

天地之间有了人,有了山,便有了传说,也就有了传说中的“仙”。大约在1300多年以前,洞庭东山有一个叫朱元正的果农,家境非常贫穷。这一年因为少缴了租子,地主逼债上门,到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实在无奈就躲进了茫茫大山里,靠吃野果、野草、树叶度日。一年秋季,朱元正在半山腰摘野果,突降大雨,凉风阵阵,冷雨点点,衣着单薄的朱元正,饥寒交迫,晕倒在了半山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迷迷糊糊中从东南方传来一声尖利的鹤鸣,把朱元正惊醒了,见一只洁白的仙鹤在半山朝着他啼鸣,白鹤在他头顶上盘旋了三圈,张开嘴落下三颗青褐色枇杷核大小的种子后就飞走了。朱元正觉得十分奇怪,于是上前把三颗种子捡起一看,他也不知道是什么种子,便随意将它们种在了山腰上。

到了第二年春天,山腰上长出了三棵嫩绿的茶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茶苗越长越大,也越长越多。从此以后,朱元正就依靠这茶树,独创出一套焙制茶叶的方法,以卖茶为生。一片小小的茶叶,挽救了朱元正。

几百年来,太湖流域都萦绕着醇美馥郁的茶香,或老人闲聊,或雅士静坐,或待客访友,都会来上一壶。端起茶杯,不紧不慢,嘴唇凑近杯沿,舌头卷过水皮,轻呷细嘬,一股热气流由唇入嘴,由嘴入喉,暖肺暖心。唇齿间,回旋着幽幽茶香,惬意舒坦,好像在品味着人生,好像有了茶便可了却烦恼。

茶与生活已经分不开了,成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在运河江南段,饮茶的风俗渗透到了每一户人家。清晨,天还未亮,上了年纪的老翁就起身徒步到镇上茶馆喝茶,谓之早茶;午饭后,青年人、老年人到茶馆泡上一壶新茶,边喝边聊,称作下午茶;入夜,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宾客在堂屋中把盏品饮,名曰夜茶。每年清明前,文人雅士,携朋呼友带上一锅子到茶山上,于避风处搭一石灶,舀一锅山泉就地烧开,新鲜的茶叶无需焙制,就地取材从茶树上采一把青茶,抛入沸水中,满锅顿时一片碧绿,清香四溢,称为“喝仙茶”。

茶与水是分不开的。东、西山受太湖滋养,草木葱茏,物产丰饶,漫山遍野的花木果树。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得果树和茶树根脉相连,枝桠相通,树叶相互碰触,天长日久,茶吸果香,花窨茶味,東、西两山的茶便具有了独特的香气,香得“吓煞人”。

相传在很久很久之前的一个春天,一群姑娘上山采茶,正当她们谈笑间,突然,狂风四起,一场春雨潇潇而下,而且越下越猛。眼看着刚摘下的新茶嫩芽要被淋雨了,可又躲无可躲,这下可急坏了这群姑娘们。一位聪明的姑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她解开上衣纽扣,把竹篮里的新茶嫩叶装入怀里。其他姑娘一看,也纷纷仿效。谁知新茶嫩芽在姑娘怀中,受到体热的蒸发,竟慢慢地收缩卷曲,散发出一阵诱人肺腑的清香,姑娘们异口同声地惊呼起来“吓煞人香”。从此,东、西山原先没有名称的茶叶,就被叫作“吓煞人香”了,俗名虽不雅致,却带着一种人间烟火气,表达了苏州人忠厚纯朴的情怀。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曰:“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春天,于风和日丽时节,行走在东、西两山,满眼浓绿、葱绿、翠绿、浓绿、油油绿,成片成片涌起绿浪,山坡上一层一层的,一行一行绕山向上生长,吸收着天地之灵气。行走其间,方悟茶之境界—人居草木间矣。茶已不仅仅是生活,是交友,是沟通,更是一种情怀。

在洞庭东、西山,适龄儿童上学前,头天早晨,家长常泡一碗碧螺春茶,要孩子连喝三口,然后背起书包上学,意为将来连中三元,称为“状元茶”;迎亲时,新郎的岳父母头趟上门,要把双亲请到新房中,然后泡一杯碧螺春端到两位老人手中,称为“迎亲茶”;谁家遇到不吉利的事,即去讨七姓邻居的新茶喝,相传能消灾延寿,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意思是有七家帮助,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称为“神茶”;除此,民间造房,正梁上挂袋茶叶,名之发茶;老一辈做寿,晚辈要送上一斤新茶,称为寿茶……仙与神,神与人,仙与人,人与情,各种美好愿望,通过茶连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洞庭东西两山集镇上常年开着茶馆,茶有单卖的,也有兼开书场的,一般上午卖茶,下午开书场,茶馆里都挂有关公像轴。茶馆里备有面盆、毛巾,供茶客使用。茶馆还有各种卖零食的小贩,有卖五香豆的、卖腌金花菜的、卖甘草脆梅的、卖花生米的等。堂倌冲茶,用两个手指半揭壶盖,长嘴点三点,使茶叶在开水中翻滚加速泡开,称为“凤凰三点头”。别人对自己敬茶时,要用二中指骨蜷起在桌上敲几下,以示磕头致谢。向别人敬茶倒至七八成即可,茶溢出茶盅则属不礼貌行为。洞庭人喝茶时很注意茶壶放置的位置。他们认为,壶嘴对外表示对人蔑视,因此一般壶嘴要向内,如果两人友好,壶嘴交错,称为“和气茶”。如果要去办事,又恐堂倌收壶,只需把壶盖翻转,回来仍可继续饮用。他人的茶壶忌用嘴喝,否则被视为没有教养。

旧时茶馆、书场、商店,往往将泡过的剩茶叶复煮过后盛在缸里,专供过路无钱购茶的穷人饮用解渴。每当夏天,也有行善积德的人,备上茶水和茶缸放在大路上或山道上的歇凉亭里,或放在街沿、桥洞下,任过路行人消暑解渴。为了引起行人注意,还特意在茶缸旁写上“过路君子歇息地,行人客商用茶处”。

砂壶生日月,新茗浸春秋。小小的茶壶蕴含着的是和合的至理,是胸怀四海,推己及人的境界,亦是洞庭两山人淳朴善良的民风俗气,观之豁然,饮之迷醉。

清代龚自珍对洞庭碧螺春有“茶以洞庭山碧螺春为天下第一”的赞誉。洞庭山名茶碧螺春和地方经济、茶农利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洞庭山还素有花果“十八熟”的美称,盛产橘子、杨梅、枇杷、桃子、栗子、石榴等,碧螺春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又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其蕴含的百果花香味,喝起来清甜,提神醒脑。“一叶三鲜”,色、香、味俱全,“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果香味,鲜爽生津”。

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言,茶为之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茶香飘溢春意浓,一壶在手自风流”。三百多年来,洞庭碧螺春所获殊荣甚多。洞庭碧螺春通过运河走出洞庭山,走出太湖,漂洋过海。清宣统三年(1911)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18年在农商部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6年、1990年两次获商业部优质奖,2005年洞庭碧螺春获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一等奖。2011年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片叶子,给洞庭东、西两山人带来了生命的光彩,带来了荣誉。洞庭山的云雾缭绕,弥漫的团团水雾,滋润着草木林树,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再加上特定的人群对它的忠爱,给它以温暖,给它以保护,茶香入心亦醉人,散发着浓浓的民俗香味。

碧螺春茶产量、销售虽然年年增加,然而,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炒茶手便成了香饽饽。一座茶屋,不遮不掩立在溪边,茶屋是船,山坞是港湾。阿春是炒茶能手,每到茶叶开采期,他的船便泊在村口,白天采茶,晚上炒茶。

灶堂里噼噼噗噗燃着松枝,茶灶上铁锅慢慢地烘热了。每当这时阿春先将茶芽洒进去杀青,迅速用双手在锅内上下左右翻动,鲜嫩的“一旗一枪”经不住热锅的作用,便很快干瘪下去,青色也渐渐地变淡了。却听得阿春吩咐烧火者让火势弱一点,就开始搓茶了,揉、搓、捏终于使茶芽條束紧结,卷曲成螺,最后用微火焙,这时他的手轻柔多了,漫不经心地反复沿锅壁兜转。约半个小时,茶出锅了,浓郁的茶香弥漫了屋里屋外。茶屋有多香,这山坞就有多香。

在茶屋里,阿春除了自家炒茶,大多时间给村里的乡亲帮忙,谁不知他有一手好技艺,炒的茶常常是优级优价。每次炒茶,只见他守在茶灶旁浑身大汗淋漓,身上的衣衫湿透了,手掌也被铁锅烫红了。有人劝他歇歇手,阿春摇摇头,拿起灶角的茶壶咕咕地喝几口。村里人觉得过意不去,提着酒和肉上门,却被他一律拒之门外。

山村的大嫂大婶当然要为他牵根红线,一日,山香嫂带着娘家的一位侄女,连同她娘一起相亲来了,见面之后,侄女娇羞不语,倒是侄女她娘直夸阿春:“会炒茶真好!”从此,阿春炒茶越发有精神了,想着早点把媳妇娶回家。

阿春有一段时间闷闷不乐,常常是独自坐着出神,晚上炒茶拼命地干,连灶角上茶壶也不捧了。

原来山香嫂说,这根红线让侄女娘掐断了。侄女受她娘指使,趁晚上送来几十斤青头。站在茶灶旁的阿春抓过一把,看出那青头不是洞庭山上采摘的,一问才知那是外地收购来的。以外地的茶炒制假碧螺春,对阿春来说,心理上无论如何难以接受。那姑娘慌了神,想请山香嫂疏通。阿春认真地说:“这不能造假,万万不可毁掉碧螺春的声誉。”山香嫂听后,二话没说走了。

当然,对这件事阿春不在乎,仍然守在茶灶边帮一家家炒茶。脸庞还是热得红红的,汗水还是不住地淌。采茶姑娘玉梅赶紧凑了过去,安慰他一番,又递上一杯新泡的碧螺春,那笑声也是甜甜的。阿春一脸憨厚地笑了,炒茶的姿势更有美感了。这根红线是阿春用保住碧螺春不被伪劣商品冒充换回来的。

自从那三棵茶种被朱元正种下后,由一片叶子到碧螺春茶,经历了多少的不平常。不能不佩服大自然,不管怎么坎坷,不管怎么的不平常,千年来,洞庭东西山的茶依然是生机盎然,一层一层,叠翠依然。碧螺春茶吸收各种果粉,经过风、雨、光、露的润育,集百花香,天地之精华,成就了碧螺春茶香。

穿过运河上的大桥,来到了洞庭东山的灵源坞,再次寻觅碧螺春的古迹遗址。东山镇杨湾上湾村有一条由青砖铺砌的人字形山径,面向西太湖,沿山势而上,周围果树茂密,自然环境十分优雅,正在修复建设中的千年古寺灵源寺就隐逸在这密林之中。史载灵源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因寺内有“灵泉水”而得名,泉边有一棵树龄1500年的罗汉松,堪称江南一绝,树高达20余米,足三四人合抱,周身犹如刀劈斧凿的躯干,盘曲而上,伟岸挺拔,枝繁叶茂,处处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在山麓的苍林密藤间,有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上书“碧螺春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于1930年所题。山巅之上亦有一亭,唤作“碧螺亭”,旁碣石刻“碧螺峰”。俯视群峰,葱翠苍绿,山中鸟儿鸣唱,茫茫太湖,波光粼粼,风光无限,茶香弥漫荡漾在整个村庄。此峰、此碣、此亭、此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人置于青山绿水中,看到美丽自然的风光,烘托了内心的宁静,在这里与自然相遇,细细品味和体会,会感受到绿水青山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生不息、年复一年为民间烟气的升腾,千百年的时光已经流逝,但是,生活仍在延续,茶树、果树仍在生长,在这里,昨天和今天没有违和感,没有丝毫的割裂感,它们是融合的,是一体的。是的,历史是安静的,现实是喧闹的,但是喧闹的现实没有割断历史的传承,一片叶子,在这里散出了它永不磨灭的光泽。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昨天与今天这样的两幅融合在同一个页面的图像。一幅是洞庭东、西山全景图,满镇春色,满镇茶香,随着来来往往的行驶在运河的帆船,装载碧螺春,满载着希望。一幅是风情长卷,一派生活的生动,一片民风民俗民情的烟火,展示这片土地物质和精神的富饶。

每当坐在书桌前,都有一杯碧螺春陪伴,一片片青叶缓缓展开,热气袅袅。“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那是因为水灵灵的采茶姑娘、艰辛劳作的拣茶女子和铁骨铮铮的炒茶汉子,我似乎品出人生如茶的真谛。洞庭碧螺茶的香味明天将飘得更加悠远,更加醉人!

猜你喜欢
阿春碧螺春洞庭
新时代女“猪倌”张凌云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田鼠阿春的春天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星月一舡压洞庭》
也说碧螺春
洞庭情缘(连载)
鉴别碧螺春茶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