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汉王陵四铢半两铸地考析

2024-04-05 16:02倪泳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铜山东阳钱币

倪泳

2023年1月12日,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正式开馆,馆中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大云山汉王陵发掘过程中,陵墓主人是谁一直充满悬念,也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因为墓中没有发现印玺等直接的实物证据,考古人员最后根据墓葬形制、规格、墓室结构,以及出土的玉棺、金缕玉衣、漆器、金银铜器、玉器和四铢半两等物品,确定一号墓墓主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前168—前128)。[1]大云山一号墓中出土1吨多重四铢半两,总数达10余万枚之多。据〔同治〕《盱眙县志》、〔康熙〕《天长县志》、〔隆庆〕《仪真县志》及〔嘉靖〕《六合县志》等地方志记载,西汉初吴王刘濞(前215—前154)曾经在东阳一带“即山铸钱”,那么刘非墓中的四铢半两是不是刘濞所铸?

一、汉初东阳为刘濞辖地

公元前221年,秦设东阳县。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当时东阳县四境为:南界广陵、北界淮阴、西界盱眙、东临大海。辖地大致包括现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淮安市淮安区南部,金湖县、宝应县、洪泽县全部及安徽省天长市北部,县治为现盱眙东阳古城遗址所在地(今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东阳村)。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升东阳县为东阳郡,郡治位于现东阳古城,广陵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属之。东阳郡范围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西汉元狩六年(前117),汉武帝封皇子刘胥为广陵王,东阳县属广陵王国,直到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存在400多年的淮南重镇东阳才被废。

《史记》记载,汉高帝六年(前201)春,刘邦废楚国,立刘贾为荆王,建都东阳。《汉书·纪·高帝纪下》亦记载:“(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掠荆地,刘贾被英布所杀。年仅二十岁的刘濞以骑将身份跟随刘邦征战,大破英布军,立下战功。因为吴郡接壤东越等国,需选壮王镇之,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刘濞作战剽悍勇猛,性格桀骜不驯,而且精于谋略,野心勃勃。他在封地内冶铜、铸钱、煮盐,积累了大量财富,雄踞一方。

二、吴王刘濞“即山铸钱”

西汉初年允许民间私自铸钱。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汉初因为秦钱太重不便于流通,命老百姓另外铸钱,结果出现了不少不足量的半两钱,最小的不足10毫米,重量仅0.5克左右,当时人称为“荚钱”。吕后时行“八铢钱”,不久又行“五分钱”,即其重量为半两之五分之一。汉文帝五年(前175),“更铸四铢钱”,文曰“半两”,直径约23毫米,重3克左右,一直到汉武帝当政前期,均铸造使用这种四铢半两。

《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今四川省荥经县)铜山,得自铸钱”,从而使“‘邓氏钱布天下”。《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刘濞在封地内,“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所谓“即山铸钱”,就是将从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就地熔炼,铸造为钱,这样可节约运力,降低成本。

铜是铸钱的原料,有铜就有钱。劉濞招纳各地逃亡人士与“任侠奸人”私铸钱币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汉代诸侯王中的首富。南北朝时期鲍照在《芜城赋》中形容吴国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吴国不仅“百姓无赋”,而且“卒践更,辄与平贾”,汉朝统治者征兵役时,吴国替百姓出钱雇人代为服役。另外还“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即逢年过节时,刘濞还亲自去看望境内有名望的人,并大肆赏赐百姓。

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刘濞“乃益骄溢”,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割据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前元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以重金悬赏激励手下将士:凡斩杀汉军大将者,赏金五千斤;斩杀列将,赏金三千斤;斩杀裨将,赏金两千斤;斩杀两千石官员,赏金一千斤。后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朝统治者吸取教训,重新收回铸币权。

三、古代东阳境内有铜矿

中国冶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以前,夏商时期盱眙一带就出产铜。《尚书·禹贡》中说:扬州“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意即扬州一带的贡品是金、银、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鸟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逸周书》卷八“职方解”称扬州“其利金锡竹箭”,即扬州一带的地利物产是铜、锡、竹、箭。这里的扬州是指包括盱眙在内的广大区域,〔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一有“盱眙在淮水南,为禹贡扬州之域”,并进一步解释:“扬州界至淮而南,至海以东也。”到周朝,包括盱眙在内的淮河流域冶铜业已相当发达,西周青铜器上金文中几次提到周朝东征淮夷,掠夺青铜器。《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鲁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宫”宴请群臣的情况。结尾是:“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意思是生活在淮河流域的淮夷献来珍宝,既有大龟和象牙,还有南方优质的青铜器。

古代矿业多是找矿开矿合二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弃之。古代人总结了许多寻找矿产的经验。《管子·地数》中记载轩辕黄帝和大臣伯高的一段对话:“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另外,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凡是铜矿富集的地方都会出现一种花瓣颜色多为蓝色或紫红色的奇特植物,这种花草也被称为铜草花。铜草花学名海州香薷,看起来像草,其实是一种没有叶子的小花。古人寻找铜矿时,首先到处寻找这种花草,有大量的铜草花的地方,下面必定有铜矿。

古代采铜全靠人工挖掘,为了提高效率,首先要选多个不同的点进行开挖,如果向下挖到一定深度还见不到铜矿石,便立即放弃这个坑洞,重新选择其他地点开挖,如果有矿石便以此处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因为开采方式落后,铜产量不大。

东阳周边有多处铜矿,最近的地方是铜城(今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铜城位于高邮湖西岸,距离东阳仅20里。据《史记》记载,铜城是秦汉时期的古城,西汉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币,并筑土城。〔同治〕《盱眙县志》卷一记载:“天长铜城镇距东阳二十里,相传为濞城,尚有铸钱遗址。”〔康熙〕《天长县志》卷二记载:“铜城,西北四十五里,旧载吴王濞所筑,于此铸钱。”

2004年11月,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在铜城镇附近纪庄发掘了一座汉墓,墓主谢孟,字子翁,为当时东阳县官员。墓中发掘出一组木牍,共34枚,系汉代东阳县官府档案资料,上面书有2500余字,内容丰富。木牍正反两面分别题名“户口簿”和“算簿”,为迄今发现的最早古代户口档案。据户口簿记载,东阳县6个乡当年上报临淮郡9169户,40970人;算簿计算出下一年服徭役的总人数22054人。这说明西汉时期铜城在东阳辖境内,而且当时东阳县人口达4万人以上。[2]

不仅铜城产铜,在东阳附近的大铜山和小铜山(位于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以及冶山(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都有铜矿,均为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的地方。〔隆庆〕《仪真县志》卷二记载:“大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相传为吴王刘濞铸钱之所。小铜山在大铜山东麓相连接,亦濞铸钱之所。”〔嘉靖〕《六合县志》卷一记载:“冶山在县东北五十里,相传汉吴王濞铸钱之所,因名。”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记载:“冶山,亦在(天长)县南五十里,汉吴王濞冶铸处也。铜城镇在(天长)县北四十五里。汉吴王濞即大铜山铸钱处,后因以名镇。”《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还记载:“大铜山,在府西北七十二里。又有小铜山,在仪真县西北二十五里。《志》云:‘皆汉吴王濞即山铸钱处。”说明现在的仪征市[3]、南京市六合区在汉初都是刘濞的封地[4]。

铸造钱币需要用水冷却,所以古代钱币铸造地点一般选择河边。铜城、大铜山、小铜山、冶山都处于禹王河边,〔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记载:“古禹王河,治东北圣人山下:由盱眙圣人山历黑林桥,至天长桐城(即铜城)镇、杨村,绕县境之金牛山、新簧巷、木溪圩、堠子铺、王子庙数十里而至东南方山,下仪征之白茅坂以达于江。”〔康熙〕《泗州志》卷六载莫之翰《申请按迹开疏禹王古河详文》云:“查盱眙县治东二十里,有圣人山,山下有禹王河,据土人咸称为大禹治水导淮入江之故道。汴宋時尚通舟楫,为东南运道,迨宋南渡以迄元明日就堙塞。而明初又于山麓穿渠之处增土筑断,以避祖陵风水反跳之嫌。其见在河形深浅不一,始盱眙,历天长、六合以达大江,在在皆有遗址。”另外,铜城有铜龙河流过,铜龙河古称濞水、沛水,发源于盱眙县境内,流经今天长市大通水库和安乐水库,贯穿铜城镇,从龙岗河口处汇入高邮湖。在大铜山西麓还有胥浦河,胥浦河古名“铜山源”,是史前形成的自然河流,春秋时期即载入史籍。清〔嘉庆〕《续修扬州府志》记载:“胥浦在县西十里,源自铜山以西,下出以江,旧有伍子胥庙,浦因以名。相传子胥解剑渡江处。”这些地方都具备古代冶铜铸造钱币必须的水源条件。

四、西汉各类四铢半两特征

四铢半两始铸于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前175),罢废于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前118),历文、景、武三朝50余年,经过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以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6年铸行的三铢钱为分界,在此之前的四铢半两一般被称作“文景四铢半两”,此后的四铢半两被钱币学界称作“武帝四铢半两”。在四铢半两的断代分类方面,“文景四铢半两”和“武帝四铢半两”有何明显区别,现在很难说清楚。

以全国各地出土的文、景时期四铢半两实物来看,钱径22毫米—25毫米,平均为23.5毫米;穿径8毫米—11.1毫米,平均为9.1毫米;重量1.8克—2.8克,平均2.3克。钱圆穿方,文字清晰方正,笔划方折。“半”字上部为左右方折,第一横划的两端均有上折;“两”字多为“双人两”(即“两”字内为双人字,并分长人字、短人字两种),也有“连山两”(即“两”字内成波折形)、“十字两”(即“两”字内成十字),以及“两”字上横的长度与下部同宽等类型。

对于武帝四铢半两,近代以来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铸有外廓,清人李佐贤在《古泉汇》中主此议。今人钱剑夫在《秦汉货币史稿》中亦曰:“这次所行的‘半两钱,既不是恢复秦钱,也不是沿用文帝的钱,而是新造的一种带有轮廓的半两钱。”王献唐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中评论此种论点时说:“恢复半两钱前,曾铸三铢,三铢多有外廓,彼为武帝时钱,说者因以半两之有廓者,亦为武帝时钱。”但是,1975年3月,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了有文帝十三年(前167)准确纪年的四铢半两,这些钱币大都有外廓,之前以有无外廓来判断文景四铢半两与武帝四铢半两的分类断代方法发生了动摇。[5]而且西汉各个时期四铢半两上还有各种不同的纹记,形状多样,位置也不固定,这也给区分各个时期四铢半两带来很大困难。

关于刘濞铸钱的特征,现在钱币学界也没有确定说法。刘濞所铸钱币数量甚巨,“七国之乱”后,刘濞和邓通所铸的四铢半两早已与汉文帝所铸的钱混合在一起使用了,一般人不易辨别。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中称:“文帝时,邓通得赐蜀铜山,听得铸钱。文字肉好(钱币的方孔或圆孔称穿或好,穿外的钱体称肉),皆与天子钱同,故富侔人主。时吴王亦有铜山铸钱,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意思是汉文帝时,邓通获赐蜀郡铜山,听任铸钱。文字边孔皆与天子所铸钱币相同,所以富埒天子。当时吴王刘濞也有铜山铸钱,所以有吴钱,微重,文字边孔与汉代中央政府所铸钱币无异。

不过有钱币研究者认为,邓通与刘濞的铸钱与当时国家法定钱币并不相同,各自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古钱币收藏家郑家相在论述邓通与汉文帝所铸造四铢半两不同之处时说:“邓通半两,凡径汉尺一寸至九分许,重四铢至四铢弱,文字气息同文帝四铢钱,而较严正。面上下及背左右,具有高起铜块,或面上下刻有阴文纪数者,是也。”也就是说,邓通四铢半两与汉文帝四铢半两主要标志都一样,区别是邓通四铢半两的钱面上下及背左右具有高起的铜块,或者钱面上下刻有阴文纪数。[6]著名古钱币专家孙仲汇谈到“四铢半两”时称:“据说北魏时人犹能辨认出西汉吴王、邓通的铸钱来。说明它们都有独特的标记,亦即后人说的版别。”

从钱币质地上来说,汉初政府铸造的法定四铢半两为青铜材质,为铜、锡或铅等金属的合金,色泽青中泛微黄,锈色为灰绿色。而刘濞铸钱是以开采出来成色不高的原始铜所铸,两者在铜质上有较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盱眙收集到数枚汉代四铢半两,其中一枚与常见四铢半两明显不同。该钱直径约24毫米,重量为2.2克,正面和背面既无外廓也无内廓,外缘不太规整,有毛边及毛刺等。除钱身较薄,钱面粗糙不太平整外,在与正面“半两”两字相对应的背面有明显凹陷下去的沟印,可能是因工匠铸造技术不到位,或是为了节省铜料使得钱身较薄,铜液冷却后收缩过多造成的。此钱锈色发黑,与一般青铜钱币绣色呈灰绿色也大不相同,铸造材料似为原始铜,无论是从钱币的材质还是铸造水平来看,都很像刘濞铸钱。

五、大云山汉墓钱币多为刘濞所铸

从有关刘濞铸钱的史料记载来分析,刘非陵墓中出土的大量四铢半两当系刘濞所铸,或者混杂有许多刘濞铸钱。

汉初荆王刘贾建都于东阳,虽然后来刘濞和刘非等将都城定在广陵,但东阳是汉代皇帝外戚的居住地,而与大云山紧邻的小云山是堂邑侯陈婴的家族墓地所在。这些诸侯王与东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应是刘非选择在东阳大云山修建陵寝的重要原因。

汉时东阳人口稠密,经济發达。刘濞在位时间长达42年,铸造了数不清的钱币。他在东阳境内的长洲泽设太仓贮粮储钱。《后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载:“东阳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太”是“极大”“最大”的意思,所谓“太仓”,就是诸侯国最大的仓库,刘濞在东阳所铸钱币可能也要储存于“太仓”中。

汉景帝三年(前154),刘濞兵败被杀后,汉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徙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治故吴王所属之地。刘非在位二十七年,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十二月病死。因为刘濞发动叛乱被平定后,朝廷不允许诸侯王及民间私铸钱币,所以刘非在位期间不可能铸造钱币。从刘濞被杀到刘非去世时间仅相隔20余年,刘濞生前在东阳一带铸造及储存的大量四铢半两和其他物品也就成为刘非的财富。汉代社会视死如生,认为人死以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因此王侯将大量财富用于身后之事。当时东阳的冶炼铸造和漆器等手工制作业非常发达,大云山汉墓距离东阳古城仅1千米,刘非利用东阳生产的物品作为陪葬品非常方便,同样,他将刘濞遗留的四铢半两随葬在陵墓中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参考文献

[1]李则斌,陈刚,盛之翰.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J].考古,2012(7).

[2]纪春华,乔国荣,王震,等.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1).

[3]张敏,孙庆飞,李民昌.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J].考古学报,1992(4).

[4]吴学文.江苏六合李岗楠木塘西汉建筑遗迹[J].考古,1978(3).

[5]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9).

[6]余永恒.“邓氏钱”布天下辨析[J].四川文物,1996(5).

猜你喜欢
铜山东阳钱币
钱币翻倍
赵佗与北流“铜山”
让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落地生根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科技教育掠影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组合钱币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例析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集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