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堂课。我们纵然没有于漪老师那么崇高的境界,但也深知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磨课”。磨课的“磨”,即打磨、反复锤炼,“磨课”也就是“一课讲十”。这个“十”并非一个确数,而是反复、多次的意思。回想自己自2009年调入县实验小学这十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是怀着一颗初心,简简单单教学、扎扎实实发展,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曲强欢颜]
第一次磨课是我刚调入实验小学的第三年,学校开展校级优课展示,每个年级要推荐一名老师参加。因为我是整个年级最年轻的老师,所以年级组顺理成章推荐我参加这个活动。对于从来没有公开讲课经验的我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和机会。记得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据有经验的老师们说,这篇课文不好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时我只是觉得这篇课文读起来很美,特别有感觉,至于能不能讲好,我压根没考虑。而且我想,要讲就讲一篇有难度的,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个人水平——我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
几轮试讲之后,我所有的设计、想法、憧憬等都化作了一个个一吹即破的泡沫,又像一座座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不光是学生,就是我自己也感觉完全够不着。我、学生、文本,简直成了三张皮。整个课堂乱七八糟,学生吵吵嚷嚷,老师束手无策,教学苍白无力……我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我不知道该怎么上好这堂课!看到我一天天无精打采的样子,年级组老师都鼓励我:“没事,静下心来好好把课文读一读,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再讲。到时候我们给你提建议。你有这么高的语文素养,肯定没问题。”听了他们的话,我又重拾了一些自信。我反思自己的备课:这篇课文我虽然讲了这么多遍,但我根本没有好好静下心来钻研过教材和教参,不过是在网上下载了些自认为还不错的案例,照搬照套,修修改改;或抽空听了几节名家的名课,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掌握了讲课的精髓。
我开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一遍读完,把书关上,在大脑里思考:这篇课文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最深的印象,我认为就是文本的个性。抓住了文本的个性,也就抓住了这一课的灵魂。然后我又反反复复地读教参,一遍读完,我会问自己:这篇课文,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该怎么教呢?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两个以前不以为意的问题。
我把前几次讲课的案例重新推翻,按照自己的思考一笔一画地手写教案。我发现这不仅可以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还可以触发某些灵感,而且印象深刻。从此以后,凡是要讲课,我都手写教案,这几乎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这一次试讲情况果然比前几次都好,思路清晰,朗读指导效果显著,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特别是带领学生品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演奏《月光曲》的描写,我提前把这首曲子下载下来,然后根据课文描写有选择地截取了曲子的某一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感悟,体会贝多芬天才的演绎、高尚的情感、纯洁的心灵。课后,组内老师又给我提出了新的意见:“意境这么美的课文,你为什么要一直僵着一张脸呢?你要用你的情感和激情去感染、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呀!”记得那一年,母亲因病骤然离世,我始终无法走出心理阴影,无法摆脱悲痛的情绪。随着展示日期的临近,我坐立不安。张世丽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专门在放学时等着我,对我说:“如果你实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回家后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声情并茂地背下来,讲课的时候不要看书。你试试!”回到家,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在客厅里大声练读。读着读着,我似乎真的进入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那种美好、幽静、纯洁、空灵的境界。是呀,泰戈尔说:“我们绝不能因为一件伤心失望的事,就摒弃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第一次公开讲课,让我获益良多,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有所提升!
[二、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有了这一次经历,我更加坚信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有活动,我就积极参与;学校没活动,我会自己练,还会和同组的老师进行同课异构。
2015年9月,我又一次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名课堂展示,授课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三个儿子》。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试讲轻松多了,老师们都评价说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可是,我总觉得不够理想,整个课堂好像波澜不惊的湖面,没有婉转的鸣啼,没有动人的波纹,没有艳阳高照,也没有大雪纷飞。我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才是语文?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怎么才能使语文课堂生出美丽的水花?思考着这些林林总总、说也说不清的问题,我整夜整夜无法入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怎么才能让课堂有自己的特色。
无意中看到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先生指导青年教师讲课时说,与其“磨你千遍不厌倦”,不如“让自己成为一本教科书”,用心栽培自己,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是一个教师最好的“磨砺”。我如醍醐灌顶,是啊,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常常就是自己。文本细读功夫,不仅是靠公开课练出来的,更是靠大量的阅读涵养出来的。备课的时候,要去发现这一个“文本独一无二的地方”。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开始拼命广泛地阅读,阅读的数目超过了我前几年的总和。虽然起步有点晚,也许对我这节课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变,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底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是精神存在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沉淀,我对那节课似乎有了新的看法和诠释。对那原本绕不开的一小段描写妈妈们提水辛苦的内容,我做了大胆的改动——原本寥寥数笔的文字,我重复使用开头第一句话,把它变成了一首情感充沛的诗歌,使整个课堂的朗读达到了高潮!那一次的讲课无疑是成功的,不久我又被安排送教下乡讲这一课。
[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这一课讲好了,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的课我也能上好?此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尝试着突破自我,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打磨自己是枯燥无味的,常常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中,身心俱疲。家务繁杂、父母过早离世等,都使我对生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淡漠。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政策,可以到乡下学校交流两年,我义无反顾地报名。在乡下,当我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些乡下的孩子多学习一些知识,多了解一些他们世界以外的东西,多看一本课外书的时候;當我翻山越岭去家访,绞尽脑汁跟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的时候;当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嬉戏的时候……我蓦然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只有绽放,还有坚守爱的执念,语文也并不完全只是我曾经想象的那样:打磨一节经典的课例,展示一项优秀的才艺,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
诚然,我并没有思考出一个结果,但我相信,语文绝不仅仅只有这些!
去年有幸再一次参加学校举办的名课堂展示,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选了一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课文《坐井观天》,因为这篇课文我在下乡交流的学校参加过课堂教学竞赛,整体反响不错,教案、课件都是现成的。
就是这样一篇看起来简单的课文,我依然试讲了五次。这五次,每一次都有缺憾,我都积极调整试图改变;每一次都在失望灰心中离场,可我又在满怀信心和期望中重新开始;每一次都有内心挣扎和思虑,但我仍然昂起头阔步向前。团队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葛玲老师说:“我们老师讲课首先要能感染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学生。喜怒哀乐要适当表现出来,该笑的时候就应该笑,该哭的时候就应该哭,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其他老师也说:“我们要放下身段,蹲着看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学生的感受,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帮助。”后来,听了汪校长的《火烧云》一课,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心里装着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激扬文字所散发出的魅力。2023年5月25日,我参加了学校名课堂竞赛。磨了一个多月的课终于要亮相了,我既激动又忐忑。最终,虽然我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也没有完全达到我想要的预期效果,但我的内心是满足的。因为我得到了团队老师热情的指导和鼓励,我学到了一种精诚合作的精神,我找到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如果有人问,这十几年,我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上过的课,同情过的人,关心过的学生,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同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即使体会了失落、品尝了悲苦、经历了幻灭、遭受了不公,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我想说的是,很庆幸这些年,我总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遇见美好!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