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嘉馨(199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琵琶演奏研究。
摘 要:新疆是我国国土面积最宽广的地区,不仅风光秀美,土地辽阔,更是将中亚、欧洲、中原文化的精华集于一身,拥有丰富的音樂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乐器也体现了文化交汇的特征。纵观历史,弹拨尔这个古老的维吾尔族弹拨乐器与汉族的琵琶远在丝绸之路时期就已相互影响。琵琶由西域传入中原,并且在中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作为维吾尔族弹拨乐器族群同源不同流的姐妹,表现和演绎新疆音乐几乎是琵琶与生俱来的能力。由于笔者积累了一些琵琶与弹拨尔的演奏实践及理论知识,尝试利用所学,将王劲梅老师移植改编自弹拨尔乐曲《艾介姆》进行琵琶演奏艺术解读,并希望通过对乐曲的艺术特色以及琵琶演奏的分析,为琵琶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提供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启示。
关键词:琵琶移植曲;《艾介姆》;新疆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1-00-03
一、琵琶移植曲《艾介姆》概述
(一)王劲梅与《艾介姆》
王劲梅是新疆著名琵琶演奏家,1957年进入重庆市文艺文工团工作,1962年进修于四川音乐学院,1973年调往新疆工作生活至今。她师承于熊化兴、陈济略、杨少彝、林石诚、王惠然、孙裕德等琵琶大师。王劲梅老师一直深深迷恋新疆民族音乐文化,致力于要让琵琶重回新疆,落地开花,将汉地的琵琶回授于西域。在新疆生活工作的这些年,她搜集和挖掘新疆传统民族音乐,并先后向玉山江·加米、卡吾勒·吐尔地、木沙江·肉孜等少数民族音乐家学习维吾尔族古典民间音乐,创编了适合琵琶演奏的多首曲目,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琵琶的演奏技法以及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奖项,出版书籍并发表光盘。王劲梅通过大量新疆民族风格琵琶乐曲的创作,使千年之后重返西域的琵琶又获得新生,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王劲梅老师根据新疆弹拨尔演奏家玉山江·加米演奏的《艾介姆》进行记谱,首次将这首在新疆地区家喻户晓的乐曲移植改编到琵琶上演奏。在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和特点的同时,充分吸收了弹拨尔演奏特点,并且对琵琶的演奏技法、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发展,增加了琵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将传统新疆风格的音乐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同时也把内地丰富的琵琶作品传授到新疆去,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
(二)艺术特色
弹拨尔乐曲《艾介姆》在新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曾经是新疆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片头片尾曲,音乐源于木卡姆元素,在近现代诸多弹拨尔音乐家的改编、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成了极具代表性、技术性的独奏曲,乐曲表现力丰富,“弹十支小曲子不如一首《艾介姆》”,《艾介姆》就有如此大的魅力。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比较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两种版本:分别是玉山江·加米整理改编版和努尔买买提·土尔孙编曲、米提·玉努斯改编的版本。演奏家们根据这两种版本加入自己的处理和创作,发展了一些其他版本。就《艾介姆》这首乐曲而言,每一位演奏家的表达都加入了自己对于音乐的揣摩和理解,因此演奏出来的音乐也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这也是新疆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初起庄重,在音乐的不断发展中越见热烈,最终在情绪高涨的富有舞蹈性的旋律中结束全曲。第一部分音乐以较庄严的情绪开始,描述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生活困苦时的倾诉。第二部分以乐曲的转调作为发展,表现了人民对于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要将梦想坚持向前的决心和渴望时代得到解放的心情。乐曲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推动,在情绪的带动下愈发欢快,将维吾尔族人民自信、充满乐观的情感在音乐中形象表达。
1.创作背景
关于“艾介姆”这三个字的含义以及《艾介姆》这首乐曲内涵,目前对这一部分的研究还是存在争议。笔者请教了新疆艺术学院的老师,得知这首乐曲没有具体的内容,根据个人的思考和看法产生不同的理解。王劲梅老师在《已在新疆》中说道:“有的人告诉我,艾介姆是中亚的一个地方,还曾有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告诉我,不是阿拉伯人的穆斯林……这个《艾介姆》原来的版本是乌兹别克人的,后来玉山江把它弹成了维吾尔族的音乐,但是它的本源还是乌兹别克的。”从笔者对弹拨尔演奏家的采访中得知,以前在中亚地区,有一个叫作艾介姆的民族,传到新疆地区后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但还是使用了艾介姆这个名字,名字的意思大意为“结束”,表达的是在生活黑暗困难之时对未来迫切的期望,盼望苦难的结束,对于生活各个方面顺利的向往,渴望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
2.演奏背景
《艾介姆》常由弹拨尔和都塔尔合奏,两件乐器的主旋律线条基本一致,从旋律上来说不存在主次关系,但从音色和乐曲韵味层面则是以弹拨尔为主奏乐器。在当代的演奏中开辟了与大乐队的合作,有弹拨尔、都塔尔与新疆民族乐团合作演奏的乐队协奏版《艾介姆》。
在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惯中,茶馆是其文化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茶馆也成为《艾介姆》出现最频繁的演奏场所。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了音乐文化,也将中原的茶叶带去了当地,饮茶文化渐渐地被当地人所接受,延续至今已经有千年。茶馆里不仅有怀旧的老人,也不乏身着T恤、牛仔裤的年轻人,茶客们喝茶聊天,弹琴对于他们来说,是休闲放松、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除了在茶馆演奏《艾介姆》,维吾尔族人在婚礼的商量会中也常演奏,即在结婚前双方亲戚朋友们聚会的场所,类似于汉族的订亲宴,亲朋好友们聚会聊天,常常也会以《艾介姆》交流感情[1]。
3.音乐体系
音乐体系是对各民族民间音乐中特征的构成进行概括,其中包括调式、音阶、节拍节奏、音律等方面。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中国五声调式音乐体系。维吾尔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包含了这三种音乐体系,《艾介姆》则主要采用的是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中,一个全音可以分成四等份,这种音符被称为四分音,也就是半音的一半,音腔、音韵主要在这类音上构成。对于习惯十二平均律的大多数人在初期接触这个体系时,可能无法适应,会认为音不准,恰恰在这一音乐体系中,正是这种特殊的音律为音乐增添神韵,成为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充分展现了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别有一番风味。
二、演奏技法分析
维吾尔族音乐之所以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以及鲜明的风格特点,在于其乐律的特殊性。在维吾尔族音乐中存在着不同于十二平均律的特殊律制,即四分中立音律。四分中立音律是将十二平均律中的每个全音的200音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个四分音为50音分,也就是半音的一半。四分音是维吾尔传统音乐在乐律上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音乐灵魂之所在,鲜明体现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风格与神韵,这是新疆音乐的固有特色,这类音在江南丝竹这类音乐中是找不到的。这首乐曲之所以体现出浓郁的“西域风情”,即所谓波斯—阿拉伯乐系中特殊的乐律体系的具体表达。演奏以左手微妙的装饰音演奏出四分之一音、四分之三音的润腔效果,特别在同音重复的旋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从弹拨尔移植到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要解决如何在琵琶上再现这种润腔特征,把握新疆音乐味道的演奏技巧重点在于左手装饰音的演奏,也是新疆音乐灵魂之体现。琵琶作为一件十二平均律的乐器,如果不加入任何演奏技巧则无法表现出四分音音律特征,演奏时通过左手的拉弦、抹音、滑音等技法,同时配合分辨音高位置来达到四分音的乐律特点,不仅在技法上有较高的要求,也要对新疆的民族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才能更好地在琵琶上表现出来。
(一)滑音
在《艾介姆》的演奏中,左手滑音技法的运用非常频繁,主要可以分为长滑音、短滑音、抹音三类,长滑音是以四度及四度以上的演奏为主,甚至会出现九度左右的滑音。短滑音以半音和全音的演奏为主,音调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抹音可以演奏出四分之一音间的小滑音,将维吾尔族特殊的音律得以鲜活地演奏和展现,使音乐富有生命力。
1.长滑音
乐曲中多次出现连续的长滑音,跨越的音区非常之广,这样的音乐语言在弹拨尔的演奏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使得它这样的品相类乐器可演奏出具有线性的音乐线条,长滑音的产生与发展也增加了旋律的润色。琵琶以往的演奏中则较少出现大跨度且连续的长滑音,常使用的五声调式中,三度的滑音是最为多见的。在演奏时要多关注线条的流动性,换把和换音时手臂带动手腕,做到快速干净。为使滑音更加具有歌唱性,可选择更为松弛的音色,在演奏区域偏上的位置触弦,琴弦与音箱的震动幅度更大,声音更具共鸣性。
谱例1
2.短滑音
短滑音出现在半音和全音之间,并且常出现组合演奏的情况。在谱例1中5 #4 3 5的滑音中,5和#4兩个音的实际演奏效果拆解为5 #4、5 4两个滑音。此类滑音的使用在琵琶演奏技巧中具有一定难度,演奏时应注意保持手掌的稳定性,大指在背板处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手指在滑弦的同时带动手腕,快速准确地完成两个连续的滑弦。
3.抹音
弹拨尔和琵琶都是品相乐器,而在半音之间进行的抹音可以很大程度地对旋律产生润色和修饰的效果,四分之一音的音律得以呈现,为维吾尔族音乐带来神韵,加强音乐表现力。一般来说,维吾尔族的语言尾音有很多下行的音调,所以它的音乐也经常出现下行、下滑的特征。在演奏抹音时,主要以音高下滑为走向,时值非常短促,不追求具体的音高,注重抹音的过程[2]。
(二)吟揉、推拉音
吟揉是弹拨尔左手技法中非常富有特色的一种,非常巧妙地展现了新疆音律中的四分音润腔效果,通过在品位上按弦时,手指用力向下按并且往上提,在原位音上做出变化,达到微分音的效果。琵琶由于定弦高出一个八度,琴弦张力较大,需要按弦的力度也更大,故较少使用到此类技法演奏。在演奏这样的微分音时,主要通过左手的揉弦和拉弦技巧来达到升高音分的音响效果。在传统的曲目中也运用了很多的推拉弦、吟揉弦等技法,如《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 但多是对于音乐色彩上的装饰和润色。在《艾介姆》中,四分音的润腔主要通过琵琶使用左手的推拉弦来控制音高的变化,产生富有浓郁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韵味的演奏效果。
谱例2
谱例2中的四分音实际演奏音高介于1和7之间,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配合耳朵对音高的辨识,控制拉弦的幅度和音高的位置,准确把握四分音的润腔特点,需要演奏者对音律的掌控和演奏上的反复练习。
以上对于装饰音的特殊应用可以生动地刻画出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不仅巧妙模仿了新疆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也极大丰富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音乐的风格性和技术性,形象地模拟了弹拨尔的音色特点,并且通过琵琶的技法特点最大程度地来展现新疆音乐的风格特色。
三、结束语
琵琶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而来,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先前使用的五声调式,慢慢发展成为现今广泛使用的十二平均律。而新疆的民族音乐的特点在于很多四分之一音、四分之三音的润音,是新疆音乐中的固有特色,用琵琶中的滑音、抹音、打音等技法演奏可以很好地掌握和表现新疆音乐中的腔和韵,把新疆音乐风格用琵琶生动地呈现给听众。作为演奏者,演奏新疆民族音乐不是依靠单纯模仿,更重要的是去体现其内涵和精神,应该了解其生活环境、文化环境、音乐氛围、音乐审美等各个方面。除了学习外,跟他们一起生活,浸透在这个环境中,才能熟练地掌握好新疆维吾尔音乐的特点。
将新疆音乐移植改编成为琵琶乐曲的研究目前还并不全面,和记谱不够规范、地区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相关。但其中蕴含了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发展和琵琶艺术多样性具有重大的作用,为琵琶的新创作积累素材,我们期待在未来的道路上可以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推动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卓群.维吾尔族音乐风格在琵琶演奏技巧中的诠释——以刘德海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春蚕》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14-119.
[2]李欣沫.论新疆风格琵琶曲的特征——以《恰尔尕主题随想》和《天山之春》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10(0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