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丹
山东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与思政培训中心办公室,讲师
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肩负育人使命、担承育人责任,在完成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校应在精准培训上下功夫,提高靶向施策能力,以精准培训助力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
一、辅导员精准培训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开展高校辅导员精准培训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开展辅导员精准培训就是破除传统辅导员培训中粗放的、封闭的、教条的弊端,在培训对象受众、课程内容设计、培训方式手段、评价反馈机制、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精准研究、靶向施策。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根本目标在于服务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任务,全面提升自身“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2],根据自身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和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精准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打造辅导员岗位胜任能力,使辅导员在完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
(一)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于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强国伟大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意义重大,开展精准培训,能够帮助辅导员基于自身学缘背景和成长特点等,差异化学习、个性化成长、多样化发展。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成效最终要作用到学生身上,要致力于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作贡献。通过精准培训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能力,帮助辅导员面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辅导员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直接动力。
(三)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成长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经历70年的成长发展,在新时代迎来了提质增效的新发展阶段。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对辅导员队伍成长发展的需求,以及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都切实需要辅导员队伍的高质量培训来支撑。精准培训可以帮助辅导员整体素养的提升,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辅导员培训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距离精准培训的实现还有较大距离。
(一)对象受众缺乏精准识别
辅导员因学科背景、自身成长发展阶段、工作研究专长、所面向的学生群体不同等导致他们的培训需求和期待出现差异,现阶段的辅导员培训往往不对培训对象受众进行精准识别,忽视这些差异,未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供给与培训需求不匹配,导致培训难以满足辅导员的实际育人工作和学习研究需求。
(二)课程内容缺乏科学设计
培训课程内容大多集中在辅导员基本技能及当下热点焦点问题,对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和基础业务能力培训仍不到位,个性化、精准化、靶向化内容提供不足,未形成菜单式的培训体系。同时,许多高校和各级培训中心课程研发薄弱,师资库、教材库、课件库建设不达标,精准分类分层的优质课程体系难以构建。
(三)方式手段缺乏个性创新
大量的培训形式仍显单一,“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是主流,亲和力、吸引力不足。缺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培训过程单调,辅导员参与感差,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培训中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技术运用少。
(四)评价反馈缺乏针对实效
当前各高校和各级培训中心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往往重视培训环节,忽视反馈评价,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和效果反馈机制。不能有针对性地获取培训效果反馈,也直接制约了培训的有效组织,影响了各环节的精准安排。
(五)技术手段不够科学聚焦
当前辅导员培训往往缺乏数据意识,对培训对象缺乏数据分析,对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缺乏科学的匹配分析,尤其忽视对培训效果的反馈分析。同时,规范化的信息化数字档案普遍未建立等也制约了精准培训的开展。
三、辅导员精准培训的对策路径
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精准培训,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靶向施策,力求使辅导员队伍培训取得精准实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一)科学区分培训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并对其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等进行了界定。参照此,辅导员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入职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另外,辅导员在工作和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研究专长以及擅长的工作领域,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这些都需要在培训设计时进行精准识别,以实现对辅导员的按需培训和个性化培训。
(二)合理设置培训层次
《普通高等学校辅導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对教育部、省级、学校等不同机构开展培训的层次进行明确指导。各级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定位分别面向全国、所在区域、学校等开展不同层次和级别的示范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等。
(三)精心规划培训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知识等进行了界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提出了辅导员培训内容。开展培训时,应参照这些政策文件,同时区分辅导员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分门别类开展“菜单式”培训,对辅导员进行精准内容“投喂”。
(四)着力做好课程设计
设计体现时代特色、紧贴育人实际的课程体系,以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水平为核心,着力提升课程设计针对性、靶向性,兼顾课程设计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可以分三个板块进行课程设计。在理论学习板块,进行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工作规范以及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培训;在实践教学板块,以面向学生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案例为基础开展现场实景互动式教学,突出分类指导,向辅导员传授经验、分享感悟;在工作研讨版块,定期分批通过工作交流会、沙龙、论坛等形式就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等进行交流。
(五)配齐建强师资队伍
堅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构建三级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培养思想政治过硬、理论水平高超、研究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人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邀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担任授课专家,提升辅导员系统把握研判形势以及开展政策理论学习的能力;二是邀请以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等为代表的资深辅导员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进行指导教学;三是以一线有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战经验的优秀辅导员为主,指导不同类型辅导员开展案例教学和工作研讨。
(六)善用巧用数字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应该被广泛应用。在培训开始前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分析参训辅导员的背景、特点、需求、期待等,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培训资源触手可及,随时随地的培训变成可能,可以综合运用手机APP、微博、微信、网络培训平台等开展培训,使培训形式更丰富、立体、多样,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七)完成培训反馈闭环
“高校辅导员培训要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必须建立完整、科学的监督评价与考核机制。”[3]培训评价反馈作为完整培训链条的最后一步,可以有效听取参训辅导员对于培训规划设计、内容课程、师资安排、技术手段的意见建议,通过科学的量表设计进行打分测量,对培训效果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同时可以对培训组织人员绩效进行考核,以制定相关激励保障措施。还应建立动态的培训学员数字化档案,在发挥信息统计、反馈评价收集作用基础上,长线关注学员参与培训后成长发展情况,调动辅导员参加培训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潘杨,彭媛,王思梦.高校辅导员精准培训研究[J].吉林教育(高校党建与思政版),2023,(06):91-93.
[2]山东大学.关于印发《山东大学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专项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Z].2019.
[3]马艳彬,杨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2,(11):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