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沭青
(安徽环境科技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双碳是政府出台针对碳排放进行治理的政策,目标是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则是指根据相关原则分别对污染状况进行治理的手段,该技术能够区分区域内的不同污染状况并且实现针对性的治理,进而实现环境的保护。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逐渐加剧,而且分区管控治理需要对污染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使双碳目标的实现存在一些难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双碳目标入手,浅谈其特点以及实现难点,然后分析该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路径,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双碳目标是指国家或组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设定的目标。具体来说,双碳目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达到碳中和,即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来实现净零排放;二是推进碳减排,即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以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制定并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这些目标旨在减缓全球变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碳中和状态。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国家和组织可以逐步实现双碳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双碳的第一个目标是实现碳排放的峰值,即在一定时间内使碳排放量达到最高水平后逐渐减少。这需要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包括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提升、产业升级等,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双碳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增加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抵消碳排放量。可以通过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手段来提升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碳储存等方式来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实现双碳目标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世界。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治理措施,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因地制宜。实际作业环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区划定。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需求,将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环境分区,确定各个分区的规划和管治策略;二是生态修复与保护。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三是污染治理。针对不同分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包括湿地保护、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此外还有产业调整与转型,根据不同分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的调整和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可以有效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 因地制宜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注重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状况和生态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治理策略。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治理更加具体和有效,能够更好地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2]。
2.2.2 综合性和系统性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一揽子的管理和治理措施。
2.2.3 防控为主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强调预防和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生态环境被破坏。通过科学规划和管控手段,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前预防生态灾害的发生。
2.2.4 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进行,并且追求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关注眼前的环境问题,还着眼于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共存。
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能够帮助明确生态环境布局和功能定位,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管治,可以有效保护各地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以实现低碳转型,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同时,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打破信息壁垒和利益藩篱,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还能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各国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能够提升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形象和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影响力。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框架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面临一些难点,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分析,以实现针对性的解决。首先是多方利益平衡问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不同利益相关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权衡问题,需要寻求平衡点,使各方共同参与并从中受益;其次是存在空间限制和资源分配问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在不同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和治理。然而,资源分配不均、空间有限等问题可能导致管治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人口密集或资源匮乏的地区;再次是治理策略和技术创新不及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并实施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问题;然后是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沟通较少的问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跨部门的协作和协调,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信息共享和沟通是保证管治效果的关键,但由于信息壁垒等问题,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仍面临一定困难;此外还有公众参与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支持,促进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行动。但公众参与程度不一、意识水平不同等问题可能会影响治理效果,需要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这些难点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分区管控治理作业的落实,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管理人员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规划环节是决定分区管控治理作业流程的关键,会影响治理的质量与效果,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禀赋,科学确定生态环境的功能定位,如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区、生态修复与恢复区等。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合理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其次是进行生态环境容量评估。要对每个分区进行生态环境容量评估,科学界定生态环境承载力,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超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承载能力。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大气排放控制等方面的指标,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再次要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各个分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例如,在能源结构上推动清洁能源的替代,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然后要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在科学规划中,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平衡。同时,科学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可行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确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双碳目标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管理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统一管理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协调、统筹和监督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工作。该机构可以由各级政府组成,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二是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报告和惩罚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确保各项政策和规定的有效执行;三是推动信息共享和公开透明。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公开透明的机制,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数据平台,汇集、共享和发布相关数据和信息。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利用,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四是强化地方政府参与和责任落实。必须加强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中的参与和责任落实。鼓励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计划,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工作团队,负责监督和推动工作的落实;此外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通过奖惩措施和经济手段,促进各地区和企业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实施。例如,设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和企业给予奖励。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治理技术是双碳目标下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关键,要求作业人员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保证治理质量。首先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开发和推广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以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污染情况,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和数据分析;其次是低碳清洁技术,需要加快低碳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清洁交通等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之后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应探索并实践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例如生物修复技术、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等,以治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受损的生态功能;然后是智慧管治技术,需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态环境数据集成、分析和应用,并提高生态环境管控治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应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材料技术,要开发新型环境保护材料,例如可降解塑料、污染物吸附材料等,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成本效益;最后是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必须开发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快速识别和预警,有效避免环境事故的发生和扩大化。技术创新需要结合实践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管理紧密结合,为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积极促进群众参与,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作业单位第一步需要重视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意义,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第二步要落实信息公开透明,确保相关政策、计划和措施的信息公开透明,向公众提供充分的环境数据和信息,使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分区的情况和治理进展;第三步需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鼓励和支持环保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通过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发挥相应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方案时,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网上平台等形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公众对决策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最后是加强救灾意识和参与度,加强公众的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的救灾意识,提高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和参与度,促使公众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以上群众参与方式,可以实现公众的参与主体地位,增强公众的环境责任感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有效推进。
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流。应加强各国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中的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共享平台和机制,促进数据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实现信息共享、经验借鉴和技术合作;其次是政策协调与合作。要加强各国之间的政策对接和协调,共同制定和推进符合双碳目标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政策措施,共享政策经验和最佳实践;然后是能力建设与培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提升其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方面的管理与实施能力,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此外是经验分享与合作项目。应开展国家之间经验分享和合作项目,通过互相学习、借鉴和合作,提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通过以上国际合作的方式,各国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各地区发展的关键,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双碳目标的规定开展作业。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治理作为现阶段环境治理的关键,也需要在双碳目标下进行作业。作业人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群众参与、技术创新以及科学规划等手段,实现作业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