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生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理解,是指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与阐释的能力。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音乐艺术,欣赏音乐作品,领会音乐的重要价值,认识音乐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根据音乐课程的主题背景深入挖掘课内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包括宫廷、文化、宗教和民间音乐,其中以民间音乐最为丰富,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教师挖掘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音乐课程中组织各类活动,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演出等活动中感受音乐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准备不够充分。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涉及多个方面,如传统民族歌曲中的文化背景、传统乐器、乐曲等,一些教师对此不了解、不重视,导致准备不足。
(二)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但是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对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以及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不佳,导致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只能局限于一些有限的活动,无法引领学生探究文化内涵。
(三)课后评价不够综合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施科学评价,可以发挥诊断、激励与引导的作用。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限于结果,缺乏过程评价,无法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课程主题内容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基于新课标中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文化相关教育,教师应当基于课程主题内容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理与重新组合,设计丰富的教案、课件、微视频等。可以利用工具书或互联网搜索资源,在智慧平台上获取教学资源,提前将资源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进行全方位的备课,可以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打好基础,便于课堂上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湘教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游子吟》教学中,这首歌曲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的同名诗创作的,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如孝亲敬老与知恩图报的观念,是非常好的德育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挖掘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履历、孝道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准备诗歌朗诵、歌曲音频、相关图画与动画等,将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蕴含孝亲敬老元素的课件。另外,教师可以推送关于孝文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回顾这首古诗,阅读关于孝文化的知识,联系生活想一想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自己应该怎样做,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初步反馈,教导学生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尽己所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好好学习,回报父母。
(二)创设文化导入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基于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因此需要创设生动有趣的课程情境,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交流与探讨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音乐相关文化资源,借助多媒体工具与智慧平台,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文化导入情境,呈现图文并茂的课件,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现3D模拟动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VR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例如,在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牧童短笛》听赏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主题与图文内容,要提前准备与短笛相关的图文知识,如清代袁枚创作的诗歌《所见》、近代画家李可染创作的国画《牧童悠笛》等。首先,引入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背景乐播放悠扬的笛声,画面展示国画“牧童悠笛”,以此营造蕴含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笛声的特点是什么?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吗?”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再提出与本课钢琴独奏相关的问题,如“如何用钢琴模仿笛声呢?”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学习与探究,听赏钢琴独奏。
(三)展现歌曲文化背景,付诸感情学习演唱
很多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其中一些歌曲与传统文化相关。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需要根据课程主题与主要内容明确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网络上挖掘与之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课堂上展现歌曲文化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引领学生演唱,可以促使学生付诸感情学习演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演唱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文化理解素养。
例如,在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春晓》演唱教学中,本课是一首改编自唐诗《春晓》的歌曲,重点是八分休止符的运用、附点节奏的演唱,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体会不同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产生的作用。教师要挖掘其中传统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提前准备古诗文化资料,在课堂上一一展示。比如,引入猜谜游戏:三人日日去浇水;残冬已尽天刚亮。通过谜底“春晓”引入本课。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微风、细雨、草木萌发、迎春花开、燕子归来等自然景物,并提出问题:“这些美景是在什么季节?”再次,教师讲述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唐代诗人孟浩然仅用了20个汉字就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最后,教师播放童声合唱,指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示范演唱和逐句教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组织音乐听赏活动,结合文化进行欣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还需要深入挖掘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实物、图文与视频等数字资源。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主题组织音乐听赏活动,展示古典乐器,播放传统乐曲,展现相应的画面,营造传统的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地聆听、欣赏,进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突出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彩云追月》听赏教学中,本课的主题是民乐合奏,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赏歌曲感受其中的意境,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与意蕴之美;熟悉音乐主题,积极参与主题表演活动;掌握民乐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播放这首民乐合奏乐曲,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说说自己都听到了哪些传统乐器的声音,并分析这些乐器的声响特点。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这首乐曲采用了五声音阶写成,具有简单、质朴、线条流畅、抒情优美的特点,主要运用了笛、箫、琵琶、二胡、中胡、扬琴、古筝等乐器演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聆听,试着欣赏,之后进行解答,如第一段中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在平和中凸显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吊钹等敲击声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之感,表现出传统音乐的意境之美。
(五)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认识传统乐器与乐曲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传统乐曲相对较少,但是包含一些认识传统乐器的相关课程,给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阻碍。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广泛搜集课内外的传统文化资源,设计适合小学生认知的音乐相关文化资源,在课堂上运用图文、视频、实物等资源进行呈现,创设传统文化相关情境,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乐器与乐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认知乐器主题之古筝教学中,本课引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古筝独奏,作为一首陕西民歌,首先,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民歌的来源,以及在历史中的地位,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哼唱,认真听赏,感受音乐主题表现的情境。其次,教师重点讲解传统乐器——古筝,让学生明确这是弹拨弦鸣乐器,是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起源于战国时代,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最后,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代表曲目,如《汉宫秋月》《梅花三弄》《渔舟唱晚》等,让学生明确其音色特征,感受古筝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喜爱之情。
(六)实施文化表演活动,指导学生律动表演
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代表,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挖掘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文化表演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律动表演。同时,教师要讲述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例如,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掀起你的盖头来》演唱教学中,这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是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根据甘肃河西走廊采集的维吾尔族民歌《亚里亚》改编而成。基于这一文化背景,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历史文化相关内容,讲述关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等相关知识,展现美丽的山丹军马场、壮美的天山、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景观,培养学生对西北、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其次,教师播放歌曲视频,教授学生新疆舞的基本舞步,在学会本首歌曲演唱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边唱边跳,展现优美的舞姿,可以两人合作参与这一表演活动。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新疆民歌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七)总览学生表现情况,实施多元综合评价
新课标还提出:体现艺术学習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提升传统文化融入效果,教师需要根据音乐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更多要素融入评价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同时,教师要总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融合定量与定性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多元主体评价等方式,实施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
例如,教师要注重观察以及记录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结合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堂活动等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价,更好地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其次,根据多元要素,从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应实施鼓励为主的评价,根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如有的学生说错了笛子和箫的声音特点,就需要借助音视频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激励学生,引领学生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
(八)推送传统文化资源,辅助学生课后自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材中的相关资源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挖掘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课程教学之后,为了更好地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增加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形成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借助智慧平台推送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图文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可以有效辅助学生课后自学,更好地达成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资源,包括传统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融入有关体裁、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引入一些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乐曲资料。教师制作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引入相应的微视频,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看。学生借助这些资源能够明确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丰富、不确定、通俗、实用,感受其中的思想内涵,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音乐传统文化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内涵,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结合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引入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