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芬(1998-),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从事美术历史及理论研究。
摘 要:狄德罗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以及他关于绘画的一些看法富有启发性,尤其是在“美在关系”“回到自然”“文艺与道德”方面,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尔丹、格勒兹同狄德罗一样都出生于市民阶层,同时受狄德罗美学思想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地生活化。夏尔丹的绘画风格偏向经典朴素,色彩真实,在画面上蕴含着内在美和深厚的情感,有一种“宁静的生命力”。而格勒兹的绘画相比夏尔丹更富有道德意味,教育意义更浓厚,虽未完全脱离古典主义,但与夏尔丹绘画作品一样,都带有启蒙进步倾向,表达了对于普通第三阶级人民的赞美和同情,对近代现实主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狄德罗;夏尔丹;格勒兹;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1-00-03
在18世纪的法国,洛可可艺术和新古典主义盛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作为从新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重要人物,站在上升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新古典主义运动,强调审美趣味是随时代、民族和风俗不断变化的,主张打破古典主义的框子,建立新时代的文艺风格。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道德、情感、自然占据文艺的主要地位,并且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接近现实和接近群众的,夏尔丹和格勒兹作为那个时代市民艺术的杰出代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
一、狄德罗的美学思想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美学和艺术领域是他始终所关注的,并提出了诸多见解,以下主要从“美在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两个方面的观点来探究他对绘画领域的一些看法,以此分析夏尔丹、格勒兹的艺术表现。
(一)“美在关系”的思想内涵
“美在关系”是狄德罗在《百科全书》里的《论美》中提到的看法,它提出了美在于事物内在的和对外的联系,而艺术表现的是物体中唤起“关系”概念的那些因素,艺术的美随关系而定,而美是对关系的一种感觉,美要靠对象和情境的关系来表现。在后来的《画论》里,这个“关系”就被明确化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画家就要从这些内在联系入手认识到因果关系,表现出他们的本来面貌。狄德罗的“关系”理应是与事物的社会性密切相关的,它已不是“秩序”“对称”“安排”这种自然事物的形式方面的关系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等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止于家庭关系,还有阶级关系等。之后这个“关系”愈来愈被“情境”概念所代替,几乎等于说美在于情境,[1]文艺工作者只有多加思考,准确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情境,符合因果关系,足够合适,才能达到艺术的“美”与“真”。
于是可以说,狄德罗的“逼真”是显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是情理的真实,这就代表着文艺作品可以发挥想象的作用,作品中事件可以是不真实的,但必须是合情理的。除了主体主观的想象外,狄德罗也重视自然,号召艺术家“回到自然”“住到乡下”“深入生活”,认真真实地描绘事物,“一方面,艺术要模仿自然,另一方面,艺术并不等于自然,模仿并不等于被动地抄袭。”[1]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要想超越自然,艺术家就要找出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就要思考和想象,表现自己主观理想,这样主客两个方面在达到“逼真”和“想象”上面就统一起来了。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对于文艺,作为启蒙运动者之一的狄德罗像其他思想家一样,目的都是使它更好地为上升资产阶级而服务。一方面要对古典主义进行反叛,另一方面要迎合新时代文艺要求,创作符合资产阶级口味的文艺作品,通过与封建贵族的对比来提高阶级地位,狄德罗的美学思想鲜明地反映了18世纪革命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他指出文艺要在听众中产生道德训诫的效果,通过艺术作品打动观众的情感,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信以为真。他意识到了文艺对于人和社会的强大影响力,因此要求文艺向社会提供一种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狄德罗认为就艺术形象的含义而论,形象相比思想是更加重要的,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主观理解和想象,从而获得思想教益和审美享受,这样带有原则和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才是值得称赞的。
文艺作品要产生道德的效果就必须激发观众深刻的情感,并且足够“逼真”,因此在艺术表现中,狄德罗要求艺术家信任自然,“形状美丑,都有它的原因。一切存在的生物,没有一个不应当是这样的”,[2]但仅仅严格模仿自然还不够,还要对自然进行加工,去模仿美的自然,这就需要艺术家靠自己去选择,去加工构造,情感与理智并行,从而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进一步达到思想教益的作用。
二、夏尔丹的艺术表现
夏尔丹的绘画作品在18世纪与当时流行的洛可可繪画艺术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直面平民阶层的真实生活,这样的绘画方式与狄德罗倡导的“回到自然”观念不谋而合,被狄德罗所大加赞赏,他的画作体现了他独特的绘画理想和绘画情感。接下来主要从画作中的情感和构图两个方面所体现出的自然朴素之感来谈夏尔丹的艺术表现。
(一)夏尔丹绘画作品中的情感
夏尔丹的作品多以静物为主,描绘普通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他笔下的静物也是极其普通的东西,但却能在画面上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离不开他的情感。他善于将生命力注入画作中,有人曾因为夏尔丹多擅长静物画,对夏尔丹运用颜色作画而品头论足,夏尔丹反驳道,作画固然要用颜色,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由此可见,正是这种浓厚的情感,引导他在色彩上运用自如,显现出色彩强大的感染力,从而为情感服务,最终打动观者的心。正如狄德罗所谈到的:“看别人的话,我似乎需要有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只需要通过我的眼睛,并好好使用它们”,[2]在看到别人的画作时,我们需要训练有素的眼睛,准确把握它的美感,但夏尔丹的画作不需要,看到它的第一眼你就能被它真挚的感情所打动,那样动人、和谐的色彩,那样真诚地贴近生活,如果说夏尔丹之前别人的静物画只能算是对无生命物体的描绘,那么夏尔丹的静物画确实是带有感情和生命力的,他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画中,而非矫揉造作地卖弄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在夏尔丹著名的绘画作品《铜水罐》中,他真实表现了一个掉漆的水罐,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物品,却在他的笔下显现出一种沉稳与坚毅的品格,体现出夏尔丹内心的真实状态,通过艺术把情感表达出来,有一种粗糙平凡的生活趣味,整个作品朴素且饱满,耐人寻味,成为一代经典之作。
(二)夏尔丹绘画作品的构图
夏尔丹绘画作品的构图相比以往静物画构图更加简洁且概括,大部分静物画都以金字塔的构图样式为主,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寓意,增强了画面的力量感和完整化,正是这样的构图与平凡的静物相配,共同体现了夏尔丹对普通市民阶级生活的热爱和赞颂。对于一般静物的描绘,艺术家都通过精心布置,然后进行视觉再现,但夏尔丹不需要刻意去调整,偶尔散落滚出果篮的樱桃,通过眼睛自行选择,然后“成竹于胸”,进行构图描绘,加入了主观的秩序、情感和动机,是狄德罗所说的“想象”和“逼真”的完美统一。在《狄德罗论绘画》中狄德罗谈夏尔丹独具一格的技巧时曾说道:“就是近看,你不知道这是什么,当你慢慢走远,物体逐渐形成,最后成为大自然中的物体。也有些时候,远观近瞅你都几乎同时喜欢它”,[2]夏尔丹在艺术上有他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在构图上也能看出,他不拘泥于画面局部多么细腻深入,远看在整体上也有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整体与局部的完美结合,夏尔丹的作品才能呈现出它和谐极致的一面,被狄德罗和塞尚等人所赞誉。
1728年的《鳐鱼》使夏尔丹一举成名,这个作品充分显现了夏尔丹在绘画构图上的造诣,它描绘了厨房的一个角落,在暗色调的背景和静物中,一条被解剖的鳐鱼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成为画面的主体,居于中上方,与左下角的猫咪和右下角的罐子形成了三角形构图,虽然传统,但是产生了整个构图中的横竖对比,在沉稳的三角形结构中,一只小猫闻腥而来,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分动感,使作品更加地生动、逼真。夏尔丹的大部分作品构图都是这种简洁几何体组合的样式,在平凡的构图形式中寓意作品的重要意义。[3]
三、格勒兹的艺术表现
除了夏尔丹之外,格勒兹也是狄德罗比较称赞的艺术家,在他描绘的市民生活习俗的图画中,总蕴含着浓郁的道德训诫意味,这与狄德罗主张通过依靠艺术来谋求人民道德完善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同样在《狄德罗论绘画》中得到狄德罗深入的研究及谈论,他画中情节的“逼真”和道德意味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颓废的贵族艺术风气,具有进步意义。
(一)格勒兹作品中的“情境”
狄德罗曾这样评价格勒兹:“他是我们中间第一个想到用艺术来表现风俗,并在作品中把若干事件联系起来的人”,“把若干事件联系起来”其实已经结合了“情境”建构,人物性格取决于情境,所以情境要比人物性格更加重要,可以看出狄德罗对“情境”的重视,“情境”包括各种“关系”,比“关系”更具体,而格勒兹的画作正将这种关系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在《乡村订亲日》中,人物的个性外貌、衣着饰物、环境道具以及人物之间的神情姿态动作联系都构成了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一组又一组冲突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画面的整体,画中每一位人物的安排,每一组器具的放置,都使得这个画面更加饱满和细致。[4]通过揭示“情境”“关系”或事物的内在联系,实现作品的“真”,另外,观者又能在这个“情境”中加入自己的理解,画作的意义就有了无限扩充的可能性,由此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乐趣所在。
(二)格勒兹作品中的道德意味
正如上述狄德罗所说,格勒兹是第一个想到用艺术表现风俗的,这是因为法国当时绘坛上“训诲剧”绘画的出现,宣扬资产阶级所重视的家庭道德观念,就是在这样的思潮下,格勒兹受其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受启蒙运动思想感染,带有进步倾向,在他的画作中都呈现出戏剧般的冲突,体现了道德训诫的意义。格勒兹绘画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意味也正是狄德罗所提倡的,“绘画和诗有一个共同之处,似乎大家还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二者都应该是合乎道德的”,“丧失道德原则的艺术不是在创造美,而是使罪恶瘟疫疯狂泛滥的催生剂。美的创造必须坚持明确的道德原则。”[5]同样,以上段提到的格勒兹的《乡村定亲日》为例,在这幅画中描绘的是一幅乡村婚姻习俗的风俗画,讲述鄉村订婚要遵循道德规范,要在家长的同意下,请公证人主持,交纳订婚礼金,体现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道德品质,人们在欣赏画的同时获得思想教益,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狄德罗所期望的艺术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深入“自然”,真实地表现订婚的情节,具有民族、时代、地方的特色,实现了艺术的尽善尽美。
四、夏尔丹与格勒兹的艺术比较
夏尔丹与格勒兹的绘画都在反映市民阶级的生活面貌,这是以往贵族艺术绝不会大面积呈现出来的部分,冲击了法国当时主流的洛可可艺术,以一种崭新的、生活化的艺术表现形态屹立于18世纪艺术洪流之中,反对贵族文化,对后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更具体的艺术表现上,夏尔丹和格勒兹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夏尔丹的绘画作品,主要是以静物为主,色彩真实、柔和、温暖,展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之美,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而格勒兹的绘画虽然也是表现市民阶层生活理想的,但他对于题材选择的重视,以及自然真实的艺术表现,都致使他的绘画作品中道德倾向相比夏尔丹的绘画作品更加突出和典型,被人称为“道德说教艺术”,真正做到了每件作品都是有原则的,对观赏者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联系,夏尔丹与格勒兹的艺术表现与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这是必然的。纵观全文,夏尔丹与格勒兹都通过画作表达了对于普通第三阶级人民的赞美和同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绘画风格,夏尔丹的绘画题材范围虽没有格勒兹那样宽泛,但在艺术表现上,更加经典朴素,在画面上蕴含着内在美和深厚的情感,有一种“宁静的生命力”,色彩真实,情调温馨,极其富有诗意。而格勒兹的绘画虽然表现市民阶层,有现实主义的倾向,但相比夏尔丹的真实,他在形象塑造上仍有理想化和虚构的局限,有脱离现实的一面,没有完全逃离洛可可艺术风格,但仍具有启蒙进步倾向,与夏尔丹一同把普通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灵中美好的情怀呈现给观赏者,通过艺术来反映生活的真善美,对后来的艺术家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狄德罗,著.狄德罗论绘画[M].陈占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敏.夏尔丹与塞尚的静物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9.
[4]赵鸣.一画一世界,无声胜有声——看狄德罗眼中的《乡村定亲日》[J].法国研究,2009(01):81-86.
[5]雨田.狄德罗绘画美学思想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