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简称CRI)是我国面向全球进行广播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其网络媒体“国际在线(www.cri.cn)”作为传播“中国声音”的排头兵,为外语专业“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模式和丰富的训练素材。通过将CRI上的相关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导入与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中国故事”的缺失问题,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CRI;口译理论与实践;中国故事
引言
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需要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培养出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在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本文以“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通过CRI(国际在线)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与应用,挖掘、探索外语专业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和模式,以期为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CRI(国际在线)及其主要栏目特色
作为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的排头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CRI)始于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办的日语广播,至今八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向国内外传递友好之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语广播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通过短波收音机来聆听。如今,只需打开手机app、网站主页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获取相关资讯。其新闻网站“国际在线(www.cri.cn)”于1998年12月正式发布,目前已经拥有44个语种、4个方言版本,是我国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化新媒体平台。CRI上有着丰富的视听资源,能够为外语专业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口译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范式参考和丰富的训练素材。这些视听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新闻时事类
除了基本的外语新闻播报之外,网站上还有一些特定的短视频栏目专门就某些新闻事件
进行详细解读。节目中,主持人用外语清晰地分析事件的相关背景、关注重点,每期音、视频时长大约4到8分钟之间。例如“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对“一带一路”的提出经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进行详细解读[1]。
(二)热门话题类
这类栏目选择的主题更贴近国人的日常生活,多采取对话的形式,用外语轻松愉快地谈论一些热议话题,个别节目视频最后还会抖出一个“小包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网络热词“雪糕刺客”、黄金周的各式观光列车(云南丽江全景旅游列车、山东淄博“烧烤”专列、四川成都的熊猫旅游列车,新疆乌鲁木齐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等。这类视听资源不仅从选题内容上能够引发共鸣,形式上也会融入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元素。节目视频时长1分钟左右,短小精悍,代入感很强,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模仿。
(三)社会文化类
这类栏目内容涵盖面很广,一般是跟随主持人一起沉浸式体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冰雪运动、快递行业、中华美食、传统音乐,以及西部支教等。节目内容选题总体也是基于社会焦点确定的。例如冬奥会期间,中国冰雪运动的介绍;疫情之后,快递行业、外卖小哥的介绍等。相较其他,这类栏目的叙述性更强,会通过一定的情节设计,自然地引出一些有关中国现代社会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注点[2]。
当然,除上述类型外,还有中外交流、娱乐新闻、汉语讲座等很多内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风貌,可以作为外语教学时非常优质的参考素材。
二、“中国故事”在口译课程教学中的缺失
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口译理论与实践”作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课程教学中“中国故事”的缺失问题却是一个亟待正视的现实。
(一)“中国故事”在课程教材中的缺席
目前,既有的口譯教程在编写时普遍偏重语言本身的知识讲授。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的先后发布,外语专业的口译课程逐渐以“口译理论与实践”的命名方式规范化。基于命名方式的改变,部分新出教材开始逐步融入口译相关的理论知识。但针对“中国故事”进课堂的问题,目前只有外研社2022年出版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但其中只有英语系列推出了《高级口译教程》。事实上,除纸质教材之外,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通常还会搭配一些时事新闻材料。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语言本位”思想,多数教师会习惯性地选取BBC、NHK之类的外媒资源。这就导致无论是可选教程,还是补充素材,从中国视角出发,讲述的“中国故事”的内容匮乏[3]。
(二)“中国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缺席
基于教材本身的侧重点问题,以及任课教师选取素材时的思维定式导致口译课程课堂教学中“中国故事”的导入基础条件薄弱,且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界关于课程该“如何从中国视角出发,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特别是与“当代中国故事进课堂”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有限。尽管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之下,一度尝试在教学中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多数也仅限于传统的历史故事(如成语故事等),而且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三)课程考核环节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口译课程的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现场听译、视译的方式,即现场播放一段中外文录音或展示一段中外文篇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口头翻译任务。任课教师以往在设计考题时,会更多地考虑原文语言方面的难度。评判时,也是根据学生语言方面措辞的准确度、表达的流畅度,以及信息的完整度进行评价。很少会有意识地将“中国故事”作为考察视角,设计考试题目。可以说,“从中国视角出发,讲述中国故事”的考察理念尚未形成。
当然,“中国故事”在“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缺失现象,与以往我国外语教学本身整体偏重“将外国介绍进来,对本国的推介有所忽略”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对于目前的整个外语教育学界而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哪些中国故事?”或许是一个需要共同探究的时代课题。
三、CRI在口译教学活动中的导入与应用
结合“口译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特点,参照“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中的教学设计,为方便CRI在课程教学中的导入与应用,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教学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拓展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渠道,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互动阶段,能够为CRI在“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导入与应用创造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另外,“中国故事”是一个非常笼统宽泛的概念,在导入课堂教学时很容易缺乏系统性,进一步细化拆解,锁定核心关注点十分必要。具体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拆解成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也可以按照空间规模,细化为中国的“大事”和中国人的“小情”。以往的口译教学中,“中国故事”严重缺失,即便涉及大多也会被狭隘地解读成中国的“传统故事”。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适当调整关注点,将导入课堂教学的“中国故事”锁定在“今日中国之大事、小情”上,并依此标准在CRI上挑选合适的口译训练的音、视频材料,通过一定的口译教学活动设计系统地导入课程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课前,通过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自主学习材料。此时,可以选取CRI上有关时事新闻的音、视频材料。一段新闻集锦的音频或者一则新闻报道的视频,搭配上一些结合材料内容设计的口译练习,如听音填空、提炼总结、跟读模仿等。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同时又锻炼了外语能力,达到积累新鲜词汇和固定表达的目的。任课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平台看到每学生的学习时长和作答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还可以提前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方便在课堂教学环节集中讲解。布置提炼总结、跟读模仿等练习任务时,可以将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匿名的方式应用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点评,找出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4]。
课中,按照“大事”“小情”的分类方式,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导入CRI的音、视频资源。“小情”类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的热身训练,一般选取一些有关热议话题的小视频栏目,要求内容短小,形式活泼,最好是以口语对话的形式编排的,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视频内容尽可能选择一些年轻人熟悉的热门话题,以便引起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大事”类资源则需要作为重点教学环节进行专题设计,定期导入相关素材。这类节目内容相对严肃,音、视频材料也会略长一点,一般在5—8分钟左右,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关于这部分,可以按照教学单元,在每个单元插入一次集中学习。基于材料內容会涉及很多专有名词,需提前将主题告知学生,安排大家事先搜集相关主题的中外文资料。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除了听音翻译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以模拟会议的形式开展交流讨论和模拟口译实践等活动。
课后,一般会从社会文化访谈类栏目中精选一些音频材料推介给学生。这部分的节目音视频材料时间会更长一点,可以是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介绍性音视频材料,也可以是一些国际友好人士的采访录音。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外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模仿,鼓励他们去尝试讲述自己身边的一些话题。此外,课程作业和考核环节,也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创新性的挑战任务。如“讲好天津故事”,“讲好家乡故事”等主题的双语视频,鼓励大家去有意识地挖掘天津或者家乡的独特魅力。
结语
总之,通过CRI(国际在线)在“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导入与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故事”的缺失问题,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CRI有很多语种版本,其中的栏目设计和节目选题同样也能够为其他语种的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网站上的音、视频资源也能够为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训练提供大量的最新素材。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当代中国日新月异,要了解中国,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必须始终保持敏锐的眼光,坚持与时俱进。在“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问题上,需要师生共勉。
本文系天津商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编号:22XJKCSZ0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姜春梅.论NHK纪录片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习中的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2,39(12):80-83.
[2]姚海峰.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围绕“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展开[J].大连大学学报,2022,43(02):72-75.
[3]郑永堂.英汉、汉英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1):43-45.
[4]尚宏.基于远程网络优势 提高教学交互效果——《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04):29-31.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