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珍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心理健康已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样,其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途径。教师应让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沃土”,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直接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相统一,充分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言文字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从精神方面影响其发展。语文教学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互相沟通、思维的碰撞,它能从心出发,以心育心,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价值观。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活动,找准时机,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心”育内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的洗涤。
一、营造氛围,以境引情,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和谐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没有心理压力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该是积极乐观的,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消除学生的情绪、心理障碍。课前,如果教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再恰如其分地表扬学生,那么他们就会放松心情,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感受教师的可亲可敬。他们将敢于大胆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欢悦的情绪感染下追求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如影音结合的视频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教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会迸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自然而然涌起要尽自己的力量将祖国发展得更加强大的美好愿望。佳句欣赏、动听的故事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蜜蜂》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当法布尔的代言人,有趣的情境就焕发了课堂的活力。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也是渗透心理教育的法宝。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认可的微笑,使学生的动机、情感、心理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深度挖掘,创设体验,把握心理教育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如红色传统文化,名家的名篇荟萃,都能从不同方面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些心理文化元素突出的教材,能够直接通过文字,使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将心理文化纳入其中。
诗歌是情感最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卜算子·咏梅》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不惧困难、顽强不屈的意志。在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无论是散文、童话还是寓言故事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落花生》中,父亲和儿女们的对话,就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挖掘其中的哲理,懂得自己应该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益于社会的人。《司马光》一文,通过对比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在遇到危险后的不同表现来体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思维灵活,从而鼓励学生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在《小英雄雨来》中,雨来聪明机智、热爱祖国的品质能够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巨人的花园》一文,通过神奇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花园的前后变化,展现了巨人对待孩子态度的变化。在品读感悟花园的变化时,学生就懂得了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学会分享。《穷人》一文,引导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是一味追求财富和名誉。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未来的人生才会更加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处于逐渐发展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赖于心理知识的掌握。教师结合教材激励学生要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三、创新活动,见缝插针,健全健康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受教育者心理融合的程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开展多种活动,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互动等。首先,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可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合理分工,学会合作,学会处理冲突,学会拒绝,懂得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荐课外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适时恰当地增加一些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能够起到培养他们良好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的作用。班级还可以定期开展“好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使其更加积极乐观。
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样蕴含着许多心理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把握时机,随时随地融入,针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课前演讲”“每天一句名言”“今天收获了”“我爱讲故事”,又如“我也很不错”系列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树立信心,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形成自信乐观的心态。
四、以写育人,爱心抚慰,保持阳光心境
“我手写我心”习作教学也是一项崭新的、极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谓“言为心声”,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会在字里行间展露出来。在习作教学中,思想主题一定是健康向上的。如作文《我学会了______》,这篇习作要求学生重点写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抓住語言、动作、心理描写,突出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又如《故事新编》在引导学生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时,想象的故事情节既要大胆合理,又要突显健康向上的教育内涵。其实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也能洞察到他们的心理活动状态。如写《我的自画像》时,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一些性格特点,如自卑、内向、胆小、脾气暴躁等一些心理问题,这样在以后的教育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疏导。《我想对您说》《难过的一天》等类似的习作,都能记录下学生的真实心境。当然还有学生的小练笔、日记、随笔等,也能反映出他们心理活动和想法。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要对症下药,抓住最佳的心理调节时机,运用批语或便条,谨慎疏导心理问题,用爱心给他们温暖与安慰,帮助他们尽快消除负面心理问题,持续保持开朗、乐观、朝气蓬勃的状态。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把握其思想脉搏,以心育心,以智慧心,让其向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