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针织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4-04-02 14:16张丽哲王飞艳
纺织科技进展 2024年1期
关键词:针织思政课程

张丽哲,王飞艳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在习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全国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教育部也先后印发了各项纲要及实施意见,特别是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其涉及的各门专业课程也迫切需要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纺织人才,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接班人。针织作为纺织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智能技术、全成型技术的发展,其产品已从内衣转向外衣,并在产业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针织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基于时代背景,结合地方文化,挖掘思政元素,对针织课程的思政建设极为必要。

1 针织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

1.1 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早期的手工编织到第一台针织机的发明,针织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初期生产效率低,产品品种单调。随着针织机械的飞速发展,针织工业在之后的短短几个世纪就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由于原料种类增加、针织技术提升,针织产品从传统的服用扩大到家用、装饰用、医用、农用等各个领域,在整个纺织工业中占比越来越大。未来,要使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加速推进,针织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深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恰逢此时国家大力提倡对高校课程进行思政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它指导我们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目标,从而为针织行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专业人才。

1.2 弘扬地方产业文化的需要

纺织工业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国家支柱产业,其发展具有显著的地方集群特色。地处东部沿海、气候温和的江苏省自古以来就是棉、麻、丝等天然纤维的产出基地,而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更为纺织工业原料的采购、运输及纺织产品的内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苏省古有丝绸、手工棉纺织基地,今有吴江盛泽、南通叠石桥、常熟古里等一大批产业集群,其发展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与前进动力。这些地方发展纺织产业的同时也累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色,将这些特色文化融入到针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扎实的知识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为我国针织行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2 针织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课程思政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建设,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1]。因此,在挖掘针织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时刻谨记这些问题和任务,才能真正将课程思政与针织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2.1 寻根溯源,铭记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任何一门课程,特别是针织学这类具有悠久历史的工科类课程,只有当学生对其发展历史与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索创新意识。因此,在针织学课程讲述专业知识前,有必要向学生深入介绍针织的发展历史。

现代针织技术是由早期的手工编织演变而来,最早的手工编织针织品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原始人类的渔网编结。在我国,最早的针织物始见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织袜。随着针织机器的问世,我国的针织生产从家庭手工业逐渐向企业化发展,1896年,我国第一家针织内衣厂在上海创立,标志着我国针织行业的正式起步,针织行业开始产业化起步。江苏的针织业发展较早,20世纪初无锡就有了毛巾厂,随后随着手摇袜机的引入,又成立了袜厂,江苏的针织业开始了快速发展。通过讲解针织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带领学生重温我国针织行业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2 关注行业发展,了解先进技术,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针织技术并不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简单编织技术,而是集纺织材料、设计、艺术、机械、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技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更多学科融入到了针织行业的发展中。这就需要学生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以后顺利投入针织行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针织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这得益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经济形态为行业发展孕育了新动能。纤维新材料方面,改性天然纤维、功能性合成纤维、异形截面纤维等新型纤维为针织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使针织面料从传统的内衣服装扩展到功能性运动服、户外服、航天服、医用防护材料等众多新领域;针织加工新技术与设备方面,数字化经编生产技术、多梳数控提花经编机、三维异型整体编织工艺技术、高效新型电脑横机、针织印染加工新技术、针织后整理新技术等自主研发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我国针织行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技术进步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奋斗在一线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与勇于担当、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才使我国的针织行业在短短十几年取得了卓越成绩。将这些先进成果、杰出事迹有机融入到针织学课程相关内容的讲解中,将极大地鼓舞学生不仅要学习现有的先进技术,更要学习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坚实的职业信仰。

3 针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3.1 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针织学课程涵盖了针织概论、针织原料、组织结构、针织机器、工艺分析与参数计算等内容,各章节知识点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的针织工艺体系。而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课程思政体系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合适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相应知识中,使原本略显枯燥的工科专业知识变得更易于接受,并将思政元素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内容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针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讲授内容主要按照针织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从原料到工艺,再到分析计算,体系完整,因此,课程思政内容也应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例如,针织概论部分介绍针织基本概念与相关背景,起到引入主题的作用,思政内容的设计可以通过针织工业发展史中典型实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针织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对针织这门工艺产生探索欲与求知欲,培养他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在讲述针织用纱部分时,引入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新型纱线在针织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善于拓展思维、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织机器部分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但在实际生产中却是最为鲜活生动的工艺,通过我国自主研发先进机型的介绍与产品展示,以及我国针织机器生产在国际上的地位分析,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并激励他们培养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如针织物工艺分析与参数计算部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针织产品设计与生产等工作的作用较大,因此,通过引入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生产实例,让学生切身感受针织生产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培养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度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通过结合针织专业知识,在每部分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逐步从科研态度、民族情感、文化素养、职业素质等方面得以提升,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2 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翻转课堂法等[2]都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来。例如讲解针织物结构特点时,首先抛出问题,如人们日常穿的衬衣、T 恤、运动衫等分别具有哪些性能特点?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面料的编织工艺与组织结构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引出针织物与梭织物结构不同,是由线圈相互串套形成的基本结构特点,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启发式讨论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独特性与趣味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

针织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输入,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解完针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后,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自由组合,收集2~3种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典型针织面料,分析织物基本工艺参数与组织结构信息,随后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研讨工艺分析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实践操作水平,同时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责任感,促进思政建设的潜在育人效果。

3.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形式多样化。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外,也可以结合线上教学平台,如课堂派、爱课程等提前发布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查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讲授时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与课程学习,使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

此外,针对该校纺织工程专业独特的发展历程,可以采用企、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将地方产业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3]。南通大学最早起源于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与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是南通众多的纺织企业。结合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针织学思政课程建设可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走访企业、参观生产一线等形式对针织生产工艺与过程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民族自信、行业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科技报国的决心。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保障。在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专业历史背景与行业发展动态,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实例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专业教育体系。针织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前提下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未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争取为行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责任担当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针织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针织与纱线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