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瑜 杨祥全 晁胜杰 王凯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高校青年学子作为体育运动传播的主体,发展以高校学生为基础的健身气功项目运动,对于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以及减缓学业、生活交往所致的身心焦虑等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选取2022 年“我国健身气功习练者习练动机与需求调研”课题组采集获取的第一手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其中针对高校习练的状况,为健身气功在国内高校的发展,提供详实可信的数据基础。
全国32 个省级行政区域214 所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2 000 份调查问卷,回收1 909 份,回收率95.45%,有效问卷1 413 份,有效率74.02%。同时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咨询走访近400 位从事健身气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社会健身气功习练者和爱好者。
就高校健身气功开展范围与开设数量的基本情况,据2013 年《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17 个省区市共127 所高校开设健身气功专业或普修、选修课程;2022 年调查显示,全国32 个省级行政区域里共有214 所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相较于2013 年,区域范围增长了15 个,增比为88%,开设院校增长87 所,增比69%,无论是开展的区域规模还是学校数量上,都呈现扩大扩容的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男女生的比例比较接近,男生占48.64%,女生为51.36%。学历占比最多的是大学本科生76.42%,其次是专科生15.67%,硕士、博士研究生占比最少,为7.13%、0.79%。非体育专业习练者占比40%,体育专业占36%,医学专业占24%。学历及三个不同专业类别方向样本量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为20.92 岁。
高校习练者参与健身气功课程中,大学体育选修课占比最高,为56.55%,其次为专业必修课33.23%,专业选修课排第三15.78%,还有通识必修课13.57%、通识选修课12.89%等,详见表1。
表1 高校各专业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类别
从各专业类别来看,非体育类专业(以下简称“非体”)学生,主要以大学体育选修课为主,占比74.64%,其余课程类别涉及较少。体育类专业(以下简称“体育”)学生,占比最多是健身气功专业必修课56.36%,其次是大学体育选修课38.36%,专业选修课24.07%。医学类专业(以下简称“医学”)学生,大学体育选修课占比48.82%,其次是专业必修课39.94%。
总体来看,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多样,课程开设既涉及健身气功的专业性,又普及其广泛性,是健身气功项目各自在非体、体育及医学三个不同专业方向当中各尽其长的选择,使高校习练者更便捷灵活地参与高校形式多样的健身气功课程,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目前推广的9 套普通功法在高校基本有所涉及(表2),还有4.3%的极小部分学练过校园五禽戏、明目功和竞赛版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功法套路。
表2 经常习练的功法
从各专业类别的数据来看,八段锦的普及率最高,非体占比77.13%、体育占比90.02%、医学占比77.22%;非体学生经常习练的功法第二位是五禽戏,第三位是易筋经,其余各套功法比例均在10%左右。体育学生第二、三排位与非体相同,不过比重更大;其余各套功法(除太极养生杖11.94%以外)比非体高出近一倍的习练比例;医学生排位第二是易筋经,第三是五禽戏,然后是六字诀。总体来看,四套老功法目前在高校中的普及率较高,其余新功法普及发展空间巨大。
表3 显示,几乎没练过和习练年限在1 年以下的占比较大,其反映出习练者大多数都是零基础开始学练,习练基础和水平均较为薄弱。而超过5 年习练年限的这部分,可推断基本是逐步稳固对该项目的坚持与热爱。
表3 高校习练者习练年限
高校62%的习练者每周最少进行1 ~2 次健身气功锻炼,基本与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的要求相符;17.35%和8.33%的习练者,每周进行3 ~4 次和5 ~6 次锻炼。可知,健身气功作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之一,逐步在高校得到推广,成为课程或运动锻炼的选择。目前主要以课堂习练的形式在高校开展,自主性习练较少。
表4 显示,习练者第一选项,了解“功法技术”的占比,体育87.87%〉非体81.21%〉医学72.49%;第二选项,了解“功法理论知识”的占比,体育78.47%〉非体72.52%〉医学68.64%;第三位选项有所变化,体育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69.47%,医学生是“中医学知识”59.17%,非体学生是“科学锻炼知识”55.32%。专业方向的不同,习练者对健身气功了解的侧重点逐渐不一。除“一无所知”占比最低外,其次较低选项为“竞赛裁判知识”,反映出目前高校习练者以健身气功项目作为竞赛夺取成绩的占少数,更多关注是在其他知识内容的传递汲取上。
表4 了解的健身气功知识内容
73.12%的高校习练者没有参加过健身气功各级各类赛事,参赛总体占比较低。在参与赛事的人群中,线下校级11.42%〉线下省级8.12%〉线下市级5.71%〉线下国家级4.03%〉线下国际级0.5%;线上国家级8.96%〉线上省级5.32%〉线上市级2.91%〉线上校级2.63%〉线上国际级0.78%。可看出,习练者参加线下比赛由近及远,参加线上比赛由远及近,两种截然相反的地域选择,体现出线下线上比赛一定的区别特征(排除均较少参加国际级比赛之外)。线下比赛是传统的竞技比赛方式,它的同场竞技性、交流性、互动性、参与性更强,习练者便于就近原则,选择比赛;线上比赛是兴起于疫情时期的一种比赛方式,便利性、快捷性、时效性更占优势,把距离、时间、空间都拉到同一水平面上,无论远近,各地的习练者都能同时同地同等参与到竞技比赛中,习练者首选线上国家级的比赛。没有参加过比赛的习练者占有很大比例,这也与表4 中习练者较少关注学习“竞赛裁判知识”相吻合。
目前总局气功中心颁布的等级证书,主要为健身气功裁判员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以下简称“两证”)。高校习练者60.9%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74.27%没有裁判员证书。常见大众体育运动推广中,习练人群等级由初级到高级,大致人数会由多至少,但调研数据恰相反,持有两证的人群比例中,国家级社体指导员18.03%、裁判员11.11%,这两证持有者比例高于一级社体指导员12.42%、裁判员10.53%,二级社体指导员6.66%、裁判员2.78%,三级社体指导员1.99%、裁判员1.31%。目前健身气功在高校当中的推广,少部分热爱群体继续深造至更高级别,但整体普及程度还有所欠缺,普及面增长空间较大。
体育总局气功中心自2001 年成立发展至今,健身气功呈现出由点到面、从社会到高校的不断普及推广趋势。较十年前对比,区域范围增长了15 个,增比为88%;开设院校增长87 所,增比为69%。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在开展的区域规模和学校数量上,都呈现扩大扩容的发展趋势。
高校各专业所开设的健身气功课程类型,有占比最多的大学体育选修课,还有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必修课、选修课等。健身气功在高校从无到有不断开拓,课程开设形式多样,不同专业具有差异化和各有侧重的多样化选择。
目前高校健身气功教学,囊括总局气功中心推广的所有功法套路。其中,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四套老功法普及率高于其他功法,八段锦普及率最高;大舞等五套新功法普及率较低,进一步推广空间巨大。
超过半数以上高校习练者,对功法技术、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锻炼等方面知识,配合着健身气功的教学,获得不断扩充了解;中医学知识也有将近半数的习练者获得了体悟认识。习练者专业方向的不同,对健身气功知识了解的侧重点逐渐扩展不一。
对功法技术和理论内蕴的把握,是习练者目前掌握较多的内容,也是其最想把握好的内容,教学中应加大力度强化此部分内容学练。此外,也要结合运用好功法中的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等,促进技术和理论内容的交融提升。
习练者超过半数以上习练年限为1 年以下,习练次数每周1 ~2 次,未参加健身气功赛事比重较大。可看出现阶段高校健身气功开展还是以课堂形式为主,大部分习练人群缺乏自主性和延续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健身气功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高校中逐步得到开展,成为课程内容或运动锻炼的选择。
促进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多样化、常态化开展。各级各类高校健身气功赛事活动,是高校中习练人群增长、技能提升的主要动力之一,赛事活动激励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健身气功运动中来,促使学生以赛促学、以赛带练,带动参与度和习练年限的增长,从被动学练转变为主动参与。
所受调查习练者未持有两证的占比很大,反映出高校健身气功习练者大部分不具备相应的指导、推广和普及健身气功的资质,高校健身气功竞赛执裁队伍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健身气功赛事推广发展需求。
在等级证书持有者中,国家级的两证持有者比例高于一、二、三级中低等级两证持有者,这一方面是项目人群基数不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高校喜爱健身气功的习练者追逐探求更高技术等级的积极表现。
新时期,高校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要把握好自身的特色,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以政策为指引,推动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社会发展促进高校健身气功高质量提升。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健身气功教学从体教融合、体医融合视角出发,进一步完善高校健身气功课程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对应高校不同专业健身气功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是促进健身气功在高校中普及发展的重要内容,亦能推动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竞赛、培训、教学等方式取得健身气功等级证书,促进高校健身气功推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