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士挺 朱怀谦
(1.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2.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安徽合肥 2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组织举办“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演讲和大中小学国防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国防主题电影展映、国防竞技比武、国防体育运动赛事等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开展国防体育活动对推动高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国防体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后备力量与军事素质的一种有效形式。
1.1.1 国防体育是推动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要求,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推动国防体育的发展,是推动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国防体育运动赛事等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
1.1.2 国防体育是高校公共体育内容的补充与形式的创新
高校公共体育课秉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开设通识教育基础课、选修课等数门形式多样的课程,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向其讲授生命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意识。国防体育和公共体育具有功能的耦合性、内涵的一致性、内容的互补性,是可以协同发展的。高校开展国防体育活动,能进一步补充公共体育的内容,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提升体育育人的实践效果。
1.1.3 国防体育是军事训练的再延伸与军事理论课的再拓展
现阶段,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实践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为期三周的新生军事训练(大学生军训),对于四年学制的本科生而言,训练时间短、效果欠佳。而军事理论课主要从理论层面讲授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缺乏国防教育的实践补充,课程枯燥单一。高校开展国防体育活动,是对军事训练时间的再延伸,也是对军事理论课实践的再补充。
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自2014 年开始举办,2017 年后,每届依托一个兵种、聚焦一个主题,着眼于强化学生身心素质,设置轻武器射击、识图用图、医疗救护、行军拉练等科目,充分体现军味、战味。一些高校创新探索教学新模式,将国防体育项目作为学生学分课程,部分体育类高校在公共体育项目基础上增加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攀岩等国防体育项目。首都经贸大学在“场地障碍拓展训练”观摩课中,首次将国防体育项目纳入其中;清华大学、浙江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成为国内首批开展野外生存活动系列课程的试点高校;南开大学在2023 年学生军训中实现新型体验式教学全覆盖,以“上甘岭”战役为背景,实地模拟战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战场中的攻与防;香港依托驻港部队开办大学生军事生活体验营,开展体能训练、队列训练、激光模拟对抗射击、军事知识讲座等活动,为香港高校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国家及军队、体验军旅文化、学习军事知识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目前,国内高校运用国防体育活动进行国防教育取得一定成功,但仅在部分高校进行探索式实践,在国防体育内容选定及开展路径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许娇、江志鸿等在《大学体育课引入军事体育内容的探讨》一文中对高校开展国防体育活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从军事体能、军事技能两个类别引入国防体育活动内容;天津体育学院修瑜在《普通高校国防体育课教学内容构建研究》中,以《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为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选定国防体育课教学内容。本文结合目前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防体育项目,参考《普通高校国防体育课教学内容构建研究》确定的38 项三级教学内容及80 项四级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战场生存技能训练及适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原则,初步筛选队列动作(基础队列动作、三大步伐)、战术基础(卧倒起立、屈身、匍匐前进、滚进)、武器使用(轻武器射击、手榴弹投掷)、基础格斗(军体拳、匕首操)、战场救护(骨折固定、伤口包扎)、军事体能(400 米障碍跑、3 000 米负重跑、弹药箱搬运)、战场防护(防毒面具使用、防毒服穿戴)、寻找鉴别水源、野炊、攀岩、定向越野、求生信号12 个内容,并进行学生兴趣维度调查。调研对象为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128 名大二学生,其中男生84 人,女生44 人,每名学生选择3 项或3 项以上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表1 学生兴趣维度调查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学生选择野外生存(寻找鉴别水源、野炊、攀岩、定向越野、求生信号)、武器使用、基础格斗的比例较高。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高校开展国防体育活动内容选定为野外生存、武器使用、基础格斗符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相契合。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成立了军事理论课教研室,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军事理论授课,但受师资队伍水平不齐、教学内容纯理论性且结构单一、地方与军队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同学们很难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致使国防教育成效不明显。对此,高校可以开设国防体育公选课,将其作为军事理论课的补充,教学内容为野外生存技能,课程设计总学时为16 学时(含考核4 学时),每周2 个学时,共计8 周。野外生存技能是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维持生命与持续发挥战斗力的根本保障,将其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砺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敢打硬拼的作风,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从而与军事理论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推进国防教育提质增效。
林然在《高校国防教育与公共体育教育功能融合的路径探索》中,讲述了公共体育与国防体育的内在关联性及二者教育功能融合的重要意义,进行融合路径的探索。国防体育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要注重体育的功能性,更要注重国防观念的培养。国防体育内容相较公共体育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如定向越野集体验、智慧、趣味于一体,通过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要求参与者按照顺序找到地图上所指示的点位,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深受大学生欢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定向越野在备选的12 个项目中的占比仅次于水源寻找鉴定、武器使用,位列第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在高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是共青团发挥为党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大部分高校均组建了国旗护卫队,主要由退伍大学生和军事爱好者组成,履行护卫国旗的光荣使命,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大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高校社团的日常活动中嵌入国防体育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射击协会可与地方射击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射击竞技活动,提升大学生军事素养;军事格斗协会在校运动会开幕式、军训闭幕式进行匕首操表演,展现国防体育的魅力与活力。这些国防体育类社团能够加深在课堂外对学生的国防教育,提升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热情。
《意见》提出,军队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按照规定组织军营向社会开放,做好宣讲培训,协调开展军事实践活动,为地方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保障。《意见》为地方高校与军事院校、部队协同开展国防体育活动提供方向,给出指导性意见,开辟了地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新路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在履行防务职责的同时,面向香港大学生先后举办十届“香港大学生军事生活体验营”,开展军事体育、激光模拟对抗射击等多个军事科目训练,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与省军区、驻军部队沟通协调,搭平台、建机制,共享必要的教育训练场地、设施、器材,广泛开展军事体验营、军地大学生国防竞技等活动,共同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