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发展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事业单位而言,加强预算管理在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提高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业务质效等方面显现出重要意义。基层事业单位在以往粗放的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实效。对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
事业单位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大部分运行资金由政府财政经费支出作为保障。基层事业单位开展的各类公共服务点多面广,总体预算需求大。如果忽视预算管理,很容易导致资金利用不合理,造成资金浪费,资金运行效率低。不仅增加政府财政压力,也影响事业单位业务的开展。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也是经济新常态下适应新的发展形式的必然选择。
一、优化预算管理对基层事业单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意义
(一)优化预算管理有利于缓解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资金的压力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大多不具备如企业一样的盈利能力,公共服务开展的资金来源普遍由政府财政提供。由于我国基层事业单位数量庞大,加之近年来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各领域建设对政府财政资金的需求也持续增大。尽管国民经济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但很多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并不能满足各项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资金需求,导致很多地区基层政府普遍存在财政压力。优化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能够让事业单位财务资金运行更加清晰、科学,减少资金浪费,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有利于缓解基层政府财政压力。
(二)优化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基层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基层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事业与社会发展、稳定密切相关,需要国家及各地政府投入大量相关资源作为支持。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政府提供全额资金资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资源保障;其他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事业单位运行的基础,而以往由于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普遍依赖于政府行政管理决策,其自身作为主体在资源配置上参与性不强,预算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对资金资源只关注基本利用,忽视资源配置是否具有合理性,导致一些基层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优化预算管理,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能够加强事业单位自身对资源配置的参与性和掌控性,进而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更合理地提出资源配置计划,让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精准、合理,满足事业单位服务与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预算管理有益于实现基层事业单位业务的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基层事业单位的运行也需要实现提质增效。基层事业单位的设立和运行关键在于发挥其社会公共职能,实现社会公益目的,其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越高,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越大,而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职能,进而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更科学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提高事业单位资金运行质量,更充分地发挥资金资源价值,有助于更好地支持事业单位业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优化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及其上级管理部门提高对事业单位资金资源运行的监督,防治贪污腐败等问题,为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廉洁保障。这也能减少廉洁问题对事业单位业务开展质效的影响,有益于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二、经济新常态下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能不同由相应的上级机关单位管理。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更多依赖于机关单位,自身则根据上级行政命令提交资金资源需求,执行预算安排,使用上级拨付的资金资源开展业务。在自主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方面重视度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还存在着预算管理与自己无关的认识,自主预算管理意识十分薄弱,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习惯于等待上级的行政命令和安排。这就导致这些基层事业单位对自身预算运行和管理缺少客观准确的把握,进而在预算管理相关责任划分上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清晰,责任落实不到位。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开展上具有盲目性,导致预算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二)预算编制体系不够科学、严谨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预算收支计划的科学拟定、确定、组织开展,实现对预算收支情况的准确把握,也让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序进行。当前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由于本身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视不足,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对预算编制工作也缺少足够的关注,导致实际的预算编制体系缺乏科学严谨性。一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基本不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只在上级管理部门要求提交相关材料时简单应付,预算编制材料质量不高。一部分基层事业单位虽然进行预算编制,但在预算收支计划制定上,缺少客观细致的规划考量,预算计划粗放随意,可能导致预算金额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合理性不足,对后续预算执行、实际的资金使用缺乏指导价值。
(三)预算管理实践效率仍有待提升
一些基層事业单位长期依赖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在预算管理工作上形成了一味地等、靠,被动执行命令的习惯。缺少主动实施预算管理的意识,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重视度不高,这就导致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实践中拖沓、应付,各项工作执行缓慢。预算管理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使用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服务和建设任务的开展。预算管理效率低,将影响到事业单位基础业务的开展效率和水平,不利于基层事业单位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目标。
(四)预算管理与事业单位业务相脱节
目前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由于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重视预算管理的习惯还未形成,导致预算管理工作更偏向于对财务预算本身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与事业单位业务工作实际需求的关联性。导致预算管理与事业单位业务相脱节,变成为完成上级任务的应付之举。上级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具体的业务情况及预算需求了解不足,也无法切实客观地将预算管理与事业单位业务实际有效联系起来。这就导致预算管理实践的出发点不够科学,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缺少对业务工作特征的客观分析,以及对资金需求特点的把握,造成预算管理不能为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五)预算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事业单位自身重视不足,上级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业务开展及资金需求也难以掌握,导致预算管理常处在粗放随意状态下。同时,一些基层事业单位本身未建立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对自身预算管理的监督仅依靠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实现。同时,缺少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手段,监督力度薄弱,效果不理想。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监督也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一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由于其运行过程中有市场资源参与资源配置,资金资源的来源相对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加之个别工作人员抱有侥幸心理,在预算管理中存在违规操作,影响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不利于保证资金安全。
三、經济新常态下基层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
经济新常态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新环境,事业单位承担着重要的公共职能,也需要适应新环境,改变自身的管理意识。基层事业单位应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明确预算管理工作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意识。从事业单位领导到普通职工都要重视预算管理。要结合实际对预算管理工作责任进行准确划分,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到具体个人,确保责任清晰明确。尤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更要将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对待,主动思考预算管理的工作要点,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和管理漏洞。
(二)完善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体系
基层事业单位在提升预算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完善预算编制体系,力求科学严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以避免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负责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对预算编制工作要有客观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预算编制工作要点应有准确把握,进而能够有效地开展预算编制工作。针对预算收支计划等的拟定,应当认真做好对单位实际情况的梳理。在充分细致的调查和规划考量基础上拟定计划,并做好计划的审核优化等工作,确保最终确定的预算计划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为预算组织执行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三)加强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在经济新常态下,追求经济发展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而言,也应当树立提质增效的意识。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能始终停留在粗放低效的水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效率的要求。一方面,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应当明确管理效率的要求。以制度为约束避免工作人员在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中拖延、敷衍,影响预算管理时效。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熟练掌握预算管理业务理论、技能,并具有一定预算管理经验的人才。同时,预算的编制需要整个单位的业务部门配合,才能保证预算管理效率,实现提质增效。
(四)加强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业务的结合
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开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以此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实现其社会公益目标。因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应当围绕业务工作开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在预算管理方面要加强与业务的紧密结合,以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准确地做出预算计划、预算方案,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这就要求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要对事业单位业务有所熟悉,通过对业务活动和业务材料的熟悉,以及与各部门业务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主动了解本单位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及对资金资源的需求,以此作为预算管理实践的出发点和依据。
(五)强化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监督力度
强有力的监督是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高水平开展的外部保障。在经济新常态下,基层事业单位要发挥好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强化监督力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根据自身实际规模,设置预算管理监督岗位,或从单位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中选出部分人员作为预算管理监督责任人。要明确监督责任划分,落实到个人,定期或不定期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加强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以及社会层面的公众监督。将预算计划、工作报告等材料定期上报、依法公开。上级主管部门及审计部门则要做好对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检查审计等工作,强化外部约束力,依法依规开展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基层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是必要而有意义的。基层事业单位是政府向基层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终端,其良好运行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保障。无论是基层事业单位还是其上级管理部门,都要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区域发展实际,社会公众需求等现实因素,积极优化和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