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小婷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研究型审计作为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本文以地产公司审计为例,探索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在具体审计实践中的运用,为研究型审计实践提供思路、方法和经验,以高质量审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党和国家迅速作出部署调整,放缓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八大以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审计力量不断增强,审计领域不断扩展,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质量不断提升,审计监督在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层有关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调动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促进强化风险防控。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研究型审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型审计的概念与定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加,审计模式也在不断演化。1976年,Jensen和Meckling提出审计是两权分离背景下为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产生的。审计从早期的账簿基础审计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再到21世纪的研究型审计,概念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扩展,审计内容不断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研究型审计是顺应我国审计事业快速发展提出的、审计人员不断研究、总结、提升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赋予审计人员新的职责使命。2021年《“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在202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提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审计被提到新的高度。到底什么是研究型审计?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研究型审计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笔者认为,蒋荜蓝对研究型审计的定义总结较为准确,研究型审计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研究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对审计对象、审计环境及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系统调查研究,旨在提出高质量审计建议,提升审计质量,推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审计工作模式,包括审计策略、审计思维、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等。
二、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的实践应用
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在审计實践中坚持做细做实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按照“风险-研究-方案-实施-运用”的思路开展审计工作。
(一)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在确定审计计划时的运用
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有助于推动审计计划的前瞻性和突出审计重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加强对国家政策、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内外环境、市场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关注行业前沿学术研究,掌握行业前沿热点。对国家政策部署、行业动态走向、内外环境研究不深,可能导致审计计划重点不突出、审计切入点模糊、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审计方案操作性不强,影响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为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将审计重点放在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高风险领域和环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集中力量于高风险领域。
例如某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在充分考虑集团近年来面临的重大风险情况后,全面综合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审计人员关注到其所属地产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利润的主要贡献者、收入的重要来源,且是廉洁风险高发领域,于是将地产公司作为该集团当年审计计划的重点项目。通过对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和风险信息的前期了解,审计组进一步确定了本次专项审计的范围和审计重点,将地产公司本部以及开发项目最多而效益一般的D项目公司和投资效益最好的L项目公司作为本次审计重点。通过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方式,对地产公司资产、负债及经营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做出客观评价,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
(二)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
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审计项目前,坚持做足审前调查研究,加强对被审单位相关的国家政策部署、行业研究报告、企业发展状况等情况的调查了解,同时关注被审单位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矛盾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研判,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审计工作内容和重点、人员配置和分工、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时间安排等,编制重点突出、措施有效、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为审计的实施提供依据,实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
在地产公司审计项目审前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学习了解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法规、地方要求、行业研究报告等,掌握行业监管重点、关注事项等;同时调查了解地产公司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重大风险防控等内容。通过上述调研,了解到该地产公司招标采购项目多、金额大、投诉多,工程项目签证多、部分项目结算金额超合同价比例高,某个项目公司的经营存在销售去化缓慢、资产负债率高、债务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政府补助难以到位等系列风险。于是将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和某项目公司作为该审计项目的重点。在确定审计内容后,审计部门客观分析了当前的审计力量,发现缺少精通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员,于是通过选聘外部专家的方式补充审计力量,根据审计项目内容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明确分工和时间安排,编制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
(三)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精准度和审计效率。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针对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重点审计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历史沿革、业务背景、部门特点的研究,聚焦重大事项、重大资金、重要项目和突出问题等精准发力,突出审计重点。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审计等方法,提升审计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加强对审计建议的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
在地产公司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分类深化研究。针对招标采购,审计人员通过招采台账和投诉事项,将中标频次高的单位和被投诉的招标项目作为审计重点,关注应当公开招标的是否公开招标、招标条件设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倾向性、招标结果运用、投诉事项的合理性等;针对销售去化,重点关注商业去化情况、租售利用率情况、分销管理情况等;针对工程建设,将签证多、结算金额超合同价多的项目作为重点,关注签证变更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工程结算的合规性、工程款支付的合理性等;针对某项目公司的审计,重点关注其经营效益、销售去化、财务状态等。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集团公司层面和地产公司层面2个维度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四)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在审计结果运用阶段的运用
审计结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审计全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容易被忽视又最具有挑战的环节。研究型审计通过深化审计发现问题的分类研究,强化对共性问题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量体裁衣地提出整改要求,对症施策,可以提高审计建议的利用水平。同时加强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积极报送高质量的审计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在地产公司审计项目结束后,及时下达审计整改通知。同时将审计过程中关注到的相关事项以风险提示方式告知被审单位,提请关注。同时做深审后研究,强化项目总结,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认真总结提炼,举一反三,分析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建议集团公司完善相关制度,各部门从职能条线出发加强对子公司重要业务的日常监督,推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相关业务流程的衔接配套,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動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实践应用的建议
(一)筑牢风险导向研究型审计意识。目前,还存在部分审计人员对研究型审计认识不全面,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学术理论研究,是写文章或课题研究。忽视了研究型审计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模式,是带着探索、求真、思辨的态度去做工作,审计人员应将研究意识贯穿审计全过程,通过研究推进和指导审计实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审计人员不仅要加强对被审单位和审计项目本身的研究,还要结合国家政策、市场环境、行业形势等外部环境综合分析被审单位面临的风险,将风险按照优先级次进行排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将审计资源集中到风险等级高的领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掌握行业前沿科研动态,不断尝试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审计实践,提高审计工作的质效。
(二)加强学习,提升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审计人员在牢固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研究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学习,把审计项目当做课题,把审计当做学问研究,探索创新审计工作的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常审常思考,善于日常积累,总结审计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发现的共性现象,由点及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规章的学习了解,为审计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同时加强对工程建设、金融、内控风险、法律、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执业能力。
(三)探索构建审计与风险协同的工作机制。审计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既有不同,又有交叉。因工作对象相同,可探索构建审计与风险协同的工作机制。审计部门将审计报告等工作成果分享给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时将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情况共享给审计部门,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可以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双赢。审计部门可以吸收风险管理人员参与审计项目,利用其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视角助力审计。同时,企业可探索构建审计与风险协同工作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规范工作流程,为审计与风险协同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对审计成果运用和转化的研究。在审计实践中,多数企业能够做到在审计报告出具后下达审计整改,跟踪审计整改情况,但对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总结提炼不够深入,普遍不研究、分析审计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致使一些典型性问题屡审屡犯,治标不治本。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应认真研究、总结审计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既要实现短期改又要实现长久立的目标,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