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林喆?马晓婷
本文主要论述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下财务舞弊问题,以及对发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针对财务舞弊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为证券监管部门更有效地预防财务舞弊提供理论指导。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财务舞弊现象也频繁出现,财务舞弊从1.0时代逐渐进入到4.0时代。此等违法行为致使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真实,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一方面损害公司相关者的利益,也极大地危害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另一方面逐渐削弱了市场的诚信,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未间断对财务舞弊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分析企业进行财务舞弊原因,到企业可能使用的各种舞弊手段,再到如何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企业面对市场的不断发展、外部市场激烈的竞争、内部机制的复杂化,会计舞弊现象仍旧存在,且愈演愈烈。
此外,从研究角度来看,由最早的冰山理论开始,到现在逐渐趋于完善的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发达国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但由于发达国家是基于十分成熟的资本市场和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市场。所以,国内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舞弊识别与预防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首先,对G公司案例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内部治理的优化。其次,可以减少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他们是企业财务舞弊的受害者。最后,可以加强外部机构的监管,更加规范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企业财务舞弊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机构的机制漏洞,为证监会日后督查企业财务问题提供依据,发挥证监会的作用,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完成督导工作,提高监管质量,减少财务舞弊问题的发生,稳定资本市场。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经济更加稳定,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促进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文献综述
1.关于舞弊理论文献
弗洛伊德(1895)提出“冰山理论”,此理论将财务舞弊形容为海面上的冰山,认为造成企业财务舞弊的原因有两种。暴露在外的是舞弊的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往往都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不成熟的问题。第二类主观类原因往往是危害最大的,它更具有人的主观性,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此理论的研究得出,如果企业存在资金运作艰难、财务状况困难的情况,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会大幅提升,若只是单纯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或者内控制度不完整,但是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远远小于前者。
(三)本文研究结构及方法
1.研究结构
本文以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为主线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最终得出治理财务舞弊的有效措施。
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系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舞弊理论的文献回顾,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以明确阐述写作目标。
第二部分,明确财务舞弊的具体概念及特征,对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的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介紹G公司,回顾舞弊事件,分析舞弊手段。
第四部分,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的五个要素分析舞弊案例。
第五部分,提出防范财务舞弊的措施建议。
第六部分,结论与总结。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结合证券市场实际,以G公司为例,对企业财务舞弊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管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作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舞弊基本概述
(一)财务舞弊概念及特征
1.财务舞弊概念
舞弊,通俗来讲,是指使用欺骗的手段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而财务舞弊作为企业舞弊的主要组成部分,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国内外学者也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
美国会计总署在1927年颁布的《美国会计总署审计准则》指出:财务报告舞弊是瞒报、虚报,或者故意遗漏关键数据以致财务报表信息不严谨、不准确从而导致外部、内部的报表使用者资金损失的行为。1997年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又重新确认了财务舞弊的概念,该准则指出,财务舞弊与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有关。
2.财务舞弊特征
由于各机构对舞弊的描述不同,所以将舞弊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表1 财务舞弊特征
特点 具体表述
多样性 财务舞弊方式多种多样
故意性 企业领导人有意行为
违法性 违反会计准则
复杂性 财务舞弊的情况复杂
危害性 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
(二)财务舞弊的手段
1.利用收入的确认舞弊
具体包括使用不恰当的方法虚构收入,提前或者延迟确认收入,将非营业收入营业化。其主要手段:
(1)虚构合同,伪造经济业务,并根据虚假的合同伪造一系列文件,包括销售订单、出库单、发票等。将库存商品结转出库,增加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
(2)在没有满足确认收入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提前将风险转移,增加了当期的收益,修饰当期报表,从而抬升股价;或者延迟确认收入,减少当期收益,增加下一期利润,使企业拥有扭亏为盈的假象,以此提升投资者信心。
(3)将不是主营业务的经济收入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如投资收益、固定资产清理政府补贴、捐赠收入等。虽然没有改变总利润,但从报表上增加了企业的业务能力,误导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估。
2.利用信息披露舞弊
信息披露是指证券市场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等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机构的规定,通过财务报告、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重大事件临时报告和上市公司公告等不同形式向投资者与社会公众公开披露企业信息的行为。企业的信息披露为企业和公众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信息披露的情况不容乐观,信息披露存在很多问题,无法保证其真实性、有效性,例如:避重就轻地披露有关企业信息、延迟进行信息披露、虚假披露、隐瞒企业真实情况等,欺骗投资者。
3.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
近几年以来,上市公司大多以并购重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复杂化的关联方关系,增加了管理层进行不恰当关联方交易的可能性,这种虚假的交易为舞弊者谋取了利益。
4.利用成本费用舞弊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上市公司的本期已销产品,已经确认为收入,但是延迟结转成本,减少本期销售成本,增加本期利润。反之,则是为了下期利润的增加,给企业覆上一层逐渐好转的假象;第二,减少费用的计提,例如通过减少计提折旧,资本化本不该资本化费用,少计提广告费,不计提应由本期承担而以后支付的费用等方式来达到虚减费用,从而虚增本期利润和资产。
5.利用资产舞弊
利用资产舞弊是指企业不恰当地虚增或减少资产来达到其目的的行为。
企业进行财务舞弊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虚增资产,虚增资产的主要方法有虚增企业库存商品,销售的商品不进行结转,虚构贸易循环,虚增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类科目;将本该计入期间的费用不合规矩地计入其他科目以此来减少企业损益,虚增本年利润,对存货的发出方法进行不合理更改,以此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调减资产包括两种,一方面是指通过虚减现金金额,伪造一种企业因业务扩张而资金短缺的现象,进而向市场呈现一种企业发展良好的表象;另一方面是在同行业发展都处于低谷时期,通过虚减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库存商品等来减少资产损失的计提,相较同类企业来讲,向大众呈现自己经营良好的假象。
6.利用会计方法舞弊
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同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也会产生一些差异,显现出来的企业经营状况也会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存货的发出方法一共有四种,不同的发出方式所计算的成本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主营业务成本会构成不同的营业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若企业采用个别计价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各个货物的成本,若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只能计算出大概的货物成本。
(2)固定资产改变折旧年限,减少当期折旧,增加资产。
(三)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1.概念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
2.个别风险因子
企业高管的道德品质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说到底,道德瑕疵是发生财务舞弊的根源。如果公司高层人员、财务人员和审计师等相关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经不住钱财的诱惑,则很可能会为了公司或自身的利益进行财务数据造假。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很多,其中,企业经营困难和缺少投资是最主要的两种原因。
3.一般风险因子
机会是指对于某件事来说有利的条件。每个企业因自身或外界条件不同而发生不同可能性的舞弊行为。舞弊条件具体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第二,独立董事制度未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第三,有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晰,人员之间相互制约能力弱;第四,外部监管机构未能尽职尽责。
三、G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一)G公司概况
G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金34,398万元人民币,占地50余亩。
(二)G公司舞弊
1.G公司舞弊事件
2022年,经查明,G公司及相关当事人存在违法事实,6月9日,公司开始停牌自查。公司发布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与追溯调整的公告,承认货币资金账实不符等财务造假的财务舞弊行为。
2.舞弊手段分析
(1)虚增利润
G公司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困难,2017~2019年三年内,公司净利润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增减,但是从2020年开始,企业净利润出现明显的下滑,公司财务状况开始恶化,因此,在2022年,G公司为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再继续恶化,开始了财务舞弊,在2022年内,G公司用一些手段开始虚增企业利润。
(2)虚增资产
2020年,G公司虚增客户,虚增工程合同,虚增的合同金额77500 万元,具体见下表:
表2 G公司2020年“其他非流动资产”金额
报表项目 更正前 更正后 更正数
其他非流动资产
(单位:万元) 310,481,575.39 481,575.39 -310,000,000.00
(三)基于舞弊因子理论的原因分析
1.道德品质
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会很大程度影响其行为。在2022年底,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27.80%。作为G公司最大的股东,没能守住职业底线,利欲熏心和对权利的追逐最终导致其走向了财务舞弊。大股东利用职务之便和绝对的控制权无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在2022年通过虚增客户、虚增合同等手段,蒙骗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欺骗报表使用者,使投资者盲目投资G公司,从而使公司获得高额收益。
2.被发现的可能性
企业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在外界看来,G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对完善,舞弊的可能性小,加之我国的审计制度完善程度较低,最重要的是,出具审计报告的事务所联合企业一起进行舞弊,舞弊的人员越多,隐蔽性越好,越不容易被监管机构发现。
四、防范企业财务舞弊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职业操守、缺乏职业道德。除了外在的监管外,管理者個人的道德操守、职业道德也是防范欺诈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应当格外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尤其是公司管理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领导者才能引领企业健康发展,从根源上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警示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