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居民住宅消防预警

2024-04-01 09:16简宏妮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火灾事故场所电动

简宏妮

2024年3月12日, 安全生产检查人员在北京市大兴区天宫院街道中里社区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进行用电安全排查( 李欣/ 摄)

近日,广东、青海、四川等地发布通知,加强居民住宅消防安全。

南京“2·23”电动自行车引发的高层火灾事故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城市建筑的消防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聚焦这些问题,《瞭望東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孙旋。

多种因素

《瞭望东方周刊》:南京“2·23”事故电动自行车起火何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此类事故对城市住宅消防管理给出了怎样的警示?

孙旋:从时间和地点来看,南京“2·23”火灾事故是深夜发生在住宅里的火灾,这两个因素都是火灾易造成伤亡的因素。另外,电动自行车大量存放在架空层、内天井截面积较小且竖向贯通、天井内部存在可燃物以及居民基本没有应急装备等各种因素共同导致了此次火灾的严重后果。

近些年来,影响较大的高层建筑立体火灾一般为外保温材料或外围护结构火灾,如2009年央视新址配楼大火、2022年长沙电信大楼火灾等。我国消防规范的要求已考虑平面和层间的防火分隔,像南京“2·23”火灾事故这样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形成高层立体火灾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并不常见,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耦合是这个事故的最大特点。虽然不能因为这个火灾给出普适性建议,但此类事故的发生的确应该给城市住宅消防管理带来三个方面的警示:

首先,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独立设置,并与高层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离;确需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

其次,如果内天井截面积较小且上下贯通,应采取一定的防火措施,如天井内窗户采用防火窗、天井底部与内部不得放置可燃物品等;

第三,应重视加强高层住宅疏散及灭火设施的维护保养,建议引导用户预设除疏散楼梯间之外的紧急逃生方式,鼓励安装简易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备含呼吸器的应急装备包。

总的来说,南京“2·23”火灾事故之所以造成严重后果,是多种不利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关键因素有的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解决,有的更要依靠平时的宣传教育、建筑的运营管理来控制。城市消防安全既是技术的科学,也是管理的科学。

孙旋

监管难题

《瞭望东方周刊》:从消防安全层面,针对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目前在监管实践中,主要存在哪些挑战和难题?

孙旋:我认为,目前有四个方面存在监管难题:

一、电池本质安全研究管理不够。从电池作为储存能量的根本目的看,其本质就是要进行能量释放,电池行业应从工艺上进行研究,实现电池故障状态的温和能量释放和异常早期预警,这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火灾问题。

二、现有停放标准研究深度不足。从技术标准层面,北京、江西、海南等有将近一半的省份都出台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要求》这样的地方标准,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提出了选址要求、消防设施要求等被动防火要求,但绝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且多是偏禁止性的,也就是规定了“不能停在哪儿”,但对于不同小区、不同建筑情况下电动车“能停在哪儿”的指导性要求不多。

三、自治组织责任意识不足。从消防管理责任制上,我们通常将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分为消防安全责任和消防管理人,承担本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与之相比较,实行自治的居民小区,全体业主是各自房屋和公共部位的权利人,作为一个个的分散权利人主体,其享受小区公共利益的意识突出,承担公共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薄弱。因此需要在国家立法层面,对全体小区业主或业主大会等自治组织的公共安全责任进行补充完善。

四、物业入户管理技术手段不足。由于物业管理不属于行政部门,其在进行电动车停放情况的检查和处置的方式上,难以形成强制力。此外,居民住宅作为私有财产,不属于公共场所,只有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等国家司法机构在取得特定授权后才可以入户监管,电动自行车一旦入户,行政机关也很难进行管理。

从近几年统计数据来看,居住场所火灾起数占全部火灾数的30%到45%,但居住场所火灾死亡人数占总火灾死亡人数的70% 左右,这个比例可以说非常高。

提高标准

《瞭望东方周刊》:人防不如技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上做了哪些研究?

孙旋:我们联合相关单位开发了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平台,可对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消防安全监管。通过接入住宅建筑电动车预警摄像头 、充电场所无线烟感、充电设施数据(如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充电工作温度等信息)以及充电车主信息接入,形成“车+人+事”数据的完整监管标识。

《瞭望东方周刊》:加强城市民用建筑的消防治理,提高民用建筑的消防安全,当务之急要解决什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孙旋:当务之急最需要解决的是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预防、监测、应急响应等方面,尽可能做到在火灾发生前及时发现并排除火灾隐患;在火灾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应对,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未来,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推进城市消防规划建设、强化监管与执法、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和推动社会共治与科技创新。

根据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12年至2021年,全国共发生居住场所火灾132.4万起,造成11634人遇难、67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7.7亿元。从近几年统计数据来看,居住场所火灾起数占全部火灾数的30%到45%,但居住场所火灾死亡人数占总火灾死亡人数的70%左右,这个比例可以说非常高。

我在此呼吁,一定要重视居民住宅的消防预警!目前,建筑高度100米以上住宅户内才开始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个设防标准是偏低的。

猜你喜欢
火灾事故场所电动
一起亡人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电动自行车
听的场所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莫名的火灾事故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引发的思考
远离不良场所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MINI 电动概念车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