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项岳,高兆明,刘帅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滨州市水产苗种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山东 滨州 256600)
疫苗是以病原微生物及其成分为材料,通过人工方法制成,使接种对象产生自动免疫、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设施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和使用水产疫苗防控重大水生动物疾病,显得尤为重要[1]。相比传统的抗生素类药物防治方法,接种疫苗在增强水生动物机体免疫保护力和抗应激能力、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因不规范使用化学药物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风险,符合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介绍水产疫苗的接种方法、常用疫苗以及接种注意事项,供养殖户参考。
目前,水生动物常用的免疫接种方法有注射法、浸洗法、口服法和喷雾法,以注射法最为常见,免疫接种效果最佳[2]。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的效果与接种的剂量成正比[3]。
注射法是将疫苗直接注射到水生动物肌肉、腹腔的免疫接种方法。此法用药量准确、吸收快、效果好,但操作麻烦,容易损伤鱼体。适用于体质量在50 g以上或体长10 cm 以上的水生动物。接种时,使用普通医用或渔用连续注射器,将疫苗直接注射其肌肉或腹腔内。
注射法根据注射部位不同,分为肌内注射和腹腔注射。肌内注射一般在背脊部与鱼体成30~40°角进针;腹腔注射,则是将注射器针头沿腹内侧斜向插入或于胸内侧基部插入腹部。注射法接种进针深度一般为0.2~0.5 cm,以不伤内脏或脊椎骨(脊髓)为宜。注射剂量根据水生物体质量大小而定。通常体质量250 g 以下,注射0.2~0.3 mL/尾,500 g 以上,则注射0.3~0.5 mL/尾。
相比肌内注射,腹腔注射药液不易泄漏,效果更好,但不适用于个体较小的鱼类。为提高接种效率,注射前可使用鱼用麻醉剂将水生物麻醉,并在注射针头上套用适当长度的塑料胶圈以控制进针深度。
浸浴法是将水生物浸泡于疫苗溶液中,达到免疫接种目的接种方法。浸浴法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水生物苗种,尤其是小规格苗种。该方法操作简单,适宜于生产过程中大批量鱼种的免疫,对受免疫水生物的应急性刺激较注射法小。浸泡前常采用理化方法促使疫苗进人机体。常用的有高渗法,即浸泡疫苗前,先将水生物放入3%~5%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3~5 min,再将其移至疫苗溶液中浸泡,利用渗透压的改变,促使疫苗中的抗原进入机体。
浸浴法免疫接种时间,以每年秋末至次年初春,水温稳定在10~15 ℃时最为适宜。经免疫后的鱼种,在12~18 ℃水温中连续饲养20 d 以上,可有效提高接种率。浸浴法疫苗用量较注射法少,但受浸泡进入机体的疫苗量有限的影响,免疫效果相对不稳定。
口服法为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水生物机体的免疫方法[4]。该法操作简单,且不受接种对象规格大小、口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和次数等限制,因此适用于大规模养殖或分散养殖水产动物的免疫。口服疫苗不仅有效避免了由注射引起的机体的应激反应和损伤,而且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免疫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在养殖生产中易于推广和应用。缺点是口服疫苗易受胃肠道消化液对疫苗的消化分解的影响,从而破坏其免疫原性,导致免疫效果不稳定,且疫苗用量较大。
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水生物体表进行免疫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接种设施,免疫效果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商品化水产疫苗的数量总计150 余种,多数在欧美等发达地区生产和使用,主要应用于鲑科、鲈和大西洋鳕等。我国水产疫苗的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截至目前,有9 种鱼类疫苗产品获得了国家兽药注册证书,其中5 种获得了兽药生产文号[5]。
接种疫苗是预防草鱼出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较多的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和草鱼出血病弱毒活疫苗,疫苗注册证书编号分别为:草鱼出血病弱病毒活疫苗(GCHV 892 株)[(2010)新兽药证字51 号]、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ZV 8909 株)[(93)新兽药证字14 号]。适用于预防1~2 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起的出血病,免疫原性强,免疫效果好[6]。免疫保护期可长达15 个月,易于保存,冻干产品在-10 ℃环境下,保存有效期可长达18 个月。
对于2 龄草鱼可采取注射法,1 龄草鱼采用浸泡法。疫苗效应期为5 d。第10 天时,免疫的草鱼血清中和抗体即达到较高水平,第20 天左右处于峰值,以后保持在第10 天的水平上波动。该类疫苗的免疫临界温度为10 ℃。免疫后的草鱼,至少应在免疫后5 d 内,养殖在10 ℃以上的水温里,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7]。
可预防大多数淡水鱼、部分海水鱼或其他水生物的败血病,疫苗注册证书编号:(2001)新兽药证字06 号。可通过注射法、浸浴法与喷雾法等多种方式免疫接种,宜于在水温20 ℃以上应用。全菌苗的免疫效应期为40 d,免疫持续期可达6 个月以上[8]。
根据应用实践,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全菌苗免疫保护力可达60%~100%,亚单位疫苗对鲫免疫保护力>80%,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ISCOM 疫苗对鳗鲡保护力>85%。由于嗜水气单胞菌存在多种血清型,选择的疫苗菌株的免疫原性,对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较大。
用于预防鲑、鳟、鳗、鲤、罗非鱼等养殖鱼类因弧菌引起的弧菌病,商品疫苗常用注射法、浸浴法、喷雾法与口服法进行接种。弧菌疫苗是目前最成功的鱼用疫苗之一,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及我国商品性生产,国内疫苗注册证书编号:(2006)新兽药证字66 号、(2019)新兽药证字15 号。商品弧菌苗均为多价疫苗,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效应期为10~15 d,免疫期在6 个月以上,口服免疫疫苗,免疫保护力达50%以上[9]。
用于预防鲑鳟鱼类因传染性胰坏死病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该疫苗已在欧洲获得生产许可,免疫最佳温度为10~20 ℃,可采用注射法、浸浴法进行接种,但浸浴法效果较差。该灭活疫苗有较好的抗攻击保护力,但多肽疫苗与减毒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差。在10 ℃时,免疫后21~30 d 的鲑鳟鱼类,可测得较高的中和抗体。
(1)免疫接种的对象是摄食正常、体质健康的养殖动物。
(2)注射疫苗前10 d,要彻底消毒杀菌,以杀死机体及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使免疫过的苗种在新的环境中不再受新病原的感染。
(3)免疫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清晨、气温10~15 ℃。需严格按照疫苗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过程要轻、快、稳,尽量减少对鱼体的损伤,免疫后需加强综合管理。
(4)疫苗稀释时应现配现用,稀释好的疫苗要1 次用完。
(5)水生物苗种在浸泡免疫前最好停食1 d,并拉网锻炼1 次,整个浸泡过程宜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
(6)使用前,应将疫苗恢复至室温,并充分摇匀。
(7)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8)选择高质量疫苗。核查疫苗的名称、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出厂日期、保存期、使用方法、保管容器,询问运输方法等。疫苗制品多为蛋白质类物质,性质不稳定,一般都怕热、怕光,需低温保存,多需贮存于2~10 ℃干燥暗处。要逐瓶检查瓶子有无破损、瓶盖是否松动、瓶内容物的性状是否有异常,瓶内容物颜色与标签上的说明是否一致等。
(9)检查是否按药物规定列出主要成分、性状、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规格、有效期和休药期等内容和详细说明,以便正确使用。若不符合上述要求,均不能使用。
采用水产疫苗进行水生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渔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水产疫苗的推广,可以减少养殖生产中药物的使用量,减少药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避免养殖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引起食品安全问题[11]。目前,我国水产疫苗发展缓慢,这与疫苗研究基础薄弱和给药方式的限制有重要关系。因此,应该加强水产疫苗的研究和生产,提高水产疫苗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为水产疫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