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2024-04-01 04:46:59许玉琴贵州大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文民族融合

许玉琴(贵州大学)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中国新发展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兴盛,对改革乡村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乡村文化等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乃至农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实现脱贫迈向小康社会的特有路径,形成了中国旅游脱贫转型的特色,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中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效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农文旅融合不是单纯的“农旅+文旅+农文”或者简单的“农+文+旅”。农文旅融合是产业的融合,是指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突破传统的产业界限,推动要素与市场的自由流动,通过资源整合进行优化配置,打造全新产业链,同时基于民族特色村寨农业、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间高效率、高质量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1+1+1>3”的综合效应。三者的相互交融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坚持以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路的核心思想,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区域风土文化及深层价值,通过旅游休闲等业态积极构建乡村产业现代化。

在特色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机遇上,民族村寨具有将农业、民族文化及旅游资源统一发展的物质能力。民族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民族特色文化的借鉴和融合可以保持文化的活力。但是部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的原因,呈现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迥异,社会发育程度低,市场经济不发达,思想观念保守等特点。[1]并且生产环境的束缚也是民族地区生产率不高的因素之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在满足低级别需要的前提下才会有高层次需要,而当人们在为生计发愁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力也在变弱,导致民族地区部分传统村寨面临着逐步消失的困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只有留得住人,乡村才能振兴。因此,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对于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应依靠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紧握国家政策倾斜帮扶优势,持续建设特色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意义

(一)整合民族资源,推动地区经济

《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明确了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帮扶措施,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建设。村寨作为民族群众聚居的主要地方,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承载着该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些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了丰厚的农文资源,包括地域文化,传统节日,民族风情,古建筑,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庙会等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下,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结合优秀农文旅发展模式和本土资源特色,因“寨”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建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留住本土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民族特色文化在有经济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得以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互相交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祖国统一。但各民族内部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总体民族认同之间既有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又有不同民族之间认同的自主性,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处理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民族共同繁荣的进程。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冲突和矛盾。当前,面对各种信息化的冲击,部分西方国家就企图从这一张力入手,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恶意制造文化冲突,破坏我国民族大团结。但是,农文旅的融合,打破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交往屏障,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推广,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多方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村改革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建造是基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区域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现象已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亟待解决的便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民族地区发展农文旅有利于将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延伸多条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价值,增加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消费热点,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通过消费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此外,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措施,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各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推动城乡产业要素加快流动,形成城乡互补、多方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有利于减少农村剩余本土劳动力外流现象,促进就地安置、带领民族群众致富增收,缩小城乡差距,[2]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文旅融合作为民族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探索出了新路子。

(一)产业兴旺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受地形及交通的影响,民族地区产业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同时农业部门结构比较单一,农业商品经济比较薄弱。而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就是为传统农业注入活水源头,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充分发挥产业的多功能价值,并与游客多层次需求体验实现精准对接。[3]为此,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特色地域形成的农文资源,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规划旅游休闲等业态开发,打破文旅先行、农业滞后的困境。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项目,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为主题,打造以自然生态、田园农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农文康养、农家乐等产业项目,延伸多条产业链条,不断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带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为建设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产业的兴旺发展。

(二)生态宜居

人们对乡土文化的怀恋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驱动着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是在交通、水电、网络、住房等硬件设施上得到了改善,也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提供了保障。依托民族村寨的独特地域和农文文化,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补齐发展短板,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和整治,统筹协调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治理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的践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发展新形式。同时通过产业链的带动,推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增值和变现,为当地居民增收创造新形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三)乡风文明

部分民族偏远地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迈向乡村振兴,不仅仅要实现经济层面的持续增收,也要挣脱旧思想、低俗文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束缚。通过旅游的带动,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经济,为乡风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增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人文思想、道德规范及乡风民俗,结合时代要求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人人共建、人人享有的乡风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此外,统筹规划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容村貌整治,美化人居环境,开展形式丰富的民族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有利于焕发出民族村寨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四)治理有效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治理是民族地区安全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4]乡村治理能力欠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足等基层治理问题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民族地区的治理主要以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为代表,有着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性质,是各地区普遍默认的不成文的治理方式,其中以乡村精英、乡贤、基层政府组织等的代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入多元化资金发展各类农文旅融合产业项目,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并培育乡村精英,充实基层组织建设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治理注入优质力量,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带动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上,加强对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规范作用,有利于确保区域内部安定有序,健全民族地区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生活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便是实现民族群众生活富裕。在巩固脱贫成果时期,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在“造血式”的扶贫模式下,民族地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造血”不仅提高了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依托于农文旅三产融合的产业链,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文旅产业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为农户自主创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民族群众主体价值的能动性,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破解增收难题。有利于改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强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带领民族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一)植根农文资源,打造区域品牌

结合区域实际,找准目标定位,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植根于民族农文资源,按照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创新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文旅发展项目。一是要明晰发展主题,挖掘民族地区本土人文特色和乡土风情,提炼出特色亮点,打造以自然生态、田园农耕及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游乐景点、节日活动、观光旅游、农文康养、农家乐等产业项目,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二是要以各类文化体验活动,扩大吸引力,让游客切身感受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三是要创新发展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创产品,打造文化产业IP,通过以“文创+”为导向,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5]让各类文化资源具体化形象化,让产品走出民族地区,打造品牌效应。

(二)强化配套功能,构建一体化服务

一是要畅通吃、住、行、旅、玩等一体化发展线路,合理规划空间产业布局,密切连接各农文旅产业链环节,让游客融入整个过程中,增强游客的记忆点和体验感,全方位展示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二是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各项发展短板,完善相关配套功能,创新各类农文旅项目的活动形式,增强观赏性、趣味性,以优质的产品服务提高在同类市场下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建设旅游集散服务站,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彰显人性化和管理化,把控好游客体验的第一关,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创新一体化联动机制,发展无障碍旅游。

(三)多方联合发力,增强保障机制

按照文旅牵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建设原则,增强保障机制。一是要发挥国家资金的引领作用,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以招商引资、对外融资等方式吸纳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等经营主体进行投资和建设,同时创新推进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体制,引进优秀人才,培育本土人才,带动民族群众积极参与。二是要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系统分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联合体,充分发挥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其实现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和增收。三是要建立风险评估与监管机制,对各类产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要进行多项评估考核,包括资金、技术、市场、运营、与区域的适配性等,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监管,坚决杜绝盲目跟风、投机取巧等行为,保障项目的可行性和后续的发展动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做好营销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以其快捷性、高渗透性等特点,不断为产业发展创造新动能。通过数字技术对各类农文旅资源进行改造和创新,激活农文旅资源,延伸产业链,为农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一是通过微信、抖音等人们触手可及的网络平台,开展相关内容推送及宣传,扩大信息覆盖面,加深广大群众对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认知。二是拓展农文旅产品营销渠道,助力农文旅产品走出民族地区,在市场中占领份额。三是要以民族地区特色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亮点,开展主题活动,制造热点话题,通过互联网与广大群众建立互动,延长活动周期,吸引人们的持续关注。

猜你喜欢
农文民族融合
我们的民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融合菜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
环球时报(2018-11-27)2018-11-27 12:03:09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