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为例

2024-04-01 04:46顾霞赵燕贵贵州大学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易地街道群众

顾霞 赵燕贵(.贵州大学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工业大道柏杨林街道作为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搬迁安置点,其易地扶贫搬迁点是该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典型案例。原搬迁点位于贫困山区,当地搬迁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艰苦。根据扶贫政策,政府决定将该地区的贫困户搬迁到新建的安居房区,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并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状况。通过改善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参与等方面的工作,为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搬迁群众的稳定脱贫和全面发展。作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示范意义。

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安置的现状

自2018年陆续搬迁至此的柏杨林街道所辖范围为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阳光移民新城,下设3个社区,即和美社区、阳光社区、幸福社区,占地面积1.13平方公里,安置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9万余人,是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搬迁安置点。建成之初,安置点命名为碧海阳光移民新城,2019年4月毕节市专门将此设立为街道。柏杨林要打造成一座让人人都向往的移民新城,就要依托辖区商业,打造柏杨林千米网红街区,对各种业态进行改造升级,让柏杨林成为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消费,带动商业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让2.9万搬迁群众真正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劳有所得。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仍存在短板,影响了搬迁群众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交通不便和供水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集中安置点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影响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条件。

(二)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

柏杨林街道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搬迁群众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和就业指导,限制了搬迁群众的个人发展和就业能力。

(三)经济产业支撑不足

由于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搬迁群众的就业和收入面临困难。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仍是主要经济来源,缺乏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导致部分搬迁群众收入来源单一。缺乏资金支持,限制了搬迁点内产业的扩张和升级,从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缺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可能导致企业运营不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四)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参与不足

社区自治和搬迁群众参与程度有限,缺乏有效的社区组织和搬迁群众委员会,导致社区凝聚力和发展活力不足,限制了社区的整体发展和搬迁群众的参与意识。社区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导致决策流程混乱,搬迁群众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可能导致搬迁群众对社区事务缺乏了解,难以参与决策过程,应加强社区功能宣传,使他们了解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参与。缺乏多样化和有吸引力的社区治理活动,使搬迁群众对参与社区治理没有兴趣。缺少数字化工具和在线平台,使搬迁群众难以方便地参与社区事务。

(五)社会保障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健全,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存在薄弱环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搬迁群众的需求。据了解,柏杨林街道目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269人,约占总人口的11.2%,独居老人衣食住行方面存在实际困难。

三、防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柏杨林街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便利性,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优化供水供电网络,确保稳定供应,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时,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如医疗卫生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等,改善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强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确保其可持续使用。

(二)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加强产业扶持,通过引进适宜的产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帮助搬迁群众增加收入。政府可提供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等支持措施,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稳定。通过引进多样化的产业项目,促进就业和收入增加。发展商业产业,打造特色主题商业街区,辐射带动安置点商贸物流的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生态养殖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增强他们自主就业、创业的能力。

(三)加强养老服务供给

在搬迁点内设立医疗机构、学校、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的基本需求。同时,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搬迁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针对辖区群众关注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柏杨林街道结合实际,多举措确保街道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探索老人“5个1+N”工作机制,即做好1部条例宣传、健全1套治理体系、运营1个长者食堂、开办1个老年学校、完善1套服务设施及整合资源开展多种服务的工作措施。纵深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打造和谐、安定、幸福的社区。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在搬迁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柏杨林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措施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搬迁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强化社会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通过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的参与,为搬迁群众提供精神支持和帮助。组织社区活动、文化交流和技能培训等,促进社区凝聚力和群众融入感的形成。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搬迁群众在生活和健康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政府可制定相应政策,提供补贴和优惠措施,降低搬迁群众的生活成本和医疗费用。政府应加大对柏杨林街道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带动作用,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六)加大教育投入

幼有所育,是搬迁群众“搬得出”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加大对柏杨林街道的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教材、教学设备等,确保学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工具。提供针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与专业教育机构或师范院校合作,定期开展课程培训。设立学生资助计划,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获得更多教育机会。鼓励开设与当地经济和产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引入本土文化和传统元素,通过校园活动、文化节庆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提供互联网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和知识获取途径。根据柏杨林当地资源和特色,发展学科特长,如农业、手工艺等,培养学生的技能。强调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和体育活动来实现。建立教育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状况,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建立一套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定期进行评估。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强与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沟通交流,定期组织搬迁群众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活动,了解搬迁群众对安置点的满意度,对安置点管理服务的建议和意见等。建立反馈机制,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机构反馈,并督促其整改落实,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安置点的管理服务水平。

(八)强化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的参与度

政府应支持社区自治和搬迁群众参与,建立社区组织和搬迁群众委员会,强化社区搬迁群众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社区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发展活力。加强对安置点搬迁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度。加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安全、便利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为有效巩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资源投入,与社会组织和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同时,需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增强搬迁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创业潜能。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易地街道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热闹的街道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热闹的街道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