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宜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在逻辑以及运行规律皆是由文化转变发展而来,文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一种文化破土而出与迎头向上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互动与共生的过程,在互动与共生中追求自强。本文基于文化视角总结出有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树立国际化观念,构建国际化大学文化,提升跨文化能力;立足本土,探索在线国际化教育,培育全球思维;基于跨文化理解,创新叙事表达,提升文化传播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化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实施,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成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衍生物,但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外延、方式、类型等皆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丰富、不断变更。[1]回顾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发展史,当时的 “高等教育国家化”是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者經济目的的 “自然过程”,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大国的崛起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膨胀,高等教育国际化似乎一步一步沦为西方殖民各国对海外殖民地的隐性 “殖民化工具”,即西方殖民各国利用教育对海外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多方面的殖民化控制,以此巩固海外殖民地位。这种做法对殖民地的整体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当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其作用与价值比以往更加显见,其影响深度更加广泛,其内涵也更加丰富。全球各国都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行为,甚至是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的重要纽带。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影响
文化是国家对外政策的 “第四方面”,其作用就如同国家在软实力上的 “第四外交”,这种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共识。[2]文化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发展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文化更深程度的延伸与内涵变化。
高等教育充满活力,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尤其体现在文化流动的能力、空间和程度方面。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文化流与文化交流是有区别的,两者不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构成上皆不尽相同。第一,文化流是一种变化、一种趋势,以文化流动为载体而达到产生文化影响的目的,而文化交流是一种方法与手段,通过增强文化理解与加强文化合作达到最终目的;第二,文化流的发展讲究循序渐进,其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客观必然性,而文化交流是需要人为行动来进行的过程,其关键作用是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并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代表性的特点就是主观能动性。文化流的发展前提条件与形成方式是以文化交流活动为基础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影响文化流的发展方向,也能够间接改变文化流的结果导向。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是一个文化造势与蓄能的过程
文化充满多样性,因此,文化的类型影响文化的流动速度。物质文化具有显性的特征,其流动速度是最快的,以此类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不同种类的文化间的流动速度是由快到慢、依次递进的,文化流动速度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这反映出文化流变的内在逻辑与运动趋势。同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变式过程,其设备、资金、人员等物质文化是最方便进行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其完善且高效的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沉淀、去形成,而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内涵等精神文化是最具挑战性的,精神文化是漫长发展历程形成的,很难将其完整模仿或者复制。[3]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社会其实是通过人类的不断试错并缓慢积累经验所形成的,这样才使人类社会从愚昧社会转变成如今的文明社会,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想要办学质量达到高、精的程度,也需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文化造势与蓄能的过程。[4]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宗旨和诉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元文化进行融合与互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自身目标与主要宗旨的重要条件。[5]从中国各朝代教育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各种文化交融与碰撞再重组的过程。多元文化是具有多样性、内在性、外显性的复杂文化总集,它既可以产生有效的影响并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又能够产生负面影响并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它既可以是被人们接受的正面文化,也包含被人们拒绝的负面文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多元文化进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共生,是孕育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成长的生命摇篮,可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但多元性是充满未知与混乱的,我们无法精准地预测或者判断多元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用辩证的眼光去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鉴别有效的文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宗旨是与多元文化互动
流动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流动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基础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对本国的文化实行文化封闭政策,那么就会导致本国文化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流,切断了本国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源。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文化流动的前提条件,更是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6]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是一把 “双刃剑”,如果一心追求 “向国外看齐”、一味地 “慕强”、照搬国外经验,企图一蹴而就实现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很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文化处于弱势的国家需要摆正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本国的文化,保留文化忧患意识,优化批判的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化输入,对待强势文化入侵时要及时警惕,以此保证本国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待外来文化,各国都需要进行理智的选择,在汲取其优秀的经验的同时也要保护本土文化的良好发展,否则就容易失去本国文化的历史特色,甚至危及本国文化的民族特性与民族文化基因。
(二)高等教育国家化的诉求是与多元文化共生
强势文化代表 “高”,弱势文化代表 “低”,文化流动有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两种流动过程,前者的主要特征是强势文化在与弱势文化交汇中产生的文化流动占主导地位,而弱势文化受限于强势文化一边倒的冲击,被迫处于被动地位。[7]在文化流动中,由高到低的文化趋向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趋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国家要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度,坚守自身的 “文化主权”,在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时,主动辨别优秀文化与不利文化,在发展中坚持自我,走出发展舒适圈,敢于面对新事物,有目的、有选择地借鉴吸收有利于本国文化发展的他国文化。[8]一切的文化发展与交流都要基于本国实际国情,要因地制宜地筛选、甄别他国文化,在吸收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保留本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将有利于本国发展的部分加以利用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文化发展都追求自强
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技术和管理科学等;一些欧美国家的大学也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即使他们已经在全世界居于高等教育发达的优势地位。[9]文化是随着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以及每个人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发展的。文化并不是仅仅代表字面意义的文化,文化可以小到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也可以大到一個民族的集体生活,甚至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标志。不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是文化的发展,皆是以自信自强为发展前提条件,只有保持自信自强,才能打开国家大门走向世界,为世界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一份本国的力量。
三、基于文化视角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观念,构建国际化大学文化,提升跨文化能力
高校要对本校的文化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树立符合本校发展的国际化观念。拥有正确的观念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高校可以将大学文化类型作为调研的切入口,调研对象包括学校智库、老师、学生以及普通教职工等,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具体化的调查。比如,通过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现状,并根据其工作、学习环境制定应对策略。大学文化是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的,这无异于是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最有利的助力器。高校在举办国际化活动时可以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如利用公众号、群聊以及微博等流媒体来发布相关活动的信息,用双语的形式对相关活动信息进行编辑与发布,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具有多元背景的留学生与外籍教师参与到国际化活动中来,提高校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互性,进而促进高校文化的国际化纵深发展。
(二)立足本土,探索国际化教育,培育全球思维
跨文化的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该能力需要面对不同文化与语言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要时刻为学生储备全球化知识与步入全球化的工作场所做好充分的准备。高校可以鼓励本校外语教师加入国际化教师队伍,填补国际化师资的缺口,并且本校外语教师对本校的校园文化有更深入了解,这样更有利于打造跨文化类国际化公共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10]跨文化类的国际化公共课程不能局限于 “教师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授该课程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注重互动性与情境性,教师可以创设与课程相关的情境环节并邀请学生加入进来,通过模拟对话、小组合作以及课后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在该课程中的真实的感官印象与互动能力,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三)基于跨文化理解,创新叙事表达,提升文化传播有效性
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职能,而文化承载着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肩负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理解的责任。文化不仅需要借助语言这种文化符号进行传播,更需要利用各种易被其他国家民众所能理解的文化符号进行交流,扩大传递中国声音的途径。[11]高校可以根据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本校国际化发展状况深挖文化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关键素材建设文化主题,利用文化之间的共通点与交汇点加深文化主题的易懂性并进行创新表达。国内高校应该在了解本校优势的基础上与他校积极地合作与交流,高校应将培养国际视野作为人才培养系统的第一步,因为人才只有拥有国际视野才能养成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并成长为国际型的复合人才,各领域都需要国际型的复合人才带动不同文化间的国际化互动与交流。高校应积极发挥国家人才聚集地的优势,横向加深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程度,纵向提高高校人才资源集合效应,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进入全面的文化造势和文化蓄能阶段,并获得不错的成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各种文化交融与碰撞再重组的过程,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用辩证的眼光去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鉴别有效的文化,同样,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文化的助力,其发展规律与文化流动的趋势方向同进同行,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有利发展的生态环境。高等教育国际化永无止境,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以及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申超.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6): 45.
[2] 李枭鹰.高等教育选择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03.
[3] 韩冠爽.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现状、原则与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3-5.
[4] 周菲.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嬗变及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22.
[5] 黄进.大学国际化不单是 “接轨”[N].光明日报,2010-02-03(001).
[6] 周桂佃.文化流变浅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2):44.
[7] 蔺玄晋,陶劲松.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浅析[J].当代经济, 2007(1):57.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07.
[9] 王京生.文化是流动的[N].中国文化报,2012-05-15(001).
[10] 张树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 2006(2):54.
[11] 马万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