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清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段黑白纪录片和历史照片,我每次看到都心潮澎湃,扬眉吐气,震撼不已。但说实话,多年来,我真没有探究过背后的拍摄者。
去年,我参与西津渡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布馆,有机会仔细了解了这名拍摄人。他就是程默,1916年出生于丹徒宝堰,2014年去世,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电影家、摄影家。说其名字,有一个有趣来历。他原名程勤生,1931年在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学习摄影。编剧顾问夏衍见他聪明勤奋,但话语不多,幽默地说:“你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如就叫‘程默吧。”从此他真的改名程默。
近期,我和几位同事慕名赴宝堰镇参观程默摄影陈列室,路上一位熟悉丹徒的同志介绍,千年古镇宝堰处于茅山革命老区核心地带,1938年陈毅和粟裕率领新四军挺进江南,因此地是四县交界中心区域,其中怡和酒行位于通济河畔,水陆交通便捷,被新四军第一支队选作秘密指挥中心和办公机构,并成立新四军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颁布的《号召抗日人民粉碎自治维持会等汉奸组织》布告,为国家一级文物。宝堰镇被史学家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摇篮”。1995年怡和酒行建成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程默摄影陈列室设在纪念馆内。
下了高速,拐了几个弯,一个崭新的“退役军人主题公园”出现在眼前,“江南抗战第一镇”的红色大字,退役的坦克、装甲车和远处的茅山山峦,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昔日抗战的烽火年代。旁边就是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青砖灰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高脊檐、雕梁画栋花格窗,长长的通济河流经门前。馆长张峰热情地接待我们,他说:“这就是原来的怡和酒行,始建于1921年的中西合璧建筑,分东、西两院,为防盗防土匪,当初建的更楼、哨楼、瞭望孔、射击孔、空中通道清晰可见,还有地下通道,颇具攻防需要,陈毅、王必成等曾在此办公居住,并成功指挥韦岗伏击战等系列战斗。”
走进院内,尽管时令进冬,但青松、翠竹、香樟依然浓荫茂密。张馆长见我们是第一次来,首先带我们参观了新四军抗战纪念展陈,积淀着历史年轮的斑驳实物,静静地讲述着新四军过去那些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崇高的信仰之志。
西院南角二楼是程默摄影陈列室。张馆长告诉我们,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程默所在的电影公司被迫停止拍片,他在地下党介绍下,走上革命道路。1943年其地下党身份暴露,组织上安排程默前往延安,他被分配到延安电影团,从此以摄影机、照相机为武器,一步步成长为著名的红色摄影家。新中国成立后,程默曾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电视学会副理事长。他在《我的烽火从影路》自传中说:“回顾我的从影之路,是在党的新闻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在战争的烽火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新闻电影工作者。”2006年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程默被表彰为“突出贡献摄影家”。
馆长介绍,程默晚年十分想念家乡,2012年将他一生中拍摄的130多张历史照片捐赠给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他说:“将这批摄影资料和历史文物放在家乡,我很放心。”经过整理布展,摄影陈列室随即对外开放。
一进陈列室,程默像映入眼帘,红色的衣衫、清瘦的脸颊,给人温和的感觉;细密的皱纹、花白的头发,叙述着一生的沧桑。
陈列的照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鲁迅葬礼与重庆大轰炸。馆长说,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程默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鲁迅住宅,拍摄了鲁迅遗容、书房以及悼念鲁迅的情形。他拍的《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纪录片,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记录鲁迅葬礼的历史资料。1941年他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侵华日军对重庆大轰炸的野蛮罪行,看这张重庆国民党“中宣部”遭夜袭起火的照片,头顶上的敌机还在投弹,周围已是一片火海。程默曾经讲:“当时日军的飞机在轰炸,地皮在发抖,双耳被震得失去听觉,弹片在头顶乱飞,随时都有中弹可能,但为了拍摄这些日军罪行的照片,我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下一条心,只顾拼命地拍。”
第二部分:延安记录。馆长指着一张毛主席工作照说,程默在延安时,毛主席就住在他们对面,中间隔一条延河。一次毛主席在窑洞看地图,为抓拍主席工作,又怕打扰主席思考,程默就在外面偷拍。一会儿,主席听见机器响声,边整理衣服边走出窑洞说:“我一听到机器响,就知道程默来了,因为机器一响,程默也就不沉默了。”1945年程默拍摄了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及返回延安等资料。馆长又指着毛主席抽烟、拄着拐杖出门工作等照片说,这些是媒体极少发表的珍贵照片,程默在延安拍摄的很多照片,还原了毛主席、周副主席、朱德等领导人战斗生活的常态。这些照片,让我们加深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崇敬和爱戴。
馆长还介绍,1947年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在大部队即将撤离前的一天傍晚,毛主席把程默叫到窑洞,把毛泽民使用过的相机托付他保管使用。他背負着毛主席亲手托付的相机,在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里,记录下许多领导人彻夜不眠指挥作战和行军途中的镜头,拍摄了解放军开展游击战,以及陕北人民送公粮、抬担架等支援前线的生动画面。这部相机也跟随程默见证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60年程默将这部相机捐赠给了中国摄影学会。
馆长又指着四幅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的照片介绍,1948年解放济南、太原,程默跟着指战员搭梯冲上城头,冒着枪林弹雨将镜头对准举着红旗冲锋的战士。据他回忆,他拍摄这种危险的场面自有经验:“敌人一个炮弹打过来,打出一个坑,我们就跳到那个坑里。因为在当时,两颗炮弹不可能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我们能够活下来,珍贵的资料也因此保存下来。”程默这种脚到现场、置个人安危不顾的工作精神,让我们深深钦佩。
第三部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程默拍摄了整个会议过程。馆长说,看这张照片,周恩来步入会场时看到程默在举手打招呼呢。
第四部分:北平入城与开国大典。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后解放军举行了庄严的入城式,程默拍下了这一重要时刻。最后也是最为显眼的一张,是开国大典照片。馆长说,程默拍下了神圣的一刻,他在《我的烽火从影路》中写道:“一方面我要拿大机器拍主席,同时录音。另一方面我也灵活地拿着小机器拍摄主席和民主人士的一些活动。”“这个历史时刻,伟大而洪亮的声音响彻云霄,震撼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刻我永生难忘。”这张照片,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张,真挚生动的瞬间,凝结着中国人民的苦难与辉煌,寄寓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又听到了伟人的宣言和亿万同胞的欢呼声。
程默拍摄的一张张承载记忆的黑白照片、一段段真切珍贵的历史时刻,真实纪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不断磨砺、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艰难历程。我们透过镜头重温了往日中国革命恢弘激越的峥嵘时代。它们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活着的岁月,使人不忘初心,激人奋进,我们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党史教育。一位同事说,程默是从镇江走出的一代红色摄影家,一生淡泊名利,沉稳低调,忠诚敬业,默默奉献,体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正在我们感慨之时,我想起领导的嘱咐,在新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开国大典的展陈内容上,增加照片拍摄者程默的介绍,让后台的“镇江元素”走到前台,走进大众视野。领导的意见,得到我们的一致响应,我们立即现场整理了展陈程默的资料。
出了纪念馆,我们提出去程默老家看看,张馆长把我们带到纪念馆前的桥上说,程默老家原在前方的老街,早已拆迁,宝堰镇现在依托红色旅游和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一派崭新的景象。此时正巧一阵大风吹来,桥两边的大树沙沙作响,我们恰似又听到了程默摄像机的声音。
程默是沉默的,一如他的名字,但也是不沉默的,他用影像成就了一部没有文字却胜似文字的中国革命奋斗史,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