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渭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出版散文集《缘起今生》、杂谈集《像一朵莲那样萌》、长篇小说《纸媒无故事》、随笔集《吹不散的记忆》。2017年主笔长篇报告文学《雪域高原的镇江海拔》;2023年编著《我们的爸妈》,由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获2022年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扶持。
一、灵活运用九宫格写作法,让作文有话可说
学生写作文,成竹在胸、倚马可待、志得意满的人不多,多半眉头紧锁,仿佛在做一件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的大事。古人形容写作之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作文难、难作文的阴影千年不散。作文真的那么难吗?
《荀子·劝学》有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和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利用和借助客观条件罢了。写作文,也要懂得借力。这个“力”就是方法。
我在给五、六年级及初一年级的学生讲作文时,总会推荐九宫格写作法。
九宫格写作法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写作思维的一个工具。首先,在纸上画出九宫格。接着,在最中间填上写作主题,然后,在周边八个格子中填写与主题相关的问题,问题一般以7W3H(who、what、when、where、why、whom、which、how、how many、how much)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不够八个,就去查找资料,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如果超过八个,就再画一张九宫格,中间填上相同的写作主题,在周边格子写上剩下的问题。
八个问题填满了,接着就开始回答这八个问题。如果某个问题内容比较多,就可以把这个问题当作重点段落去详细写。
九宫格写作法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尽可能精准、完整、有深度地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这一写作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在拿到具体的作文题时,不慌不忙,填写完九宫格后再写作,轻松写出600~850字,解决无话可说的根本问题。
填写九宫格的过程,就是在给大脑发出精准的收集指令,让它更加灵敏、精准地关注和收集有用的素材。我经常把写作文比作烹饪。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就是素材。
我曾一对一辅导过一个四年级学生,在这之前他完全不懂什么是作文,没有写过一篇称之为文章的作文。我让他用九宫格法实操一篇游记,启发他收集素材。比如:景点在什么地方?说出一两个印象最深的景点,游玩这些景点需要多长时间?与哪些人一起去的?是怎么去的?地方特色美食有什么?出发前做了什么准备?回程的路上心情如何?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由于暑假期间学生刚刚与他的家长及亲戚一起去过皖南,素材新鲜、充分,一篇详略得当、生动有趣、言之有物的游记就写成了,再经过点拨、修改,他领悟到了开头与结尾、结构关系、中心提炼、素材选择等作文基本法。
学生练习九宫格写作法,有什么注意事项?一是不一定要提满八个问题。有时九宫格实在填不满也不用勉强。讨论一个主题,可以从“广度”和“深度”这两个角度进行挖掘,如果广度不够,可以去拓展问题的深度,即使这样还是提不够八个问题,可以对八个问题中的一两个进行拓展,从而让文章丰满起来。二是九宫格的内容不用都出现在文章里。在九宫格里提出问题,目的是更好地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并不一定都要出现在文章里。
自从知道了九宫格写作法,只要有主题,学生就都能写出一篇600~850字的文章,再也不会为凑不齐文章字数而苦恼。
实操一篇《我爱家乡的锅盖面》。在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结束后,有一个学生的九宫格是这样提问的:今天早上吃了什么(when、what)?是去哪里吃的(where)?为什么来这一家吃面条(why)?(店名+回忆)。和谁一起吃的(whom、who)?这碗面外观看起来如何(how)?汤料如何?面条的粗细、多少?何种容器?配料有哪些(how mach、how many)?(地方特色)。口感如何?(用五感写作法)。目前为止,你还吃过哪几种面条(which)?进行简单的比较后,你对家乡面满意程度如何?外地親戚或朋友如何评价?你认为在TOP榜名次如何?
九宫格写作法奥秘何在?我个人觉得,它是掌握了作文法的要诀。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收集素材。比如说我们要吃到一碗面,得准备面条、香菜、牛肉、腰花、笋片、荤油、木耳、肉丝、香干、黄鳝丝、葱花、蒜泥、麻油、生抽、醋等等。食材如素材,烹饪如写作过程,各有技法。越会提问的人,文章就写得越精彩。越会剪裁布局,作文就越优秀。
那么怎么提问题呢?我们来找一找答案。
还是以《我爱家乡的锅盖面》为例,在审题时,抓住关键词:锅盖面。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来写的记叙文。感情色彩是爱家乡,从一道美食说起。好的文章应兼备“信息”和“感受”。
九宫格填满后,如何着手组织文字?如何给文章一个核心架构?素材收集完后,就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纳和整理,因为材料是粗糙的,就像做一桌好菜,食材很多,搭配得当,才能成就一桌好菜。好的食材搭配不对,不仅不好看,口感也不好,营养也会受损失。写文章也是。治理国家也是。
如何归纳素材,介绍一个万能型模板:结论先行模板。
不仅学生,许多靠文字吃饭的成年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素材有了,如何让这些素材有序,让文章结构简洁有理。一篇让碎碎念统领全文的作文是无阅读效果的,一篇没有结构的作文,就像人得了软骨病,是无法立起来的,更不要说吸引老师或读者。
结论先行模板有利于提高文章的逻辑性、简洁性,一开始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先说出结论,比如《我爱家乡的锅盖面》开头:在我吃过的面条中,家乡的锅盖面是最美味的,最让人难忘的。然后写根据(支撑给出的结论)。第三步举例(最通用的五感写作法)。第四步响应开头、收尾。
概括一下:用九宫格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按“结论先行模板”的顺序把信息填进去,最后,按这个模板逻辑思路展开全文。
写作文,畏首畏尾没有用。还是《劝学》里说的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行动起来,坚持下去,告别那个“下笔就怕的你”吧。
五、六年級或初一年级的学生,作文的范围就是写人、写事、写景,少数情况下会写说明文。考试作文的类型无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写景建议用五感法,这是大力推崇并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时五感法与九宫格法是可以互换的。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可有意识地培养角度意识(叙述视角、观察视角、切入视角),具体是:写游记作文时,挑选其中的一处景观写;写景物作文时,抓取景物的一个特点来写;写季节作文时,选取一个季节来详细写;写家乡作文时,选取其中一个特色来写;写人物作文时,抓住人物的一到两个特点来写。
作家贾平凹关于写作说了六个字:写什么?怎么写?解决了怎么写,剩下的就是写什么。写什么,由出题老师说了算。学生只要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与写是一体的。不断循环反复,不断总结思考,作文水平何愁不能提高。写作文,重复就是成功。
二、回归文本,向课本里巧取素材
敲黑板:文本。做阅读理解题时回归文本,这是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再三强调的。从文本中找答案,而不是从脑子里搜刮出一个答案来。作文也是如此,不忘作文的源头活水在文本。
除了语文书上出现的课文,对一些高频率出现在试卷或语文书里的作家,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他。比如,2023年6月,著名学者梁衡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梁衡散文》。书中收集了梁衡的经典名篇,也有近年新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阅读自然、致敬名胜、拥抱生活、品味人生、大情大理。每部分开头,以一篇入选学生课本的散文作为首篇,包括《壶口瀑布》《晋祠》《青山不老》《夏感》《把栏杆拍遍》。内容全面而深入,不论是写自然、名胜还是人物与生活,都饱含作者独有的深刻见解和智慧感悟,视野宏阔,境界高远,笔力雄健。
我在给学生们上作文课时,拿《秋月冬雪两轴画》来示范讲解。
我坚持认为,《秋月冬雪两轴画》是最适合学生的赏析范本。
作文与阅读理解题仿佛是学生的天敌,偏偏分值占试卷总分的75%左右。其实作文是扩写,阅读理解答题是缩写。
从梁衡的《秋月冬雪两轴画》,可以借鉴到一种非常实用的作文方法。
如何获得作文素材,一个万能的方法是,把学过的课文用起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都是入选初中教材的精短小品文。著名散文家、新闻人梁衡把这两篇文章勾连起来,写了一篇《秋月冬雪两轴画》的散文(此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开头点题:不争、淡雅、高洁。结构上:总写。
接下来,先分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再分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最后一段总写:“文章之精,也易。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就是了。难的是如行云流水,精巧而又不露斧凿之痕。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的随手笔记,并不是他们的戮力之作。正因为如此,才现其自然之美,也见其功夫之深。文章是写景,但都先不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驾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作者是成‘景在胸之后,将景和情融在一起,于笔端自然地流泻出来而为文的。景不生造,情不做作。”
梁衡非常会写文章,他借历史上的两篇文章,写出一篇新的文章。学生们也可以借文本之力,构思出新的文章。
在语文课本中,发现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熟读文本,习题至少做完三遍,把范文化为自己的作文经验,从选材、结构、立意吸收足够多的作文经验,仔细赏析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技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一个初一的学生,他听懂了我的这节课,在写《夏日回忆》作文时,巧妙地吸收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一书的情节,得到了高分。学生的家长非常感慨,说孩子突然就开悟了。
三、仿写,打开思路,进入想象的无限空间
仿写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仿写的前提是精读。要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提高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我在几次教学中,都以张晓风的《我喜欢》(此文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语文书第四单元)为例,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让家长们都感到惊喜。
我喜欢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地充满了愉悦。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
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
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中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它好像准备着要奉献什么,要展示什么。那柔弱而又生意盎然的风度,常在无言中教导我一些最美丽的真理。
我喜欢看一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那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好像一张多绒的毯子,是集许多翠禽的羽毛织成的,它总是激发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
我喜欢看满山芦苇,在秋风里凄然地白着。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美得那样凄凉。
我也喜欢梦,喜欢梦里奇异的享受。我总是梦见自己能飞,能跃过山丘和小河。我总是梦见奇异的色彩和悦人的形象。我梦见棕色的骏马,发亮的鬣毛在风中飞扬。我梦见成群的野雁,在河滩的丛草中歇宿。我梦见荷花海,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炫耀着模糊的香红——这些,都是我平日不曾见过的。最不能忘记那次梦见在一座紫色的山峦前看日出——它原来必定不是紫色的,只是翠岚映着初升的红日,遂在梦中幻出那样奇特的山景。
我当然同样在现实生活里喜欢山,……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不知名的小野花。十字形的、斛形的、星形的、球形的。我十分相信上帝在造万花的时候,赋给它们同样的尊荣。
我喜歡另一种花儿,是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当寒冷的早晨我在巷子里,对门那位清癯的太太笑着说:“早!”我就忽然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手套里的指头不再感觉发僵,空气里充满了和善。
仿写要求:饱满的情感,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注意点:
节与节之间有关联。(季节由春到冬,冬天的阳光、春风中的山径、夏日的永昼、秋风里的芒草)
视野由高到低、由遥远到眼前……风景由宏大到具体。
全文排比段落。
仿写作文《我喜欢》,内容可写纯自然景物、生活点滴。
仿写《我喜欢》,可以用发散性思维来解决描写的基本功问题。
初级阶段还可仿写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文章的最后一小节这样写道:“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轻松点题。
冯骥才的《春天是最先闻到的》,也非常适合仿写。
仿写可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有多种,其中“发散性思维”值得重视。从一点出发,向多个方向发散,向多个方向推演。有了“多个方向”,作文才会走出狭小的天地,才会思路大开,使要写的东西源源不断,要说的话滔滔不绝。这是一种必须的、基本的考场作文能力。
选材时要有发散性思维。以“沙”为例:
沙——沙丘——沙滩——沙尘暴——沙石——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聚沙成塔,盖起高楼大厦——风中的一粒沙,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
如何打开发散性思维?以秋为题,从五个方面进行推演:
1.从时间的维度,从古到今筛选有用信息。《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荻花;欧阳修《秋声赋》里的秋声;《天净沙·秋思》里的游子思乡;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的豪情:“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从空间的维度去思考(嫦娥奔月、吴刚斫桂、莼鲈之思……)
3.从广阔的世界去筛选信息(北国的秋,故都的秋,秋高云淡……)
4.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一叶知秋,冷露无声湿桂花……)
5.从我们身边去选择信息(树树秋色、果实累累……)
有了材料,构思时也要有发散性思维。举一个例子:作文《幸福在哪里》,不能直白地说我很幸福。这样,思维就没有打开,格调也不高,不美。我们知道,文学分为四大类,这是有了白话文,有了现代文学以后的分类。记叙文归纳到散文一类,它还有一个名字:美文。
幸福就是小熊猫尝到黄连的苦涩,又吃到了新鲜可口的嫩竹叶。
幸福就是久旱的禾苗,得到了雨水的滋润。
幸福就是蚕宝宝咀嚼着碧绿的桑叶,奏出“沙沙沙沙”的乐曲。
幸福就是雏燕的第一次飞翔,燕妈妈牵挂的目光。
幸福就是蜜蜂成群结队飞入花海采蜜,满载而归的喜悦。
幸福就是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飘落,飘向树的根部,化作春泥,只为来年花开茂盛。
幸福就是阖家团圆,饭菜飘香,就是爷爷奶奶脸上的笑容,爸妈欢快的笑声……
我们会遇到太多抽象话题,比如说“成长”“感恩”“勇敢”,“绿叶”“笑”“希望”“改变”“绽放”“陪伴”等,如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从微观、从身边、从时间与空间、从全世界……去找素材,这样你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丰富材料,你笔下的文字才有生机。
还是以冯骥才《春天是最先闻到的》为例:听到的,写春雨;感觉到的,写春风。还可以换一个季节,想到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秋是感觉到的。五感写作法,最好用的是写风:炊烟在风的作用下的形态,风吹皱河面,风吹起了行人的衣角,吹飞了黄叶,景衬环境,最后烘托心情,突出主题。这是从《诗经》起就有的写作惯用手法:以景写情。
无论是九宫格写作法,还是借力文本,选取素材是有原则的:一是选经历过的,不选听说的;二是选小的,不选大的;三是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四是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五是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
学语文,恪守重复性原则!去写、写、写!去学、学、学!所有的知识都是记忆,多写多学,形成肌肉记忆。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写道:“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的绝唱。”听说读写,反复训练,一遍生,二遍熟,三五遍理解,七八遍记忆,从不懂到懂到会到熟,这是一个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