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丽 李子蔚
笔者2019年在网上看到一篇2017年上传的介绍程廷华先生的文章,内容如下:
程派八卦掌创始人程廷华,字应芳。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1900年8月14日。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于北京崇门外花市上四条火神庙旁开眼镜铺以经营眼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先生弱冠时善摔跤。二十八岁经举荐,投身拜师于董海川先生门下,后不仅深得转掌精髓,且功力深厚。曾代师传艺辅助同门后学多年,并于崇文门外设场执教,广授门徒,对后世影响巨大。程之八卦,武林声名籍甚,凡言八卦掌,几无不知眼镜程也。(徐哲东《国技论略》)当时武林中慕名与程较技者甚多,但无不败在他的手下,因而“眼镜程”名冠京师。
360百科上的内容与此完全一致。
笔者2021年夏去北京时,在西单图书大厦购书一大捆,其中有一本京畿人士所著关于程派八卦的书,上面也是如此写的,始知网上资料是摘抄自该书。这里面有一个颠覆笔者个人认知的问题:多年前看到的介绍好像都是说程廷华先生十三岁进京、十七八岁随董海川先生学艺,该书却称是28岁始从董海川先生学艺,而且是28周岁,因为后文说“逝世时年仅五十二岁”是按周岁算的。28周岁,换算成年份就是1876年。
笔者不知是作者的笔误,出版社的失误,还是作者故意这么写的?如果是作者有意为之,不知有何依据?
其实,研究程廷华先生同门师兄弟的资料,就能知道程先生学八卦的大致年龄了。
据光绪九年(1883年,董海川先生逝世第二年)所立碑石,上载董海川先生的弟子名单如下:
尹福、马维祺、史继栋、程廷华、宋长荣、孙天章、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马存志、张均、秦玉宽、刘殿甲、吕成德、安分、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锡章、王辛盛、王怀清、沈长寿、王德义、宋紫云、宋永祥、李万友、樊志涌、宋龙海、王永泰、彭连贵、付振海、王鸿宾、谷步云、陈春林、王延桔、双福、李长盛、徐兆祥、刘宝贞、梁振圃、张英山、郭玉亭、赵云祥、张全奎、焦春芳、刘凤春、司元功、张铎、清山、何五、何六、郭通海、徐鹤年、冯濂、李寿年、陈泮。
从名录中可以看出,在五十六名弟子中,程廷华先生名列第四位。这个第四位,不是按年龄大小,更不是按功夫高低(这个更没法排序),而是按入门先后顺序!由此可知,毫无疑问,程廷华先生是董先生的早期弟子。
那么,程廷华先生究竟是在哪一年或大致哪一个时间段开始随董海川先生学习八卦掌的(以下简称“学艺时间”)?
一、从一则介绍董海川先生的文章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网上一则介绍董海川先生的文章比较客观公正:
董海川最早是以转掌为名,在王府中传授武术给王公贵族。因为声名日盛,北京城内外许多武术中人,向他公开挑战,皆尝败绩。如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的程廷华,善用腿的史计栋等人,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求为弟子,他的武术于是在北京城内外流传。此后,董海川以易经道理加入拳术之中,改称为八卦掌。
因年事渐高,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从肃王府告老退休,遂在北京设馆授徒。他择徒标准很严,而且因材施教,因此使得八卦掌形成了许多不同特色的流派。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尹福、程廷华、史计栋三人都是早期弟子,与碑文相印证(排名第二的马维祺先生武功高绝,惟心狠手辣,终遭毒手,于1875年去世,年仅28岁,故上文作者没有提及)。
八卦、形意门人皆知张占魁先生为董海川先生的弟子,然而碑文上没有,因为张先生是由程廷华先生带着拜坟成为八卦门人的,没有得到八卦门人的一致公认,第一个公开承认张占魁先生为董海川先生弟子的是孙禄堂先生,《八卦拳学》中有载。李存义先生与张占魁先生一样,都是实际学于结义兄弟程廷华先生,因此二人名字均未出现在碑文上。
另外,据李子鸣先生讲,全凯亭、阮古珍、梁世珍、贾岐山、张怀山、刘德宽、种香林、吴茂亭、李云贵、梁乐等人未参加茔葬,因此没有出现在名录上。
由此可知碑石上的弟子名录是严格、严谨的。因此,程廷华先生学八卦拳必定始于1874年以前,而不是1876年28周岁时才开始学。
二、从董海川先生的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1.从董海川先生逝世时间看:
董海川先生卒于光绪八年十二月十五日。但其生年说法不一。一般認为董海川先生生于1797年或1799年。程派传人认为生于1797年,尹派马贵弟子曹鍾升的《曹氏八卦掌谱》认为董海川先生享年八十四岁,则生于1799年。
按以上两种说法,程廷华先生28岁时,董海川先生已经七十八或八十岁(虚岁)了。此时虽然董海川先生对求艺者几乎来者不拒,但毕竟年事已高,已不再亲自授艺,而是让得意弟子代劳了。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个代劳者主要就是程廷华先生本人!除了盟兄弟外,后来成名的正式弟子,包括“翠花刘”刘凤春、“估衣梁”梁振圃等实际上也都是出自师兄程廷华先生所授。当然,程廷华先生教授师弟在前,教授盟兄弟在后。
因此,28岁的程廷华先生是不可能自己教自己的。
2.从董海川先生出王府时间看:
据曹鍾升、卢景贵所著《曹氏八卦掌谱》记载,董海川先生先在肃王府传授武艺,后有人诬董先师“交游颇滥”,公因出府,被另一个宗室“迎而居之于其宅之花园中,且不禁公之交游”。联系《拳意述真》中误把“肃王府”写作“睿王府”,孙锡堃的《八卦掌真传》也误作“睿王府”,由此可知董海川先生是先在肃王府,后入睿王府。不同的是,在肃王府是当差,在睿王府是专门授艺,睿王夫妇也师从董先师。曹鍾升先生是尹福先生的徒孙、马贵先生的弟子,孙锡堃先生是程廷华先生的徒孙、程有龙先生的弟子,二人的著述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据《曹氏八卦掌谱》:董先师晚年离开睿王府后,“尝居于其徒史六之冥衣铺,及徒孙马贵之永义木厂”。
而据今人张全亮先生的研究,董先师离开王府后,“先是在北新桥南船板胡同梁乐家设帐授徒,后又迁至朝阳门大街马世卿之木厂传授八卦掌,三年后又移至东便门煤马马维祺处设教授徒,后又转至东四牌楼史纪栋家收徒传艺,直至1882年冬逝世(《八卦掌答疑》)。”张先生写的更具体,且与《曹氏八卦掌谱》记述相照应,应该是可信的。
又据沙国政先生之徒、姜容樵先生之再传弟子赵振中先生所著之《八卦掌快速入门不求人》,马维祺先生去世于1875年(见下文)。那么,即令董海川先生是在煤马马维祺先生去世前不久才来到煤場传徒的,则董海川先生离开睿王府的时间也至迟是在1872年以前(前面网文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误)。众所周知,程廷华先生是在王府(暂且不论是早期的肃王府、还是后来的睿王府)里从董海川先生学艺的,则程廷华先生学艺必然在1872年以前而不可能是1876年。
三、从马维祺、马贵先生的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马维祺先生生于1847年,长程廷华先生一岁,却于1875年就离奇去世,死因至今成谜。但其功夫之高有口皆碑。马先生去世后,其唯一弟子刘彩臣先生又拜程先生为师。如果程先生1876年才学艺,刘彩臣会拜比自己入八卦门还晚的人为师吗?而由上文可知,号称“二马”之一的马贵先生则在1872年以前已经拜了董海川先生的“大弟子”尹福先生为师。董海川先生门下两大著名弟子之一的程廷华先生入门竟然比尹福先生弟子马贵的入门时间还晚四年以上,这显然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四、从史六先生史计栋的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根据《冀县六品顶戴史君振邦墓表》中所记“君讳计栋字振邦,六行……君卒于清宣统元年正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有三”可知,史计栋先生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又据刘敬儒先生《八卦掌述真图谱》称,董海川先生把义女许配给了他。董海川先生晚年一直就寄居义女家,由史六先生夫妇赡养(具体来说应该是饮食在史先生家中,就寝在史先生的冥衣铺中)。要知道,古人很少有二十五六还不结婚的,哪怕为了举业苦读,也会在二十五六以前完婚。就按古人的“三十而立”,则至迟1866年也要成家了(除非讨不到老婆的。所谓穷文富武,史六先生不可能是穷得讨不到老婆的人)。也就是说,史先生学艺必在1865年以前。
如果按二十五岁(虚岁)结婚,则史先生成家在1861年,学艺也在1860年以前。
再折中一下,按史先生在1863年二十七岁(虚岁)完婚,学艺在1862年。这已经是较宽松的推断了。
在董先生弟子中,史先生排第三,程先生排第四,二者入门怎么可能相差十年以上?何况程先生之后还有六十多个弟子入门,董先生不可能早期收徒,晚年收徒,中间却有十几年没收徒吧?
因此,结合程廷华先生的年龄和进京时间(有的资料说进京时年仅十三四岁),其学八卦拳的时间应该在1861~1865年间。也就是十四到十八岁(虚岁)之间。
这里补充说明一点,收义女是公认的,但按赵振中先生的说法,是董海川先生由史六夫妇养老,于是收了史六的妻子为义女。这种说法恐无凭据。在古代,未婚为女,已婚为妇,妇人、女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地方志上为未婚女性立的有“烈女传”(为未婚夫殉情)、“贞女传”(为未婚夫守贞);为各类已婚女性则为统归“列妇传”(包括烈妇、节妇、孝妇),二者区别非常严格。就是在今天,收义子、义女也是在少时收,哪怕个别女艺人认“干爹”,也一定是在婚前,没有人收婚后的女性为义女的。
由此可知,赵先生关于董海川先生收史六妻子为义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五、从樊志涌先生的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樊志涌先生(1840~1922),精散打,善实战,疾恶如仇,人送绰号“樊疯子”。据其派传人讲,“樊志涌学艺期间,曾被董海川专留在肃王府练功四十九日,传授佛道两家之功法‘无极八卦掌,也叫‘内圈八卦掌,内圈八卦掌后来又称作‘樊派八卦掌”。由这条信息可知,墓志铭上排名二十七位的樊先生都是在肃王府时期(1874年以前)就师从董海川先生,作为排序第四的程廷华先生肯定更早,应该在同治前期就师从董海川先生。
六、从刘凤春先生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网上刘派的传人是这样介绍刘凤春先生的:“刘凤春,字茂斋。1853年生于河北省涿县罗家营村。自幼从父耕作,家境贫寒。9岁于乡里从承俊庆习武,清同治十一年(1872)前后,为谋生机来京,于前门外打磨厂胡同吉祥翠花作坊学徒。后以制卖翠花为业,江湖人称‘翠花刘。初从程廷华习八卦掌年余,后经程举荐,拜师于董海川门下。因当时董年事已高,后技艺多由程廷华代授。中年显赫于京师武林,有‘赛猫行之美誉。1882年冬,董海川去世后,刘凤春又得刘奇兰先生授以形意拳术,技艺更加精纯。……1922年故于涿县码头乡北西郭村,享年67岁。传人有子刘文华、许禹生、李剑华、王仲猷、张广居、傅剑秋、周鲁权等。”
从碑铭可以知道,刘凤春先生虽然学八卦拳晚,但其在排名上居四十六位,后面还有十人呢,并不是最晚的弟子。多年前看到介绍刘凤春先生的文章,说他从程廷华先生学八卦,一个单换掌就练了三年,小有所成,这才得到董海川先生的指点,与上文可以相互印证,表明刘凤春先生和许多后期弟子都是程廷华先生代师授艺的。
在刘兴汉先生主编的《游身八卦连环掌》一书中,介绍程廷华先生时如是说:“在海川先师的弟子中,深得八卦掌精奥,对推动八卦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首推程廷华先生。程廷华,原籍河北省深县城南程家村人。在北京崇文门外以经营眼镜为业,人称‘眼镜程。廷华先生代师传艺,影响很大。其时武林中无人不知‘眼镜程。如著名的人称‘翠花刘的刘风春,由于‘入董门晚,年最幼,受董教浅,程廷华‘强教之,刘亦力学不倦,终成一代武林高手。”
这段文字也印证了上述材料的说法。
七、从张占魁先生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张占魁先生,生于1865年,比孙禄堂先生还小五岁,却成了程廷华先生的盟弟,长孙禄堂先生一辈。何以如此?这是因此孙禄堂先生是幼年师从程廷华先生学艺,因此成了师徒,张占魁先生是十八岁拜坟,因此成了程先生师弟。就如同八岁的小孩可以叫二十岁的人叔叔(“解放军叔叔”就是这么来的),十八岁的年轻人却不乐意叫三十岁的人叔叔是一个道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张占魁先生已经拜刘奇兰先生为师,因此与李存义为师兄弟,辈分已经比孙禄堂先生高一辈,这也是张占魁先生雖然年龄小于孙禄堂先生,入门也晚于孙禄堂先生,却成为师叔的原因之一。
但这也恰恰说明孙禄堂学艺于程廷华先生要早,程廷华先生学艺于董海川先生当然更早。
八、从武禹襄先生和孙禄堂先生学太极拳角度看程廷华先生学艺时间
可能有人会说,武禹襄先生在河南怀庆府赵堡镇随陈青平先生学习月余就功夫大成,并创立武氏太极拳了;孙禄堂先生随郝为桢先生学太极三四个月不也创了孙氏太极拳吗?程廷华先生为什么就不能短时间内学到真功夫呢?此言似是而非。
须知,武禹襄先生在此之前已经随同乡杨露蝉先生学习太极多年,只是没有得到心法而已。故赵堡月余得真谛,回乡后又反复研究数年,才创武氏太极拳。孙禄堂先生1901年已经跟年轻的杨澄甫先生结为盟兄弟并虚心学习太极拳数月,又反复习练三四年,加上早已悟通形意、八卦二拳,因此三四月得到真传,又研究两三年,到1914年终于将三拳融会贯通,才创立孙氏太极拳。
程廷华先生幼时习过摔跤,但摔跤与八卦拳之间毕竟比太极与形意八卦之间的距离要远得多,程先生可以把摔跤技术融入八卦拳中,但从摔跤中能悟出的八卦拳理却不多。毕竟,摔跤只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技术部分而不是全部。就算能够短期内得到真传,但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道理,就要付出比武禹襄、孙禄堂先生更多的时间。把跤术与八卦拳完全融为一体,而不是八卦加跤术,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一个人,无论功底、悟性如何,要把所得到的道理变成自己的,并且悟出新道理,非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消化不可。功夫是不存在捷径的。只要宣称功夫可以速成的,都是骗人的。
武术或其他任何艺术,都需要时间的沉积。所谓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程廷华先生能够独立门户、公开收徒而不仅仅是代师传艺,必定至少在1875年孙禄堂先生拜师前8~10年,也就是1865~ 1867年间已经拜董海川先生为师了。一般来说,前人不从师十年以上,是不能独立门户的,除非他本来就早已功成名,后来又带艺投师(如孙禄堂先生师从郝为桢先生)。
九、代师示范与代师授艺需区分清楚
可能有的人又会说,程廷华先生学的快,刚学几个月就被董海川先生拿来做示范有什么不可以?
这里需要搞清楚的是,偶尔做个示范可以,代师授艺就是另一回事了。
做示范是老师在教,偶尔拿练得好的弟子演示;代师授艺则是师父做起了“甩手掌柜”,师兄成了后进弟子事实上的授业恩师。
程廷华先生代师授艺是八卦门人尽皆知的事,而且作者也是这么写的。
问题是,就算程廷华先生从1876年刚开始学就代师传授新老弟子,至董海川先生1882年逝世时也才从六年,怎么也不够作者所说的“多年”呐。
多年虽然是模糊概念,但没有人把三四年、五六年说成多年的,就是七八年、八九年,一般也不会被人是“多年”吧?多年,怎么说也要十年以上吧?单独的“多年”与“十多年”“二十多年”中的“多年”不是一码事,因为“十多年”“二十多年”“三十多年”甚至“四十多年”“五十多年”都是“多年”。至于“多年前”“多年后”所指的“多年”,时间跨度可能包括的更长!
十、结论
综上所述,程廷华先生开始师从董海川先生习八卦拳,应该是在十四岁~十八岁之间,也就是1861~1865年间。就按十八岁、1865年算,至1875年收下孙禄堂先生,也已经十年了。
笔者记不清二三十年前看到的资料所介绍的程廷华先生学八卦拳的年龄是十三四岁还是十七八岁了(好像是十三四岁进京,十七或实十八岁拜师董海川,但不敢确定),但几乎可以肯定应该就是在这一年龄段。由于笔者记不清是在什么武术杂志或书籍,以及在何时何地看到的了,一时也找不到,就算找到,这种说法是否有确切依据也不好说。因此笔者只能按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辨析和推理来论证程廷华先生开始学八卦的大致年龄段了。
当然,笔者是倾向于程廷华先生在1861年十四岁时就已经跟董海川先生学习八卦拳了的。
因此,笔者相信,“都东八卦掌”的作者说程廷华先生“28岁”才从董海川先生学八卦属于“笔误”,误把“13”或“14”“15”“16”“17”(周岁)等写成了“28”(原书如此,不是网上的“二十八岁”)!当然,该书第9页说程廷华先生“弱冠时善摔跤”更是笔误,因为该书第7页已经承认摔跤是“从小习得的”。
笔者之所以相信“都东八卦掌”的作者是笔误,是因为笔者相信,该书作者作为专门研习程派八卦的人,肯定比笔者等更了解八卦拳的历史尤其是程廷华先生的生平,应该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史实与常识错误——一个到师父逝世时才学艺六年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做到“代师传艺辅助同门后学多年”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个28岁是从别处“借来”的,作者其实没有加以考究——1997年出版《八卦掌快速入门不求人》里,就是误作“程廷华……28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但作者赵振中先生没有穿插“弱冠时”或“二十岁时”之类的表述。
在众多介绍程廷华先生的著作中,只有这两本书提到了程廷华先生的学艺年龄,且都作28岁。而且显然都属于笔误。
这里补充一语:作者该书对于研究八卦拳的体用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值得一阅。笔者只是就程廷华先生习武经历提出质疑而已。
(作者单位/王淑丽,夏邑县武术协会;李子蔚,三门峡市武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