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术意欲何为?

2024-03-31 04:08季佳慧
少林与太极 2024年2期
关键词:技击王阳明武术

季佳慧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文化瑰宝,以技击见长的武术自古以来都是保家卫国、防身健体的利器。由于火器时代的到来,现代武器的发展,武术已逐渐失去其作用,尤其是在当下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现代人的习武作用何在?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还是作为健身操锻炼身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现代武者与广大群众。

中国武术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高度飛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被现代人逐渐忽视,为什么要练习武术已成为现代人的疑惑。说到健身,目前有无数个简单、有趣、流行的健身项目,为什么要选择见效慢、动作复杂、修炼漫长的传统武术呢?武术的转型不能只停留在健身上,因为武术不是唯一的健身运动。这一点我们许多武术人都没有搞明白,那么在太平盛世的今天武术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一、武德教育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中国四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和武术。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保家卫国的搏杀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防御敌人进攻。中国人从古到今信奉儒家思想,武术人也信仰儒家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止戈为武“制止侵袭”向往和平。武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这是我族历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宝。目前在各大院校、社会团体、中小学比较流行的跆拳道,也是以儒家思想为道德规范,以中国武术技击为核心的体育竞技项目,只不过是中国武术的浓缩、简化版本而已。武术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习武之前老师对学生的人品要求是十分讲究的,因为武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非作歹,也可以除暴安良。所有传授老师经常教导学生:习武先学习做人。在师门师规的训导下,学生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习武过程中,会润物细无声地学会尊师爱道、正义凛然、尊老爱幼、忠义爱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至强至刚、不容邪佞的昂扬正气,然后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勇气,君子坦荡荡、挺立于天地间的光明磊落之气。

在这方面,心学大师王阳明可以说是一个典范。王阳明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术高手。古之成大器者,即使面对世间重重邪恶,即使周遭都是黑暗,心中也有大气象,也能保持内心的浩然正气,也因此而获得人生大成。1506年,众大臣弹劾当时权倾天下并且心狠手辣的刘瑾不成,反被罢官的罢官,坐牢的坐牢。这个时候,有很多“聪明”之人选择了明哲保身。面对权势熏天、爪牙众多的刘瑾,王阳明本也可以这么做,但为了伸张正义,为了心中的浩然正气,王阳明没有向恶势力妥协,还是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因而不仅被打了四十军棍,还被关进了锦衣卫的大牢。对这一切,王阳明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然而,磨难才刚刚开始,王阳明的肺病发作了,这让他在阴暗潮湿的锦衣卫大牢里生不如死。可即便如此,面对刘瑾递过来的“橄榄枝”,王阳明依旧没有向恶势力摇尾乞怜,而是死守自己心中做人底线。后来,王阳明被流放到偏远的贵州龙场,路上还遭到了刘瑾所派杀手的追杀,开始了千里大逃亡的生活,甚至一度假死以求生。习武可以培养人的不屈坚韧不拔精神,正义感,心中有底气!正气长存自然清风浩荡,乾坤朗朗。不经磨难怎见彩虹,在文明尚未开化,瘴气、野兽、毒虫横行的贵州龙场,王阳明涅槃重生,不仅让当地居民和官绅折服,还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心学理论。

二、武术是技击,是自卫防身的利器

在近代随着热兵器的崛起,武术的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逐渐走向低谷,目前在传承与发展上都出了问题。主要问题是我们武术人自己认知不足,武术的实质是什么?现代人学习武术的必要性是什么?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在冷兵器时代成为保家卫国自卫防身的利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云:“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尔。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庄子·说剑篇》文中描写赵惠文王有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这些剑士身着独特的衣服,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圆瞪双目,声大气粗,见面时互相用语言攻诘责难;他们在斗剑时“上斩颈领,下决肝肺”,虽“死伤者岁百余人”,仍“日夜相击于前”,且“好之不厌”,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气概;剑士们性情刚烈,受到怠慢,便纷纷自杀而死,“皆服毙其处也”。这些剑士的性情豪行,基本反映了当时燕赵武术人士的真实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武术的实质就是技击,在冷兵器时期不习武的确是“不要命的呆子”。

三、健身不是武术唯一的功能

在近代由于枪炮的出现,武术在军队的作用大大减小,民国时期国父孙中山提出武术强种强国口号,在1919年曾说:“技击术(武术)为吾华国粹,自枪炮发明而后,国技虽微,不知枪炮与技击交相利用。试以此次欧战证之,战阵开始之时,固借枪炮,而冲锋肉搏则非技击(武术)不为功。精武体育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则吾民族以致力于世界和平之一基础。”孙中山将武术的作用转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强国强种,这当然无可厚非,这与目前的全民健身活动不谋而合,武术的确有很好的健身作用,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素质都能在武术中找到相应的锻炼方法。但我们忽略了一点,能健身的体育项目太多了,可以说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光奥运会就有34个大项,339个小项比赛。还不算民间的唱歌、跳舞、跳绳、走路、慢跑……在健身与趣味方面武术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健身运动的多元性,也是武术传承的阻力之一。

四、武术的现代价值是培养“浩然正气”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习练武术真正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腐败的清代末年,当时的中国备受外国列强凌辱,20世纪初,中国武术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微状态。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清廷禁止民间习武。1901年光绪宣布废除武举制之后,武术彻底退出国家的军事活动。在这种状态下,武术失去了国家的支撑,自然地步入淘汰之列。然而,随着变法的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之后于1904年,写成《中国之武士道》发表后,武术发展的生机又一次开始酝酿。特别是诸多有日本留学经验的革命党人,他们发现日本武士道发展得红红火火,习武人比比皆是,空手道、剑道、柔道,合气道蓬勃发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发现了武术格斗类技术,具有独特的精神教育价值。对抗搏斗中,人在抗击打与反击的过程中,会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自信。而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的软弱可欺,主要原因是自宋代以后在重文轻武思想影响下,文化出现的过于柔净化。就如张岱年所说:柔静之结果一切都是病态。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中,巍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国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所以一批革命党人回国之后,把目光投向中华武术,试图以中华武术拯救这种病态文化,进而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特别是孙中山先生,多次为发展武术摇旗呐喊。二十世纪初,为了强健国人的体魄,洗雪“东亚病夫”之辱,许多仁人志士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华武术上。武术在近代中国不仅仅是洗雪耻辱、振兴中华的良药,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因而被奉为国术之尊,备受推崇。孙中山也十分强调发展传统体育,提倡应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术体育活动,他说:“我国囊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之计耶。”孙中山认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体育的技击功能绝对不能丢弃,否则都是取他人的粗末而丢弃根本,其结果只能是“积弱愈甚”。后来的蒋介石,更是力推武术,曾在4个不同场合指出:“国术是救国要图。冀以涤除东亚病夫之恶谥,振起民族固有之精神。”武术的技击术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大气凛然的斗志。要养一身浩然正气并非易事,他需要一个成长过程,从失败和痛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一曝十寒。事实上,不经过一个艰苦磨练自身的过程,是养不成一身“浩然正气”的。古往今来,有哪位圣贤君子,不是经过一番艰苦的历练后,才获得真正的浩然正气呢?

正气长存,则清风浩荡,乾坤朗朗,做人一定要有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是做人的最大底气,是抵御邪气歪风的天然屏障。做人,如果你能养一身浩然正气,那么邪气就无法侵蚀你的身心,自然,你的心中也不会有什么阴霾与恐惧。我们的正气何在?底气何在?如何培养浩然正气?保护自身安全防范被歹徒伤害呢?习练武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武术讲究尚武精神,从道德品质方面就是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浩然正气。

被称为国术的武术,无论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还是强身健体方面,自我保护方面,都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代替的巨大价值,现代社会需要武术、需要“浩然正气”、需要敢于面对困难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我们努力培养一身浩然正气,对外自重,对内自省、自励,坚守原则和底线,在重重磨难中敢于担当,无所畏惧,弯路尽头是绝境,绝境尽头是坦途。这样,做人有正气,心中才有底气,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活出光明。

(作者为西安武林人士。)

猜你喜欢
技击王阳明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