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 李文涛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事业的主旋律,各学段、各学科教育工作都应积极探究深化改革的路径,充分发挥学科的良好育人价值。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关键载体,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完善品格和个性的主要载体。其中,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涵盖着较多的劳动教育元素,是目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能够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古诗词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作为重要载体,开展双向师生活动,帮助学生深受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悟诗境,悟出诗情,从而积累丰富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将小学语文古诗词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无形中将丰富古诗词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内涵。相较于单一的古诗词教学而言,将劳动元素渗透其中展开,劳动教育必然可以为以往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广泛的素材和理论支持。尤其对小学生群体而言,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适当渗透一定的劳动元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同时,逐渐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在新课改目标下,积极将古诗词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升华语文教学整体内涵,提升语文学科育人综合成效。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期间,积极渗透劳动教育不仅在于丰富学科教学内涵,还将进一步延伸育人成效,为劳动教育提供新视角、新思维,拓宽新路径。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除了基础的劳动课堂教育工作外,还可以有效发挥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悄无声息的润色作用,对学生身心品质形成熏染。劳动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与看似毫不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关联,将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领悟和体验。加上我国古诗词文化与劳动者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诗歌简短的文字都是劳动人民真实心声的呼唤与彰显。古诗词蕴含大量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劳动行为、劳动场景、劳动工具等,教师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巧妙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此外,古诗词还拥有诸多抒发劳动情怀的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深刻学习和感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对语文科目作出了具体的育人要求,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实现全面提升。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充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育要求,也积极开展了教育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其中,适当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种创新思路也得到了一定的实践。从目前整体教育现状来看,两者融合教育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难点和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缺乏正确认知,未能将劳动教育与古诗词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忽视了两者融合的有效价值,这就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期间,教师只对诗句进行简单解释,缺乏深入解读,难以发挥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其次,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期间因工作繁忙,有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无暇仔细研究劳动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形式,使得整体教育渗透存在策略单一的问题,容易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加深学生的认知。最后,目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开发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如教学技术因素、教育评价因素等,都需要在二者融合期间完善和补充。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渗透于古诗词的有效方法,虽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难点,但是随着教育理念以及各类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入,其必将为这种创新的育人路径提供助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才能切实发挥劳动教育渗透于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实践性原则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学情特征,学生唯有实践,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渗透必须凸显实践性原则,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平台才能让学生切身领悟古诗词中劳动元素的内涵及价值,品悟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实践性原则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适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劳动,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深入感受劳动的艰辛,必要时可以与劳动课堂教育主阵地相互衔接。
除了实践性原则之外,生活性原则也极为重要。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作为积累,而劳动教育渗透于古诗词中,需要激发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尤其古诗词本就与生活密切关联,劳动也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有效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更要遵循生活性原则,将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从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从生活中感受相关知识,理解劳动价值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想切实运用生活性原则,需要关注教学课堂的各个元素,无论是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还是课堂上的一切元素,都可以巧妙地运用起来,从而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此外,生活性原则的彰显也可以巧妙地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有机会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劳动认知的感受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古诗词教学工作还要遵循育人性原则。学科教育工作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力求学生能够在学科教育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新课标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向,各学科都要坚持落实到底。语文学科在探索古诗词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育人原则,培养学生的各项关键品质和能力。劳动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而语文古诗词作为一种全新的劳动教育路径,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文学素养的重任,还应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切实丰富语文教育工作的内涵,凸显人文特性,具有明显的生成性和实践性优势。与此同时,面对核心素养的最高培养目标,语文教育工作者还应着重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从而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较为常用,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增强对知识的内化效果,有利于领悟文学作品内在的深厚情感及价值内涵。尤其在古诗词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情境的创设,发挥教学情境的积极价值。而劳动元素的渗透也可以巧妙借助情境作为切入点,有效带领学生融入相关诗词内部的劳动场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一般来说,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入环节、深入研读环节等,显著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分析古诗词中的劳动场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情境创设方法,让诗词中的劳动场景“活”起来。
例如,在《悯农》这首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场景渗透劳动元素,达到整体教学渲染目标。结合本首诗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诗词吟诵的形式,利用语音语调营造故事情景。如在朗诵第1 句时,教师通过拖长韵字的形式,让学生深刻品读本首诗的韵律,如“午”“土”这两个汉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炎炎烈日下,一些劳动者艰辛劳作的场景,不仅仅局限于农民伯伯,还有城市中常见的环卫工人、消防战士等。这样一来,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韵律中,逐渐发现其中的劳动场景,培养其劳动精神。
除了创设教学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里,远离自然的同时缺少了劳动体验的机会。因而教师单纯通过理论讲授和情境创设所能实现的劳动育人价值极为有限。很多小学生自我表现意识较为强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贴合学生自我发展特征以及个性展示需求,搭建劳动角色扮演平台,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展开劳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一定要巧妙选取合适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发挥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
例如,《村晚》这首古诗中包含较为明显的劳动场景,并且其中的主人翁为儿童。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为学生安排角色扮演活动环节,让幼儿从自身体验角度出发,感知其中传递的乐趣。其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句古诗描绘了一幅十分悠闲的劳动画卷,放牛的牧童横坐于牛背上,并用竹笛吹出动人的乐曲。此外,教师在要求学生扮演劳动对象、体验劳动乐趣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变劳动观念,感受牧童放牧期间的艰辛,进而形成更丰富的劳动体验,珍惜劳动得来的成果。
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尝试为学生安排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从而进一步达成劳动教育融合的效果。利用古诗配画,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又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切实感受画作中的场景氛围。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传递给学生这一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在后续古诗词学习中掌握学习技巧,有效领悟古诗传递的意境和情感,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此外,教师可以尝试从反方向出发,要求学生拿起画笔,画出古诗描述的情景,加深阅读领悟,激发形象思维。
例如,在《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教学中,教师便巧妙运用了古诗词配画形式展开教学。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品读诗中的具体内容和情境;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画笔,边读诗边绘画,将自己领悟到的古诗画面画出来。其中,大儿、二儿、小儿劳作时的场景可以作为劳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具体的劳作场景绘制出来,从而进一步领悟诗人传递的情感。如此,借助巧绘古诗配画,让幼儿加深记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切实领悟其中传递的劳动内涵。
实践出真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切实渗透劳动教育,也要适当增加实践探索的机会,加深学生对劳动情感的感悟,将劳动意识根植于内心。结合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应着重在教学期间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探索体验环节,从而提高整体的感受效果。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搭建古诗词学习实践平台,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劳动品质,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行为,锻炼其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例如,在《四月田园杂兴》这首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春游契机为学生布置一次实践探索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走进大自然,与农民伯伯学习种植农作物,帮助农田除草、施肥、浇水等,在亲身践行体验中深刻感受劳动的不易。如此,借助实践探索机会,将课堂搬到田园,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解读,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探索古诗词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带给小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点燃劳动热情,开阔视野。如目前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电子白板交互软件,以及VR 技术、AI 技术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例如,在《江南》这首古诗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素材中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利用智能软件制作了活灵活现的古代采莲的劳动场景,学生在教师展示的这一动态采莲劳动场景的影响下再次阅读古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采莲女们劳作的工具,学生反复观看并讨论,认为采莲工具是一叶小舟。又如,在教学《村居》这首古诗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纸鸢的历史来源以及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此,巧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有利于为古诗词教学赋能,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利用古诗词优秀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其中的劳动场景、劳动工具等要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升华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