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珍,潘晓剑,刘雨今
金华市第二医院,浙江金华 321016
慢性便秘是一组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该病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0%~11.6%,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20.3%[1]。慢性便秘患者中大部分为功能性便秘[2]。《伤寒论》中将便秘归为阳结、阴结、脾约等不同类型,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可能出现气虚阳衰、阴亏血少、阴虚肠燥等不同证型,其中以阴虚肠燥型居多[3]。据《景岳全书·秘结》记载,“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阴虚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泄后,多为病邪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亏虚,即津液之耗”,病机以气虚不运为主,又多见阴虚肠燥型[4]。便秘病因复杂,需根据患者症状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现有治疗手段一般分两大类,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导泻剂治疗便秘通常起效较快,但易出现菌群失调、药物依赖,不宜长期使用[5]。近几年,我国在治疗阴虚肠燥型功能性便秘的非药物临床研究中发现,中医外治法对治疗功能性便秘有着较好的疗效,通过内病外治,刺激穴位及其相应经络,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肠道的代谢,从而减轻便秘症状[6]。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耳针疗法、穴位贴敷等,因其起效缓慢,舒适度不佳,患者治疗依从性差[7]。为优势互补,物理治疗与中药贴敷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成为功能性便秘治疗的趋势和热点[8]。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应用胃肠动力仪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阴虚肠燥型功能性便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180)
1.2.1对照组
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操作[10]参考《18项中医护理技术评分标准》。采用三味通便方,即白术、生地黄、升麻以 20∶10∶1比例碾碎磨粉,每次用量约0.5 g,药粉用白醋调成药膏均匀涂抹于透气胶贴上,并压平制成2 cm×2 cm大小的药饼敷贴于神阙、双侧天枢穴,贴敷4~6 h后撕去胶贴,抹去药膏即可。穴位贴敷每天1次, 10 d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3 d,共治疗3个疗程。若贴敷部位局部灼热难忍或有刺痛感,可提前去除。
1.2.2观察组1
采用胃肠动力仪干预。胃体表定位,电极正极贴于剑突下与脐连线中点向右3 cm处;肠体表定位,电极负极贴于剑突下与脐连线中点向右旁开5~10 cm。起搏频率设置为4~7次/min,每次治疗持续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3 d,共计3个疗程。
1.2.3观察组2
联合胃肠动力仪和穴位贴敷进行干预。胃肠动力仪干预方法与观察组1相同,穴位贴敷干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由课题组1名医生和1名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线、第一疗程、第二疗程、第三疗程结束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第三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整个干预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两人共同评价,确保准确性。
1.3.1中医证候积分
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1],其将主要症状分为以下6项:粪便性状,排便费力,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排便频率,腹胀。第1项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分型标准评分,将粪便性状分为7种类型:粪便颗粒状,很难排出为1型;似腊肠,表面有突起为2型;条状,表面有裂痕为3型;条形软便为4型;松软团块状软便为5型;糊状稀便为6型;水样便为7型。性状1型、2型、3型分别对应3分、2分、1分,性状4~7型对应0分;第2~6项每项得分0~3分。中医证候积分最高分18分,最低分0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3.2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按照《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1]的标准制定。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3.3安全性指标
在研究期间对研究对象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监测和记录,观察其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心悸、皮肤完整性异常、变态反应等。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处理。
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操作者参照《18项中医护理技术评分标准》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接受培训并进行操作练习,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际操作。数据录入由2名不知分组情况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录入前仔细检查核对。
本研究共纳入180例,其中观察组1脱落4例(提前出院2例,不愿继续参与2例),观察组2脱落4例(提前出院3例,不愿继续参与1例),对照组脱落5例(提前出院3例,不愿继续参与2例),最终共167例完成试验。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三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三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时间、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2疗效优于观察组1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1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疗效比较 例
干预过程中,三组均未发生与本研究干预措施相关的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饮食失节、情志不调、病后体虚等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以及肠道缺少濡养,进而导致便秘[12]。中药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可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肠胃循环,促进药物局部吸收和胃肠蠕动,治疗腹胀和便秘[13]。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中药穴位贴敷不仅治疗症状,更着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14]。三味通便方中,白术是常用补益中药,性温,入脾经和胃经,具有燥湿健脾之功效;生地黄性甘寒,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类疾病;升麻甘、寒、辛,归肺、脾、胃、大肠经,有升阳、发表、解毒功效。脐疗作为中医外治法中的瑰宝,将药物直接贴敷于神阙穴,具有激发经气、疏通经脉、通调气血、调理脏腑的作用[15]。双侧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也是大肠经的募穴,中药贴敷天枢穴主要作用是调节胃肠功能,理气消滞。对照组单独使用穴位贴敷,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中药穴位贴敷有其局限性,起效缓慢,作用温和,对于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无法完全缓解。
胃肠道的阳热过盛使得阴液遭受烧灼,进一步加深了阴液亏虚的程度,最终导致“肠胃阴虚、津亏液少、余热未清、燥屎内结”等虚实夹杂的证候,从而形成了多发性慢性功能性便秘阴虚肠燥证[16]。胃肠动力仪治疗以其非药物、有针对性、无创、便捷等优点[17],成为治疗便秘的一种方式。其作用原理是基于胃肠起搏点的电活动可以被外加电流刺激所驱动,促使紊乱的胃肠电活动产生跟随效应,以恢复正常的节律,胃肠道的某一特定区域可以驱动胃肠平滑肌收缩,将正极放在患者胃窦的体表投影处,恢复正常的胃肠节律,增强胃排空,降低胃内压,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减轻腹胀症状,从而有利于肛门的排气[18]。观察组1使用胃肠动力仪治疗,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干预前有下降,且优于对照组。但胃肠动力仪作用不持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便秘的困扰。
穴位贴敷起效缓慢,作用温和,短时间内无法缓解便秘,但疗效持久,对机体具有持久的补阴、去燥疗效,从而发挥调理机体内环境的作用,实现治本的功效。而胃肠动力仪渗透力强,起效快,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便秘的困扰,但结合穴位贴敷,两者功效互补,打破传统治疗的局限性,疗效显著。在本研究中,观察组2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1,疗效在三组中也是最优,干预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说明联合治疗可以在发挥药效的基础上,疏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