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鲁豫 公 伟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老旧社区成为城市化发展当中的“城市病”,城市部分老旧社区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同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重视机动车所行使的街道,最初“街道”原本的功能渐渐消退。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城市双修理论开始广泛运用,成为我国治理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理论方法[1]。
政府对于老旧社区发展的引导方向开始转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以小尺度手段来解决老旧社区问题。在加快治理的同时,依据北京市总体规划第27 条策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修补,坚持“留白增绿”,创造精良的人居环境,把北京老旧社区纳入建设规模。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双修”的重要环节,将“创新”贯穿始终,以人为本,为新时代的老旧社区街道慢行空间优化提出新的思路。
“城市修补”包含于“城市双修”当中。“城市修补”是指用“更新织补”的理念,通过有机地更新、完善功能以及公共设施、改造老旧社区、保护历史文化,从而修补城市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提升活力[2]。通过城市修补,保持城市更新的渐进式发展,实现老旧社区街道空间的活力复兴。城市修补主要注重于功能修补、文化修补、生态修补和空间修补[3],修补城市风貌、道路、建筑、肌理等显性层面的元素,从而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
总体来说,城市修补主要核心是用针灸式、渐进式的方式,在总结完现状基础问题上,修补城市中现存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城市修补的特点,为城市的更新发展增添活力[4]。
老旧社区主要指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由政府或某单位建造供人们生活的居住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较为破败,大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老旧社区里面的公共设施落后破旧,社区内部街道空间被机动车占用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居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但老旧社区年代久远,无法大拆大建,需要用城市修补的理念去研究老旧社区的更新。因此,城市修补理念和老旧社区街道空间优化息息相关。城市修补的理念主要是基于城市规划层面考虑,去有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修复城市空间的环境,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社区街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包括交通空间、文脉空间、社区居住人群、街道使用者,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街道空间为老旧社区的更新提供策略。
由此城市修补讨论了有机更新修补道路元素,恰恰也是社区所需要的,通过修补社区内部街道慢行空间,完善社区内部交通体系,对道路交通进行改善,这也是城市修补所研究的重点。同时,城市修补主要是以更新织补的理念去完善城市建设,这也正是老旧社区街道空间优化所需要的。城市修补作为研究背景,同时也响应了政府号召,为社区街道慢行空间品质以及社区内部慢行系统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能够更加科学性、渐进式的对老旧社区进行微更新,从而使老旧社区做到可持续发展,为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城市修补理念更好的指导老旧社区街道慢行空间优化过程,是一个很长时间的探索。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使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通过城市修补这一理念,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道路。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找与整合,掌握基本的城市修补、社区街道慢行空间理论以及老旧社区和社区街道的各项基本数据,为后续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社区,选择适合的地块,进行周边环境调研,掌握实际数据。最后,通过对某一社区典型案例的调研,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目前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改造修补策略,探索设计的新模式。
潘家园华威西里社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潘家园东路与华威路交汇处西南。社区东北角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周围有医院分布。潘家园在20 世纪的时候只是一个烧砖窑的小村落,渐渐的人们开始在这里聚集并居住,到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建造居住区,到了20 世纪80、90 年代出现了很多家工厂,自此当地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居住区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社区建设开始增加,社区也面临转型升级。
4.2.1 路径规划失衡,交通混乱
老旧社区交通问题是存在已久的老大难问题。由于该社区年代久远、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发展,社区内部原有的道路网络和空间难以满足当前停车需求。街道慢行空间不断被机动车侵蚀,出现道路割裂的局面,严重影响居民安全和社区发展。
同时,该社区内部较为封闭,与社区外部交通衔接不当,并且没有明晰的人行、车行空间路线规划,导致人车混行,出现车让人、人让车的局面,造成社区内部拥挤,通畅性比较差。调研发现,社区内部道路凹凸不平、残破不堪,受损已久,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如图1 所示。
图1 停车混乱(来源:作者自摄)
4.2.2 沿线景观乏味,绿地不足
在潘家园华威西里社区中,其内部道路沿线的景观问题也十分突出。社区街道空间的景观十分乏味单一,基本以绿篱的形式出现。部分绿化空间疏于修护,植物形态杂乱,花池大多废弃。调研发现,社区内部很多一层住户会自行在楼前空地种植花草蔬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影响美观。街道沿线空间景观的乏味,导致人们匆匆而过,当地居民很少会驻足停留,这也造成了社区慢行系统和公共空间割裂开来,形成冷漠僵硬的关系。优美的社区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空间有利于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修补社区内部的景观绿地,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从而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度和社区的整体形象[5](图2)。
图2 绿地不足(来源:作者自摄)
4.2.3 公共空间缺乏,开放性差
随着社区环境的变化和人群种类的增多,社区空间不足的问题渐渐显露。潘家园华威西里社区现存的公共空间比较散乱,有些空间较小,还有些空间被一些机动车、电动车以及自行车占用,真正用来提供居民交流的空间少之又少。
现存公共空间种类单一,毫无特色,导致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下,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不愿意在这里进行活动交流,所以在社区街道慢行空间当中,人们只会匆匆而过,不会有过多停留,这也是造成社区街道慢行空间与慢行系统割裂的原因之一[6](图3)。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现存40多年的老旧社区已经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为社区注入新的、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来引导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
4.2.4 基础设施不全,设施老旧
在该社区当中,原来设计标准相对较低,社区内部基础设施长期缺乏管理维护,亭子、健身器材等设施十分破旧。
随着社区内部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汽车数量不断增多,导致停车位明显不足,不断出现一些乱停乱放的现象,甚至有些机动车还侵占了消防安全通道,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同时社区缺少晾晒衣物的空间和设施,社区极大部分人群在公共空间晾晒衣物,侵占了居民的活动场所。垃圾桶分布也十分散乱,造成地面上堆放各种垃圾以及杂物,环境尤为恶劣,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图4)。
图4 设施老旧(来源:作者自摄)
4.2.5 社区文化缺失,风貌较差
社区建设的过往历史是社区发展的一大文化特色。潘家园社区建立于20 世纪80 年代,在20 世纪的时候只是一个烧砖窑的一个小型村落。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社区内部还保留着一些旧货市场交易、烧制砖窑等一些活动,但是在潘家园其他社区内部,这些文化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对社区风貌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没有得到良好的延续,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社区开始翻新,没有考虑其历史性,社区文化缺失(图5)。
图5 潘家园社区问题反映情况(来源:作者自绘)
4.3.1 人群类型及行为分析
经实地调研发现,潘家园华威西里社区人群类型主要分为儿童、青少年、上班族以及老人。社区街道空间使用者大部分为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在社区内部的活动、行为主要是种菜、下棋、打太极、阅读学习、遛狗活动等;儿童在社区内部公共空间活动类型大致就是儿童游戏、骑车、健身运动、阅读(表1)。
表1 社区居民行为需求
通过调研使用人群在公共空间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情况,总结出在上午以及傍晚的时间,社区街道空间利用率较高,活动较为频繁,在早上以及晚上的时候利用率较低。对于社区内部交通工具使用情况调研,分析出汽车、电动车以及老年代步使用最频繁的时间段在早上、晚上及上下班的时间;自行车使用频率就比较低,主要是一些老人去超市购物买菜。因此针对社区交通规划的时候要注意高峰时段人车分流(图6)。
图6 户外空间使用时段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4.3.2 使用人群感受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内部人群活动种类较为丰富。但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社区街道空间的侵占和割裂,严重限制了居民户外活动。同时,公共设施的老化以及配置不足、人车混行的干扰,导致日常活动难以开展。例如儿童喜欢跑跳运动以及做一些儿童游戏;老年人在社区内跳广场舞、健身、打乒乓球等。社区内部均缺乏交流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老人孩子们无法在场地畅快的进行运动[7]。
4.4.1 修补社区交通网络,构建街道慢行空间
针对上述调研发现的问题,重新规划车行交通道路。规定社区内部车行道路,在现有基础上设置单行通道,限定车行路径;限定临时停车,禁止车辆停到公共空间,设定合理的停车区域,方便居民停车的同时也能合理运用社区内部的空间。
重新规划社区慢行道路。通过调研观察居民的行走路径,应将社区内外空间、社区入口、主要道路、社区公共空间等,在现有的车行道路上去规划慢行道路系统,进行人车分流,形成相互连通的车行道路和步行道路。将社区内外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空间连续、功能多样的社区开放空间系统。
对社区内部交通网络改善之后,也要注重其交通空间品质提升。对受损的道路进行修补,以免对老人小孩的出行造成困扰。在交通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同时在车行道路和步行道路之间也应设置绿化带,对车行和人行进行隔离,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自由的街道慢行空间。
4.4.2 修补社区绿化景观
结合社区内部人群需求适当增加绿地空间,同时赋予绿地空间不同的功能。对潘家园华威西里社区的人群行为进行调研发现,社区内部很多居民会进行遛狗活动,根据社区内部居民遛狗的需求,提供一个遛狗的绿化场地,以绿地草坪的形式出现,既给居民提供了一个遛狗的活动场所,也增加了小区的绿化面积。
不仅在地面上做绿化,也可以增加垂直绿化。潘家园华威西里社区内部有些片区是用墙体进行隔开的,造成道路交通不连贯、空间孤立的问题。可以采用垂直绿化进行区域划分,充分利用绿化隔离的方式,对社区内部停车区域、步行、车行道路进行区分、美化,创造出优美的绿化环境。再者就是引入互动式农业景观,考虑到老旧社区内部老年人、小孩居多,利用社区内部的灰空间,可以结合种植箱等形式种植四时植物、瓜果蔬菜,打造种植园、微型亲子农场等类型的空间,让居民参与种植活动,统一管理,营造社区归属感。
4.4.3 修补社区公共空间
将社区内部荒废的公共场地重新利用,通过社区慢行道路联系起来。设定合理的停车区域,规划合理的停车位置。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老旧社区停车空间已不能满足目前需求,应当结合社区现有空间合理规划地上或地下停车场,方便居民停车的同时也能合理运用社区内部的空间,增加运动娱乐活动。
丰富社区空间类型,结合特色发展。结合社区内部遛狗、逗留、赏花等行为建立社区休闲空间,营造舒适惬意的活动氛围;结合社区科普教育、晾晒衣物、节日活动举办、康养健身等行为活动,打造社区学习运动空间,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类型;结合社区特色,引入社区周末集市、书画交易、菜园交易等活动,打造社区经济空间,促进老旧社区可持续发展,也为老旧社区空间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4.4.4 基础设施微修复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区内部基础设施老旧以及破损的设施,及时进行更换、检查、维修;凉亭、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定期维护更新,同时要增添新的设施,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加强停车场建设,合理规划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车位。增加公共家具和景观小品,创造多样的交流空间。
4.4.5 修补社区文化
在老旧社区街道空间更新优化设计当中,应引入多类型、多角度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增添活力。结合社区特点,充分挖掘潘家园社区文化,引入不同的文化功能。潘家园老旧社区里面老年人居多,绝大多数老年人特别喜爱种菜,因此可以设置社区农场,为居民科普植物的种类、特点以及种植方式,既满足了老年人心理需求,也丰富了社区文化特色。
对于社区窑文化以及交易售卖的历史传统,可以规划社区集市和科普教育区域,为了保持延续该场地商业特色氛围,同时激活场地,置入市场,方便居民在这里进行简单的交易,以实现物物交换或者货币交换等。
总而言之,引入文化活动,能够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增添老旧社区的活力,延续老旧社区的历史文脉,从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更新设计。
城市修补理念对于改善老旧社区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修补理论指出老旧社区不应该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但并不意味着需要一直维持原貌,应当根据其改造的必要性来确定。本文以“城市修补”作为理论研究背景,以老旧社区街道慢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升老旧社区街道慢行空间作为设计思路,从而能够有效的对老旧社区进行更新发展。
根据研究理论对老旧社区街道慢行空间更新提出改造要点,包括:慢行交通空间提升、休憩节点空间提升、景观设施提升、绿化提升、基础设施提升以及社区文脉的延续。注重人群的使用感受,充分划分社区内部车行人行步道,打造社区内部自己的特色文化,设计社区慢行空间特色景观,为居民的出行提供高品质的空间环境载体,为老旧社区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