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蔡 丽
福建长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客家剪纸仿若长汀客家文化中一枝鲜艳富丽的“牡丹花”,它是中原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极具客家特色,代代相传、绵延至今,其历史渊源、思想内涵、美学价值都令人着迷、引人探索。因而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开展汀州客家剪纸课程活动,让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学前课堂,促进幼儿知识、技能及素养的多维提升。本文基于此点,以信息化背景为依托,探寻了汀州客家剪纸活动课程的开展路径,以期为剪纸课程活动的创新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指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教师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和沉浸式技术,使学前阶段的课程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幼儿创设情景式、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深化他们的互动体验。因而教师在开展汀州客家剪纸课程活动的时候,基于信息化背景,使剪纸课程教学更加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特征,拓宽幼儿的剪纸课程学习领域,这也充分契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发展及应用的大趋势。信息化教学将在内涵、深度及质量方面不断发展,使得剪纸课程活动朝着系统的结构和形态方面转型和变革,提升幼儿的实操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探索欲望。
传统的剪纸课程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教学资源均来源于教材或者教师的经验,这一教学资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多元文化认知及发展的需求,使得剪纸课程活动的效率比较低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开展剪纸课程活动将有利于实现各项资源的统筹,丰富剪纸课程活动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各种各样的汀州客家剪纸资源及素材,突破传统剪纸课程活动内容单一的桎梏,且整个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合理,契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及认知特点。随即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加工并利用剪纸文化资源,这样便能够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剪纸作品,加深他们对汀州客家剪纸作品的深刻印象,拓宽艺术认知视野,使得他们的美术知识结构更为完整。
在学前阶段的剪纸课程活动开展中,幼儿只有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主动投身于剪纸创作。汀州客家剪纸虽然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但是它所运用的手法比较繁杂,所涉及的剪纸内容比较多元。幼儿在参加剪纸活动的时候,会存有诸多阻碍。如果教师不善于使用教学艺术,便很可能让幼儿对剪纸活动课程产生消极情绪,且学前阶段的幼儿受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影响,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干扰,无法长时间对某一事物保持关注度。所以信息技术在剪纸课程活动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将较为复杂的剪纸技艺以视频、音频、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为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剪纸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为多元,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视听感官,让他们获得直观的学习感受,调动幼儿参与剪纸活动的内驱动力。他们还将聚焦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在剪纸过程中融入幸福、安宁、祥和的剪纸愿景,展现自身的想象力、创新力与个性化特色。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能为幼儿的剪纸课程实践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改善幼儿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主动投身于剪纸创作与艺术创新中。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自身的行为缺乏约束性,往往无法自主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才能自主融入课程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将能帮助教师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汀州客家剪纸课程活动的基本内容,制定多元化的信息课件。幼儿也将受到各项技术的驱动,主动接受各种剪纸技艺的学习。而教师也将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幼儿完成一系列的剪纸创作,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剪纸课程活动的效率。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将能辅助幼儿教师创建高质量的剪纸活动,能够引导幼儿获得更为深刻的有关于剪纸的体验与感受,并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拥有更多的自主观察、自主学习及自主探索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术活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还将持续深化幼儿的传统文化感知效力。
信息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剪纸课程活动开展应该体现新颖性、巧妙性,要有别于传统的剪纸课程活动,快速吸引幼儿融入剪纸课程活动中,其中必不可少会涉及各种课程资源群的构建。因而教师有必要借助具体的剪纸课程内容,融合创新,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库,为幼儿展现丰富多元的剪纸资源群,以此支撑高质量剪纸课程活动的开展。比如,教师在构建汀州客家剪纸课程活动资源群时,就要聚焦富有浓厚地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1.背景资源。
为了激发幼儿对地域文化的探究兴趣,教师要搜集一些关于讲述汀州客家剪纸文化来源背景的资料,整合成解说视频,让幼儿达到一种“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P 图软件,将视频中的解说者变成幼儿十分喜欢的动漫人物,降低幼儿对背景文化知识认知的无聊度。
比如,教师可以从福建长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历史开始解说,逐渐过渡到客家剪纸文化的解说上,让幼儿了解当时中原汉民为躲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以此缔造了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剪纸便是丰富的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且客家剪纸者多为客家妇女,她们在当地方言中被称为“布娘”。幼儿从短短的视频中了解源远流长、内涵深远的客家剪纸文化,内心也将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自信之感。
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恩施烟区烟叶在海拔540~1 680 m范围内,感官评吸质量对海拔高度较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敏感,而感官评吸质量是衡量烟叶质量好坏的决定性指标,因此,在恩施州,适当将植烟区域向高海拔地区调整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提高。
2.技能资源。
为了让幼儿学会汀州客家剪纸技巧,教师可以丰富技能资源的展现,主要是以微课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对应不同的技术,展现不同的短视频。比如,长汀剪纸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打破传统对称对折的形式,直接取材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变成剪纸图案,形成了“剪、刻、凿、折”的多种技法。那么教师便可以就以上四种技法均罗列一段资源,既要展现每一个技法操作的细节,也要呈现以这一技法操作后的剪纸成品,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对剪纸技巧的动态、形象、直观认知。在具体呈现这些资源时,教师也要巧妙利用技术手段,将其中难以操作或者比较关键的步骤进行慢放处理,还可以放大细节处,让幼儿对照视频实操,获得有关于剪、刻、凿、折等多种技法的直观体验。
3.生活资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专门针对学前阶段的教育教学所提出的。在构建资源库时,教师同样不能忽视生活化资源的挖掘与引入,要能够聚焦幼儿十分熟悉的生活元素,拉近幼儿与汀州客家剪纸之间的距离,以此支撑他们在剪纸课程中发挥强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比如,教师可以提前用手机录制一段vlog,记录过年过节期间,街头巷尾、农家小院、祠堂内外、市集摊点、阳光下、树影里、厅堂内客家人剪纸的活动,甚至可以在视频中打招呼,与客家人交流,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在元宵节期间,教师还可以走访童坊镇彭坊村,在视频中介绍著名的“刻纸龙灯”,还可以与当地村民一同动手刻纸,用竹篾扎制龙灯,并参与到村民的活动中,感受村民有条不紊地将各家龙灯接驳在一起成为3 条完整的龙灯等。这种vlog 视频资源十分富有生活化特色,也能彰显教师的教学特性。在视频中,教师可以以自己常用的与幼儿打招呼、讲解知识的方式介绍各种剪纸文化资源。在视频结尾,教师还可以附上一句“你的身边出现过吗?”“你去过这里吗?”等疑问句,以展现“留白”艺术。幼儿可以利用手机、iPad 观看教师更新的资源库,有兴趣的幼儿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与父母一同寻访教师视频中的打卡点,这便在悄无声息中实现了“线上+线上”“课内+课外”的整合,让汀州客家剪纸课程活动富有生机与活力,也将更加彰显幼儿的个性化特色。
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引领开展汀州剪纸课程活动的时候,要注重课程活动的创意化设计,引领幼儿参与丰富多元的剪纸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剪出富有特色的剪纸作品。因而教师就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让剪纸课堂充满智慧色彩。
1.巧用智能辅助,激发幼儿剪纸灵感。
传统的剪纸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先直接演示,而后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演示完成剪纸实践。而汀州剪纸最大的特点便是独具个性,它取材于现实生活,个人的所见所感不同,所剪出来的作品自然不同。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提前将汀州剪纸的过程上传至白板中。在课堂中通过动态画面效果刺激幼儿的多重感官,以这种直观、真实、动态变化的展现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在完成创意化剪纸的过程中,甚至还能附上自己的思考,实现自主探索。这样一来,幼儿剪出来的作品便有着不同的造型,体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也丰富了他们的剪纸体验与感悟。
教师可以巧妙使用一些教学软件,丰富幼儿的剪纸操作体验。以智能化技术的辅助,为幼儿的剪纸过程提供针对性指导,并以丰富的图文资料激发幼儿更多的剪纸灵感,逐渐完善剪纸技巧的认知体系,让他们的剪纸作品更加富有灵气。
比如,课前环节,教师可以在家长群中推送丰富的汀州客家剪纸作品,呈现不同的纹样及剪、刻、凿、折等技法工具。家长陪伴孩子观看视频,有经验的家长可以为孩子作出解释,丰富幼儿剪纸的生活化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根据教学需要,将剪纸的内容进行慢放、放大、回放处理,呈现剪纸内容的颜色、凹凸、法线、弯曲度等。以这种针对性讲学的方式,将深化幼儿的直观剪纸体验,能够基于丰富的讲课内容,产生对剪纸作品的不同思考,创生灵感,使得整个剪纸课堂富有智慧化、个性化色彩。
3.活用音乐背景,持续深化剪纸热情。
背景音乐能够起到辅助性作用,它将增强幼儿的情感感受,潜移默化地对幼儿的主观意识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实施汀州客家剪纸活动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经典的客家童谣,如《砻谷窸嗦》《缺牙隆隆》《月光华华》等。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日常生活事物,贴近生活,这与客家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的剪纸实操过程富有特色。他们的情感、思想也将随着客家童谣持续深化,获得深刻、丰富且多元的客家文化体验。这些音乐也将赋予幼儿创意实操的力量,让幼儿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剪出富有客家地域风采的剪纸作品,抒发自身的艺术思想。
信息技术时代,手机普及,自媒体兴起,让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汀州客家剪纸文化作为一项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需要更广泛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这一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云上互动分享平台,展现幼儿的剪纸作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作品评价中。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还将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拓展延伸。
1.分享作品集。
教师可以借助学校公众号、微博号、视频号发放一些优秀的幼儿剪纸作品,可以鼓励幼儿在家里面自己剪纸,并用视频录制剪纸过程,还要描述每一步使用的技法等,相当于一个剪纸解说视频。同时,可以让幼儿学着自己用vlog 记录精彩瞬间的方式,在父母的陪伴下,寻访汀州本地会客家剪纸的人,在他的帮助下,自己完成一次不一样的剪纸活动。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视频、图片作品,上传至这些平台端,发送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汀州客家剪纸。以幼儿视角介绍的汀州客家剪纸作品,将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同龄儿童了解汀州客家剪纸文化。还有的幼儿也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比本地区存有的剪纸文化,向家长、教师了解本地的剪纸文化,也可以用手机拍摄、录制自己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剪纸作品,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学前阶段自然生成。
2.“云端”评价。
“云端”评价将使评价内容更为客观、全面,幼儿是需要更多赞美的声音支撑自身持续完成某一项艺术实操的。因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开设多主体评价端口,比如,百度云盘、钉钉APP、QQ 相册等。教师可以在“作品展示”类的端口呈现优秀作品,然后鼓励家长、不同学段幼儿查阅并参与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语音、表情等。幼儿在家里面可以利用手机、iPad 适时查阅评价内容,还可以与不同学段的校友互动,表述自己的剪纸思考、生活中见过的汀州客家剪纸作品等。这种富有趣味性、智慧化的评价方式,将能打破传统评价模式的藩篱,让幼儿的剪纸作品有更多的评价声音,这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持续深化对汀州客家剪纸文化的探究。
幼儿园剪纸课程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使整个课堂富有生机与色彩。汀州客家剪纸艺术凝聚了一代代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因岁月变迁而削减,反而如陈年的佳酿历久弥新。它在学前美术课程中的运用与融合,将能持续深化幼儿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探索。而为了加深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就有必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创设更为广阔且丰富的实践操作空间。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剪纸课程活动资源群、创意化设计剪纸课程活动、云上互动分享剪纸作品集,让幼儿获得丰富多元的汀州客家剪纸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