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4-03-29 20:36:49付树凯张海滨
活力 2024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经济

付树凯 张海滨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 116023)

引 言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一方面,这反映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了规律性的认识,对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增强理解并将其放在最重要的发展位置上,脚踏实地、努力前行。新时期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需要结合理论背景和历史观点进行阐述,从而为探索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提供支撑。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分析

(一)在理论视角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指出,从贫困到共同富裕的最普遍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就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众多研究者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1]。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要素,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主要理解和阐释。

2.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是从阶级分化发展而来的。可以从《哥达纲领批判》中了解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概念,共同富裕主要有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共同富裕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基础,即以按劳分配为主的生产资料拥有形式;在第二阶段中共同富裕形成了较为高级的认知,即需要保证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和公平公正。马克思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共同富裕的两个不同时期的实现过程。

3.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中提出,共同富裕将是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而《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则的阐释,其本身内容存在着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颠倒”的可能,因此也是分化和极端的构成条件。从这个角度讲,即便资本主义的经济分配制度再完美,也无法解决这种由内化矛盾引起的分化现象,而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则是从内部制度和理论等多方面进行的合乎历史必然的发展及分配方式,也由此而宣告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意志。

(二)历史视角下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渝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以往时期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脚步。毛泽东以“国家富强”为基本发展目标,“富”代表“共同富裕”,“强”代表“共同富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邓小平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刻阐释,明确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历史必然,这是一种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是站在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行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在思想上和外部条件上进行系统和完整的解答,由此也为共同富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和胡锦涛深刻践行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内涵,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主张“效率公平”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享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渝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新时期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

新时期,我们正踏上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努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2035年将实现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小康,提升民生水平,大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表明共同富裕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旨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均衡性,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以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的讲话既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怀,也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他的讲话激励了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努力将为我们的国家带来更多的福祉,为我们的未来指明方向。一个个为了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故事深刻反映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渝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推动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取了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是历史的推动力,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坚定不移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和逐步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史[2]。中国共产党人以毛泽东为首,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们消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最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半封闭的国家走向全面开放,经济总量也跃升至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也由过去的贫困水平提升至现代化水平,这一切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体制,以及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我们可以实现共同的繁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奋斗,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克服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巨大胜利[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充足的资源支撑、积极的心理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繁荣。实现全民共享繁荣昌盛,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而这也正是我们追求全民共享繁荣昌盛的最终目标。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在人民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上,这种自由意志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维护他们的权益,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通过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确保了所有公民都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并且能够在共同努力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大的快乐和满足;通过共同富裕的推动,我们的国家经济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民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唤醒了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也促使我们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并且各种所有制的经济都在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了这一原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在公有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这种分配方式使得所有劳动者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权利,并且能够建立起平等、互惠、协作的关系。这种分配方式旨在满足人们对于更加优质的生活的需求,并且让所有人都能够共享财富,而非仅仅依靠少数人获得财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指导,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机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尊重、机会、权利,从而实现全面小康。通过推动人的全面成长,我们可以实现公平的繁荣。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提出将以创新为重点,这不仅意味着通过创新有利于解决经济下行的问题,更可以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这种创新以科技创新为主,注重产业升级和调整,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共同富裕的实现保驾护航。

2.坚持协调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内在特点和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分化现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梯次现象较为严重,这就需要协调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内在特点和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到平衡和稳定,以协同共进为基础原则,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要坚持城乡协同和精神构建,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同时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3.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绿色发展是对原有经济发展形式的调整和升级,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绿色发展是传统生产力向现代化生产力过渡的一种形式,其本身代表着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等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在新时期,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坚持绿色发展,注重体现全新的生产力形式和经济形态。绿色发展将会以低碳环保等精细化发展为主,改变以往经济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注重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财富等,这就需要改变当前的经济系统,注重体现促进效应,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绿色发展的趋势和浪潮,将绿色发展作为带动力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带动的多元化经济增长模式中,特别关注经济条件和基础较差的地区,从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支撑。

(二)坚持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城乡发展的均等化

首先需要保证城乡发展的均等化,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经济发展区域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存在很大区别。为此,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贯彻执行公平公正原则,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点和保障。若无法兼顾民生,就失去了共同富裕的底线,尤其需要在公共服务中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注重对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帮扶。这种帮扶可以从几方面进行:一是从基础设施上进行完善;二是在教育和发展中进行鼓励,在注重服务性资源供给的同时坚持教育和制度等,从而提升区域发展能力;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心声,需要不断扩大共同富裕的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从而为新时期共同富裕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先富带后富

作为先富者,应该积极引导后来者走上财富之路。第一,拥有极高思想境界的富人们会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为贫困群体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第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指引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先富者积极投资、积累经验,甚至是开拓市场,主动帮助亲戚、朋友、邻居走上致富之路。第三,富裕地区通过对口支援,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使他们得以脱贫致富。第四,通过先富者的市场行动,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第五,由于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紧张,许多先进的地区被迫将其发展目光转移至那些虽然经济水平较低,但仍然拥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有助于促进先富者带动后富者。

通过不断努力,先富者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物质收入,还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为实现全民共享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但基础薄弱,生产力整体较低,导致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和失衡。鉴于当前的形势,立刻实现全国的共享繁荣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应该鼓励先发制人,以促进共享繁荣。通过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创新思维,充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众的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全民共同繁荣。先富者们在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积累的创新思维、商机洞察、成功经历以及挫折的教训,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四)提高收入和分配改革效率,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

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渠道,它仅仅是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社会贫富差异大,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提高收入和分配改革的效率,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以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一切都要从根本上解决产权和分配体制的不完善问题开始。此外,研究表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影响分配制度的重要因素,在非公有制情况下,劳动要素被资本占有,个体所获占比较小,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本原则,以保证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确保劳动者收入的公平分配,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以保证劳动报酬与生产速率的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结 语

新时期,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需要注重理论内涵的阐释,充分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意义,同时也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路径和战略,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角度总结经验,深耕当前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注重以人为本,并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对于外部因素不要一味否定,可以批判地吸收,探索共同富裕实现的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内容,进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经济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