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於清 李 平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定向培养军士学制3 年,毕业发放大学专科毕业证。前2.5 学年由定向培养高职院校负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后0.5 学年为入伍实习期,由招收部队负责。定向培养军士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大学生,也是“准军人”,由此承担双重社会责任,既肩负着青年强国使命,也担负着军人强军责任,是军队基础骨干队伍的重要组成。思政教师作为定向培养军士强国强军的思想引路人,加大定向培养军士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1 016 位高职定向培养军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定向培养军士对思政课程的认知现状,并对提升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1 有利于强化定向培养军士对党和国家的热爱。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1]。”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调整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成为了厚植家国情怀的发生场域。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为培养定向培养军士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提供了重要途径。因此,要不断加强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改革,采取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情景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习体验,打破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爱党爱国爱军相统一,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人和践行者。
1.2 有利于强化定向培养军士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思政课是坚定定向培养军士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2023年6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2]。”青年理想信念能激发奋斗的动力,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定向培养军士,作为“准军人”,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一则要坚定其从军的信念。二则要坚定其献身国防的理想,为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军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中,一是要做好理论教学,讲好党的、军队的百年奋斗史,一代代共产党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教学中要将革命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文化,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气节、英雄气概融入教学中。二是要做好实践教学,带领定向培养军士瞻仰当地红色遗迹,聆听当地红色故事,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实现理论内化。可见,讲好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有利于其坚定矢志报国、献身国防的决心。
1.3 有利于强化定向培养军士对奋斗担当的理解。奋斗就是突破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实现理想的过程。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肯奋斗、勇担当是新时代青年最深厚的底色和最鲜明的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4]!”思政课要立足定向培养军士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把奋斗担当精神融入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定向军士大学生面向从军生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发愤图强是贯穿人民军队发展始终的主线,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人民军队的百年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担当,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在强军新征程中不断锤炼政治品格,自觉肩负起强军强国的历史重任。因此推进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强化定向培养军士的身份认同,强化对奋斗担当的理解,把爱国之心、爱军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
准确的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逻辑起点,也是全面认识学生的重要环节。为了解高职定向培养军士对思政课的认知和认同现状,笔者从定向培养军士对思政课的课程认知、学习认知和参与认知3 个方面对1 016 位定向培养军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2.1 定向培养军士关于思政课的课程认知。这里主要考察学生对思政课课程地位、课程感受、课程价值、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认知。在“大学思政课和高中思政课区别”选项中,被调研的1 016 位学生中,有92.42%的学生认为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课程内容有区别,有5.22%的学生认为“没有区别”,2.36%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在“思政课意义认识”选项中,大部分定向培养军士认为思政课意义重大,少部分学生认为意义不大。73.72%的同学认为意义很大,22.44%的同学认为有一定意义,有2.76%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在“党的创新理论的熟悉程度”的选项中,定向培养军士大学生认为学习总体有深度,少数知识理解有难度。53.15%的同学表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熟悉”,32.48%的同学选择“熟悉”,13.19%的同学选择“一般了解”,1.18%的同学选择“不了解”。关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选项中,有51.28%的同学认为“非常熟悉”,31.59%的同学选择“熟悉”,15.26%的同学表示“一般了解”,有1.87%的同学认为“不了解”。综上,在思政课认知上,大部分定向培养军士对思政课有清晰认识,了解思政课的地位与价值,少数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意义不大。
2.2 定向培养军士关于思政课的学习认知。关于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学习状况方面,在“思政课学习效果”的选题上,70.16%的同学表示“思政课传授的知识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17.42%的同学认为“内容丰富,但理论性太强,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亲和力有待提高”,10.77%的同学表示“内容简单,与高中政治课程内容重复”,1.75%的学生表示“内容简单,在平常生活中就能了解,无需专门学习”。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选题中,29.82%的同学喜欢教科书式的线下教学,34.15%的同学喜欢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25.40%的同学喜欢实践作业,10.63%的同学喜欢阅读书目。在“学习收获与效果”的选题上(可多选),89.86%的同学认为学习思政课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83.46%的同学认为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78.25%的同学认为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75.79%的同学表示能够“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2.3 定向培养军士关于思政课的参与认知。这里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行为。根据调研数据统计,整体而言,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参与度较高。在“课程出勤率”的选项中,96.46%的同学表示从不缺课,1.77%的同学选择偶尔因事因病缺课,0.98%的同学表示有缺课,0.79%同学表示如果不点名,就不想去上课。在“关注思政内容的频率”选项中,36.71%的同学表示经常关注思政课相关内容,50.1%的同学表示“偶尔关注”,13.19%选择“几乎不关注”。在“了解思政内容的具体途径”的选项中(可多选),79.92%的同学选择“看电视”,75.2%选择“自媒体”,61.02%同学选择“报纸和书籍”,53.94%的同学选择“日常闲谈”。在“思政课学习方式”的选项中,82.97%的同学表示认真听课、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讨论互动,12.89%的同学表示认真听课、做笔记,但不愿参与课堂互动,还有2.85%的同学选择“只听不记”。在“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的选项中,95.17%的同学愿意参加思政课实践活动,对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4.8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参加。
3.1 学生自身课程观念的影响。课程观念对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具体行动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学生的课程观念主要包括对思政课课程价值、开设思政课意义及效果等方面的感知和认识,这是影响学生对思政课认知的内部原因。具体来看,一是学生对自身身份认知不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四有标准指明了新时代革命军人应当具备的政治信仰、核心能力、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定向培养军士是未来“准军人”。正是对自身身份认知不够,因此对与军人政治素质提升紧密相关的思政课程认知不够,对思政课价值与意义认识不高。二是学生对思政课的惯有认识。在部分学生眼里,思政课贴上了“枯燥”“无聊”等标签,认为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起来费劲。正如前文调研数据显示:17.42%的同学认为“内容丰富,但理论性太强,学习难度较大”。三是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惯性思维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掌握进入部队以后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因此定向培养军士在校苦练军事技能,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对其他文化课程学习和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
3.2 教学效果相关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一是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二是授课中教学方法的选取,三是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程度,四是实践活动是否有效开展,这些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外因,对整体认同起重要作用。一是教师素质与学生需求有差距。调研数据显示:71.36%的同学选择喜欢“视野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思政老师。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乏精深而广博的知识底蕴,授课死板缺乏生动,影响了教学实效性。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特别是与定向培养军士的身份联系不紧密,授课案例没有贴近定向培养军士实际,没有将思政课上出“军味”。三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有教师习惯“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取理论讲授,师生互动不够,新媒体技术应用不够,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受实践教学场地、经费、时间、组织难度以及安全性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未能做到及时、有效、全面展开。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学生交上一份调研报告即算完成。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知和认同。
提高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度,夯实学生献身国防的思想根基。通过以上分析,明晰意义,认清学情,剖析因素,可以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4.1 思想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课程观。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5]。”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旦学生建立起对某一具体课程较为完整的看法,他们就会依据既有的课程观念去认识和解释类似领域的课程现象,并对现象做出反应,引导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行为[6]。”因此,在学生传统观念中,对一门新课程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该课程并非先前预想的那样,则根据个人经验对该课程贴以“枯燥”“填鸭式”“有用”等不同定位,形成自我观念中的课程图谱,并配以积极或者消极的学习行动。前文论述到,定向培养军士对思政课认知现状,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一是对自身身份认知不够,二是对思政课课程价值、意义等方面认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和行为。因此,要改变学生固有课程观,树立正确课程观,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第一次课授课时即讲清楚思政课程的地位,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与作用。具体来看,第一,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置于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的背景中来看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讲清楚思政课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引导定向培养军士认清楚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第二,思政课是一门讲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课程,要体现真理的力量,真正让学生懂得诞生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古老的中国焕发出独特的光芒,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需求,回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真正认同,实现真学、真信和真用的目的。
4.2 师资保障: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他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7]。”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高质量开展的前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对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不断提升素质与能力[8]。具体到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打造,一是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要善于抓住定向培养军士大学生的学情,把握他们的现有课程观,针对性地分析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应该怎么讲,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提升军士生思政课教学的精度。二是加强教师数字化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4]。要培养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教师挖掘具有国防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资源的能力,以适应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生代学生的现实需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特色。三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首先,要学习口语表达艺术,授课不能总是干巴巴,要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定向培养军士专业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培养与学生的共鸣点,对相关的国防知识、武器装备要有基本了解,以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知识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四是强化教材处理能力。“能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将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9]。”
4.3 创新教法: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教学方法是思政课的灵魂与核心要素,也是发挥教学实效性、促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的重要抓手[10]。”思政课教师要让每堂课都出彩,除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摒弃生搬硬套传统说教与宣教。具体来看,可以采取:一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将丰富的线上资源融入课堂,围绕学生的难点和困惑组织线下教学,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话语体系的有效转化。线上教学可以运用超星学习通等APP 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设置讨论议题等,建设线上课程,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思政课活起来。在线下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动具体地阐释抽象化理论知识,打造思政课特色与亮点。二是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学生喜欢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喜欢的思政课授课方式”选项中(可多选),89.76%的同学选择“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通过创新教法,增强定向培养军士对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其课程获得感和参与度。
4.4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要与现实充分结合起来。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同样要具有“大思政课”理念。改变定向培养军士的课程观,最重要的目标在于最终的具体行动上,即理论能内化为行动,实现理论认同与现实践行。在前文的思政课程认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依然有部分同学对思政课的认同度较低。因此要在实践中下功夫,通过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实现行为转变。一是用好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影赏析、校内“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增强对理论教学的内化。定期举办专门针对定向培养军士的红色基因传承、国防意识培养、勇担强军重任等主题讲座。二是用好校外实践教学,主要用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用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瞻仰红色遗迹,感悟革命文化,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强化情感认同。三是探索虚拟实践教学。借助VR(虚拟现实)等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情境教学,将博物馆、红色景区、历史场景等“搬进课堂”,让定向培养军士身临其境的感悟革命历程和时代的沧桑巨变。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11]。四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红色纪念场馆的合作,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提供条件[12]。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高职院校明确定向军士的培养目标及规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遵循[13]。“听党指挥”指向定向军士的理想信念,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定向培养军士军政素质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在军士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中,思政课是最为关键的教育阵地。一方面,现有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既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军队教学指导机构对接教学内容,融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形成能满足军士成长需求的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14]。一言以蔽之,提高定向培养军士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课程观,也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基本素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构建符合军士生成长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学生获得感,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