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永胜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国有南山林场 河南 济源 459000)
林木病害是指遭受风、雨、雪、冰冻等不良环境条件或有害生物侵袭,使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阻碍,细胞、组织或器官遭到破坏,林木生理机能、外部形态发生异常改变,林木生长、发育迟滞,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给林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需根据病害产生原因,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1.1 病原种类。林木病害的病原依据性质可分为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侵染性病原主要有:①真菌。由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最多,危害最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林业生产上常见的白粉病、锈病、煤污病等都属于此种类型。②细菌。由细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的病原都是杆状菌,如: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油桐叶斑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等,受害林木会出现溃疡、萎蔫、瘿瘤等症状。由细菌造成的病斑,其周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渍或油渍状晕环。③病毒。由病毒引起的林木病害,大部分是系统侵染性的,局部性病害很少。受病毒侵染的植株会出现变色、畸形、坏死等症状。非侵染性病原一般指的是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常见的有日灼、冻害、烂根、黄化及萎蔫等。
1.2 林木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林木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与致病的病原、林木自身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其中,对于致病病原来说,每种病原物对寄主都有选择性,有的可以侵染多种林木,有的只危害某一种林木。如: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可寄生在多种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上;而桃缩叶病菌只能危害桃树,不能危害同一属的李和杏。另外,根据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可分为高度抗病、抗病、感病、易感病等类型,如:抗锈病的杨树新品种,抗枣疯病的枣树新品种等。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易发病害的特点,通过引种抗病树种、营造混交林(增加树种多样性)来减轻林木病害的危害。
1.3 病害与环境的关系。林木病害发生轻重也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好坏关系密切。当外部环境条件利于林木而不利于病原物时,病害就可能延缓甚至终止;当外部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林木时,病害就会发生和扩展。另外,在林木侵染性病害形成过程中,病原物和林木的相互作用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病原物的侵袭力和林木的抗病力都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增强或削弱。如:松苗猝倒病,在幼苗出土期的1~2 月内,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空气湿度和土壤中含水量均较高,这时就不利于杉苗生长,而有利于病菌的侵染活动,因而该病发生严重;反之,则发病轻。杨树溃疡病,春季造林若使用带菌苗木,且在起苗、运输、假植过程中若苗木失水严重,栽后浇水不及时,则会导致树势衰弱、生理机能失调,极易诱发该病发生。另外,在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缺少某种营养元素导致生长失调(如:缺氮导致的林木生长迟滞,叶变小、叶色淡,老叶枯黄;缺钾导致叶片暗绿,茎干矮小,木质化程度低;缺磷导致叶片发紫;缺铁导致叶片失绿、黄化等);冬春季节,昼夜温差大,导致树木阳面发生灼伤、冻裂,这些都会导致林木病害的发生。所以,在防治病害时必须充分重视环境条件对林木病害发生的影响,设法改变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抗病力的增强,而不利于病原菌的侵染,从而减轻或防止病害的发生。
2.1 染病林木的病变反应。首先,发生林木碳、氮代谢的改变,以及水分和养分吸收与运转失常等生理方面的病变;接着,发生细胞组成物的变质,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坏死等内部组织方面的病变;最后,在生理和组织病变后,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例如林木的种实霉烂,叶部变色,以及枝干和根部的畸形等。
2.2 林木病害的常见症状。①萎蔫。此类症状由真菌、细菌或线虫所引起。病菌侵入林木根部或干部的维管束组织,不断生长繁殖,导致维管束堵塞,或产生有毒物质破坏输导组织,而造成林木整株或部分枝叶凋萎。如:榆树枯萎病、油桐枯萎病等。②变色。此类症状大都因营养失调或病毒、类菌原体所引起。林木感病后,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叶片大部分失绿后变成黄色或黄白色;有的因叶绿素形成不均匀或部分叶绿素被破坏,导致叶片色泽深浅不匀、浓绿和浅绿相间,形成花叶,如多种林木的黄化病和花叶病。③斑点。此类症状多见于叶、果、种子等器官上。病斑多为褐色,形状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还具有轮纹。根据病斑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又常将此类病害分成角斑、圆斑、褐斑、漆斑、黑斑、轮纹等。真菌性病害的病斑上,在后期常有霉状物或小黑点等病征出现;细菌性病斑的周围常有晕环,并在潮湿的情况下渗出黏液;因日灼、冻害、烟害、药害等所造成的斑点,都只有病状而无病征。④腐烂。此类症状多由真菌、细菌引起。多出现于树木的根、枝、干、果等部位。主要原因是真菌或细菌分泌的酶分解细胞间的胞间层,使细胞分离,组织腐烂,并常带有酸臭味,如杨树腐烂病、根腐病等。⑤丛枝。此类症状多由真菌、类菌原体引起。因病原物的侵染,使林木主梢或侧梢顶芽受到抑制,导致腋芽或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许多细弱小枝,小枝的腋芽又发育成小枝,如此重复数次,导致枝叶密集成丛,如泡桐丛枝病、枫杨丛枝病。
林木病害的防治与致病病原、寄主植株抗病能力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在进行病害防治时,要通过设法减少病原、增强林木抗病能力、改善外部环境的方法,阻断病害扩展、蔓延的有利条件,以达到最终控制病害,减少损失的目的。
3.1 林木检疫。在自然条件下,林木病害传播距离十分有限,但是随着造林用苗木的远距离运输,增加了人为传播病害的机会。为了防止人为因素的病害传播,运输苗木都必须进行植物检疫,如苗木、种条、接穗等,要作为重点检疫对象。有些病害还能通过原木传带,如松材线虫病,需更加注意防范。
3.2 培育无病壮苗。选择适合的育苗圃地,苗圃地要求为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不要在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的地方育苗。因为根癌病、菌核性苗枯病等极易流行,苗圃地最好远离同种林木的林地,以免病原物传染到苗木上。苗圃不宜连作,豆科树种与非豆科树种轮作,生长较好。如:杉木、马尾松在白榆、国槐茬地上育苗,油松、白皮松与复叶槭、皂荚轮作,都可减轻猝倒病危害。另外,要加强苗木施肥、除草、浇水等管护工作,促进苗木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清除苗圃中的病死株和枯枝落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3.3 加强林分抚育管理。结合林分抚育清除病树和病枝,可以减少侵染来源。特别是林木枝干病害(如松干锈病、各种丛枝病等),若在病害初期清除,可防止病害的进一步蔓延。做好预防山火、林区禁牧、林木修枝后涂抹杀菌剂等管护工作,避免病原从伤口侵入,引发病害。
3.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适用范围广、见效快、操作简单,是目前林木病害防治中应用最普遍、最重要的措施。但是,化学药剂大都是有毒物质,使用不当往往会产生药害,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还会促使病原物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等。因此,要充分了解各种化学药剂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采用合理、高效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