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中
清明在即,哀思切切,慎终追远。浸染历史的水墨,泅渡岁月的长河,古有细雨纷纷、行人断魂之清明祭扫传统,今“云祭扫”之新祭扫方式蔚然成风。关于“云祭扫”,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践踏传统、无法体现对逝者的尊重,有人认为不必拘泥于形式,对逝者怀有真切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纪念。窃以为,我们完全可以让清明祭扫“云完成”,助文明春风花芬芳。
“云祭扫”新意不掩真情,慎终追远,在追思缅怀中沐浴传统,敬畏生命。
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先人,传承精神。祭扫之情在心,无处不可祭扫。心若无情,现场祭扫不过徒增烦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返乡渐渐成为一种负担。当返乡祭掃与工作压力、生活负担一起成为年轻人肩上的包袱,重压之下恐怕祭扫不过是草草了事。此种祭扫,对逝者的怀念有限,更遑论传承家风与文化。心若有情,线上祭扫亦能遥寄哀思。低经济消耗、低精神内耗的云祭扫,让手忙脚乱的年轻人在线上平台献一捧花或上一炷香,这样的祭扫,既免去了长途跋涉的辛劳,又唤起了悠长久远的思念;既摆脱了亲戚邻里令人尴尬的发问,又提供了治疗精神创口的良药,这不正是当下每一个游子切实需要的吗?其实祭扫不一定需要在特殊的地点或是用特殊的仪式,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对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记住。
“云祭扫”在线递遥思,助力绿色、低碳、文明新风尚,是时代刚需。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诚哉斯言!当下社会“云祭扫”的祭扫方式不正是践行这一新时代发展战略的良策吗?君不见,当今中国将绿色发展战略之旗帜高高扬起;君不见,全国人民全力以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云祭扫”在线递遥思,将祭扫由“现场”变为“在线”,打破时空限制,引领清明祭扫绿色、低碳、文明新风尚。云祭扫,可以保护先人的安息地,不被破坏污染,这不也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奠吗?云祭扫,倡导一种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时代绽放,不也是对先人精神的弘扬吗?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跟随亲人亲临现场追念亲人。民归厚德,在感怀先人中珍惜生活。“云祭扫”作为新生事物,也有其不成熟之处。少数人不以为意,甚至利用它开低趣味的玩笑,并以此博众人眼球,令人唾弃。我们应当对乱象予以纠正,同时予以新生的“云祭扫”大力支持。
清明节的目的不仅是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更在于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凝聚社会共情。美好的追求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美好仪式,“云祭扫”让我们的清明更加清正、明净、文明、安全、健康、绿色,何乐而不为?
【湖南常德芷兰实验学校高(2005)班】
升格文做了三个有益的尝试:一是将文白夹杂的语言、毫无关联的套话去掉了;二是让作文的层次更合逻辑,同时让论证尽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体现出真诚深切的意味;三是说理时不再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而是考虑多方意见,设置了一个假想的“对方辩友”,并对他可能出现的质疑在论据和论证上作出了预判与辩驳,这样才不会让人抓住“辫子”,从而体现出思维的周全与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