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考生
优秀的新闻作品,端庄整饬,视野开阔,胸怀国家,心系百姓,鉴古学今,葆有乾坤。而优秀新闻作品之写作经验,又何尝不是对吾侪青年之谆谆教诲:横展视野,既见国家时代之“须弥”,又见人民之“芥子”;纵拓眼界,既见古之精华,又见今之创新。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箴言如跨越百年的黄钟大吕,涤荡无数国人的心灵。无穷的远方大如“须弥”,无数的人们小如“芥子”。是胸怀须弥之大,还是心系芥子之小?我想,二者应共同存放于每一位青年的心中与肩上。
心纳须弥,立鹄鸿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方法与机会。我们心系天下,当然不是说非得登上“天安门”,而是说要具备宏大的视野与格局。若是没有胸怀国之大者,何以有百余年来,如方志敏般身处“凄凉的荒地”却希冀着“可爱的中国”的仁人志士?何以有心无旁骛,“坐得十年冷板凳”只为在关键技术上突破封锁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胸有丘壑、心纳须弥,让吾辈青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然脱离了芥子,须弥又从何谈起?“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与书写者。漫溯历史,每一位站在人民立场的身影都令我们动容。远处的须弥山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近处的沙粒芥子也同样重要。当用心观照世界,我们既为积石山县地震中死伤的同胞哭,也为土耳其大地震中的受灾民众而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就离无远弗届的须弥之山更进了一步。
在将须弥与芥子都放在心中的同时,我们也要将视野纵向拓展,从而于古今之间谋求发展的动力。古有历经时光淘洗的智慧、可喜可悲的历史经验,今有创新驱动下的狂飙突进、浮华中的清醒与反思。我们要擦亮双眼,小心甄别,如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般在黄昏时分起飞,反思众鸟之轨迹,然后飞向下一个黎明。
胸怀国之大者,心里不忘人民,古今之变纳于心,笔底自有乾坤。物如此,事如是,人亦然。吾侪青年要吸纳新闻写作之智慧,须弥共芥子,鉴古且学今。
◆点评
本文高屋建瓴,縱横有致,巧妙地将题目中的三句话纳于“须弥”与“芥子”的关系之内,形象生动,饶有新意。开篇对二者关系简要分析后就鲜明地提出观点。主体部分紧紧围绕胸怀须弥之大与心系芥子之小的相互关系说理,从心纳须弥、立鹄鸿志,到须弥芥子并于心、谋求发展的动力,从心系每一位芥子、看见人民悲喜到须弥共芥子的阐释,无不体现出考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