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教学思考及实践

2024-03-28 09:26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心小学单艳丽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跨学科新课标

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心小学 单艳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1]。新课标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学习资源的整合以及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 因为“跨”,打通了学科壁垒;因为“跨”,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好、更快、更广地伸展。 小学民族音乐的学习尤其需要跨学科学习,这是因为民族音乐关联到的文化意蕴较深,非一种大视野、大框架的融合框架不可。 下面仅以《空山鸟语》与《百鸟朝凤》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梳理教材,确定学习主题

一个好的主题犹如串起散乱珠子的主线,能够将跨学科学习素材合拢在一起。小学民族音乐的跨学科学习中同样需要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以便于“跨”有根、有方向、有针对性。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空山鸟语》是一首二胡曲,标题采自于唐王维的诗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曲,属于汉族民间乐曲。 两首作品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演奏乐器、音乐要素、旋律手法各具风格,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将两首曲子放在一起进行联系、比较,能发现民族音乐的一些基本特色及风格。基于此,我们将音乐手法上的“浓”“淡”之别,音乐风格的“动”“静”之美作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进行探究。而在学科融合上选择语文与美术,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即“语文的诗意感受、美术的视觉享受、音乐的风格对比”[2]。

二、明确目标,设置关键问题

基于主题既确定总目标又确定分学科目标,便于跨学科教学有效落地。一方面,通过研读新课标,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时稍稍倾斜于文化自信、审美、精神传承等人文生态方面,以此让民族音乐的跨学科有新的增值。另一方面,围绕总目标设置关键问题不可或缺。 因为,关键性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层,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层与审美层, 实现更广意义上的交叉、连接和叠加。 秉持如上思路,我们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关键问题(见表1)。

表1 “浓淡相宜”主题跨学科教学目标及关键问题设计

可以看出,上述目标和关键问题,既从知识立意出发,又从素养立意出发,旨在唤醒文化自觉,培育审美情操,传承优秀文化精神。

三、学科融合,促进音乐理解

(一)与语文学科的诗意融合

语文学科强调“文化理解与传承”,艺术学科注重“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 这样的共同指向为两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融合过程分三步走:

1.以诗入乐。 引领学生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这四句诗配乐,让学生想象“空山”的情境,丰富其具身体验;2.以诗释乐。 通过理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理解音乐中的“动”“静”之美,如此,在理解哲理的同时理解作品的意境;3.以诗点题。 两首曲子在音高、速度、节奏、乐器上均不一样,但都具有美感,都有强烈的艺术力量,正如王维诗句中描绘的“浓淡相宜”一样,美不胜收。

上述三步,有融合的精彩,有哲理的思考,有文化的指向,跨学科学习的精彩一览无余。学生在领悟音乐“静美”风格的同时,对“动静”之美与“浓淡”之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与美术学科的视觉跨界

音美结合实际上就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音乐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合美术因子,能够使音乐教学可视化、思维可视化、音乐意蕴可视化。 这一融合过程也分三步走:

1.组织学生勾画旋律线条,表现空山的特征,体验“空山”情境,理解音乐作品主旨;2.比较画面的“浓”“淡”不同,总结创作手法与作品风格的迥异,进而上升到对民间音乐与文化的审美与鉴赏方面;3.组织学生进行手绘,多角度、多侧向地理解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的多重意蕴,更深入地理解民间音乐及传统文化。

上述三步通过构建高度关联活动链, 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避免了形式主义,真正让跨学科学习落地生根。

四、设计任务,形成物化成果

为什么不同的乐曲要采取不同的乐器演奏,且创作手法与作品风格都不一样呢? 这需要深入到作品的深处、艺术家的内心秘境中去进行了解。 我们进一步设计拓展性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山鸟语》和《百鸟朝凤》(见表2)。

表2 “浓淡相宜”跨学科学习任务一览表

无论是音乐人物档案的建立还是音乐人物小传的撰写,均有更多的联系点与延伸点,而这正是对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任务的考查及锻炼。

五、整合评价,促进深入探究

评价主体可由音乐、语文、美术等教师组成,甚至可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力求更多元、更公正。评价重点不仅针对音乐知识及技能掌握,更是音乐情感、音乐价值、音乐思政属性、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或者音乐、美术、语文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共同指向(见表3)。

表3 “浓淡相宜”跨学科学习评价一览表

可以发现,上述评价标准指向音乐文化,倾斜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遵循新课标“以评促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也倾向于文化因子,进而发生接地气的成长。

充分运用好跨学科教学理念,有利于丰富音乐课程内容,发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3]。这种多样化对于拓展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其音乐素养、提升其鉴赏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跨”出能力,“跨”出素养,“跨”出生机盎然的音乐大天地。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跨学科新课标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