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生
京城素有“东有张家湾,西有三家店”的说法。2002年,“三家店”入选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有“京西第一村”之称。
在村内1480米的古街上,保存着7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曾走过这里;太平鼓、高跷会、太极拳、龙王庙庙会和京剧《三家店》将传统文化与永定河、京西古道牢牢“捆绑”在一起,将村庄千年文脉像古街一般拉长。
走过龙王庙,钻出丰沙线铁路桥,当我们走出了古街,向西眺望。群山环抱的永定河从这里冲出百里山峡,奔向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从永定河古渡口到三家店拦河闸,仅仅一公里的河道上,就荟萃了8座桥梁、桥墩。这8座大桥(墩)造型各异,如长虹卧波,巨龙出水,带着历史的印记,跨越百年时光,贯穿南北,仿佛是一幅幅山水画让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永定河出山口是指左岸从三家店、麻峪到石景山,右岸从城子、卧龙岗到阴山的地理空间。从九龙山顶俯看三家店村,它处在左岸锁钥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区域重要的交通、经贸、军事、文化枢纽,也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今水利工程建设的优渥之选。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在永定河出山口一带的引水有10次之多,最主要的有公元250年曹魏镇北将军刘靖筑戾陵堰、开车箱渠引水灌溉,郭守敬开金口河漕西山木石建大都城。这些古代引水工程的渠首基本上是沿左岸军庄至石景山一线布设。
作为京西古道永定河的渡口,连接京城和西山的特殊地理位置,让数条古道交汇于三家店。昔日,京西产煤,从斋堂川运出的煤经琉璃渠、三家店渡口转运后,由骆驼队一路运进阜成门。随着铁路的修通,三家店夕阳骆驼的身影逐渐衰落。
到了近现代,三家店又成为古西山大道、妙峰山香道南道的起点,京门公路、109国道、六环路、丰沙铁路、京门铁路均从这里通过。
村西南三家店拦河闸桥汇聚于三家店众多桥的中间,依次排列的是京门铁路桥、京门公路桥、新公路大桥、桥闸公路桥、新丰沙一号桥、三家店斜拉桥、旧丰沙一号桥和斜军铁路桥。
为了大量运输煤炭,1906年夏,清政府商部奏请“接修京张铁路支线,以兴煤业”,同年7月获准,并确定由关内外铁路剩余利润修建。10月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率队勘测设计京门段,于是也就有了跨越门头沟段永定河的第一座铁路桥梁。京门铁路桥历时两年于1908年建成,桥全长216.6米,桥墩高7.63米,共有8孔。这是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最早铁路桥,与著名的京张铁路几乎同期建设完成。
第二座桥梁是建成于1921年的京门公路桥梁,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桥梁,由欧洲的工程师设计。此外还有1954年、1956年、1985年等不同时期建成的桥梁。
最新的一座是2008年在西六環上建成的三家店斜拉公路桥,主桥全长263米,桥面宽30.26米,双向六车道;主塔高33米,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墩顶转体技术的斜拉桥。据说,为了不影响新丰沙铁路桥的运输,施工方在建造的时候,先在旁边造好桥梁,然后进行桥梁转身,跨越铁路线,与两端预制的桥身稳稳对接。转体箱梁全长182米,单铰转体总重量达15000吨,在同类型桥梁中居世界之首。
古人云:架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门头沟三家店,永定河出山口处,这一座座桥梁,堪称一座最直观的中国近现代桥梁博物馆。不仅在北京,在全国、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为了使北京绿水环绕,在卢沟桥上游的三家店段修建了一座大型的拦河闸,又沿永定河北岸,人工开挖了一条通往颐和园方向的引水渠。拦河闸把永定河水截成了一个水库,水库宽处大约有400多米。
三家店拦河闸的作用是将永定河拦腰截断,提高河道水位,通过永定河引水渠向北京城市供水。这座水利枢纽主要包括三家店拦河闸、引渠进水闸和渠道为主体的水利工程。永定河引水工程是新中国建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城市供水工程。这项工程在国家水利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不仅积累了规划、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拦河引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也反映了人口资源环境变化和治水管水用水理念方式变化的历程,堪称一部鲜活的北京水利史。
更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国建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设永定河引水这样的大型工程,不光缺少建设经验,也缺少工业基础支撑。不光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要从全国筹集,单就制作27吨提升力的闸门启闭机,就有长辛店机车车辆厂、石景山钢铁厂、京西矿务局、南口配件厂等20多家企业参与建造。建设大军来自水电工程局、市政工程局的正规部队,有来自北京市郊和河北省的民工,也有工程沿线的京西矿区、石景山、海淀、丰台等地的施工人员,达到了3000名之多。义务劳动更是这项工程的一大创举,各行各业义务劳动者、包括解放军官兵在内达到51万人次。可以说永定河引水工程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