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 朱晓雨 金珍珍
[摘 要]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新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做到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可以分为:“环境好-经济好”“环境好-经济差”“环境差-经济差”“环境差-经济好”四种类型。分析我国各省区市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的历时演化,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两者互动效应,结果表明: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存在模式理想型、模式升级型、模式待优型三类演化路径;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均在动态升级,东部地区拥有绝对优势;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效应显著。
[关键词] 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共存模式;高质量发展;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4-0052-13
一、引言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耶鲁大学等研究单位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标(EPI)报告》[1]显示,在参评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前3的分别是丹麦、卢森堡、瑞士,我国以37.3分位居第120位,名次靠后。党的十九大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强环境高水平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2]明确指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可见环境治理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失衡导致我国环境问题频发。究其原因,首先,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并未根本转变,仍有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依旧依赖于粗放的经营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区域发展依旧不平衡,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期间的“梯度发展”政策[3],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使得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4]。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客观因素制约,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5],尽管在国家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思想的指引下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工业污染、城镇污水等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要想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成功,解决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发展是关键。
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共存模式可以分为4种类型:“环境好-经济差”模式;“环境差-经济差”模式;“环境差-经济好”模式;“环境好-经济好”模式。其中“环境好-经济好”模式是最理想的共存模式,在该模式下,地区环境与经济水平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环境与经济取得共赢。“环境差-经济差”模式是最不理想的共存模式,地区环境和经济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而“环境差-经济好”模式相较于最理想模式而言,環境质量未能达到全国均值水平,环境污染的防治有待加强;“环境好-经济差”模式的特点则是环境质量较好,经济有待发展。那么,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呈现哪种模式?近年来环境-经济共存模式演化路径呈现何种状态?本文将依照此模式进行探究。
研究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历时演化,分析环境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为研究环境与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模式从时间角度分析我国各个地区的共存模式转变规律和特征,探索各地区模式升级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本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有助于总结各地区“环境-经济”升级模式,从而因地制宜完善环境政策,调节环境与经济的共存模式,缓解区域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Malthus提出的“绝对稀缺论”和Ricardo[6]提出的“资源相对稀缺论”认为,资源的稀缺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Grossman[7]最早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呈现的关系是倒U型,指出经济发展通过规模效应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随后又由于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存在对环境产生正向影响。Porter等[8] 97-118提出波特假说,即设计恰当的环境规制(特别是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如税收、污染排放许可等)能够激励创新并能部分甚至完全抵消遵循环境规制的成本。脱钩分析是近年来被应用到资源环境学中的, Weizsaecker等[9]较早地对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
从理论上来看,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资源相对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波特假说等理论,目前后两者应用最多。从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来看,环境恶化对经济的影响有正有负,而环境规制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其变量不同,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从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效应研究来看,其互动关系是显著存在的。总体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关于环境与经济两者的理论研究,现有理论都比较成熟,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拓展理论,如环境与经济两者的共存模式角度。
第二,关于环境与经济两者的关系研究,各位学者选取的变量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各有特点,在此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文提出环境-经济共存状态,侧重从环境与经济的共存模式视角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环境与经济面板数据,观察并分析各地区的共存模式历时演化路径,然后综合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分析环境和经济之间存在的互动效应。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经济共存模式
在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首先被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10] 129-131,如图1曲线所示。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其环境压力也较低,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其环境污染也会随之加重,即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得严重;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说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或拐点时,环境污染则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逐渐放缓,从而使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即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存在一定的拐点,在拐点之前,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导致环境的加速破坏,而达到拐点之后,经济增长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效力[11]。
本文在库兹涅茨曲线上新增一条环境均值线,如图1虚线,该线代表一段时间内环境压力的均值水平,以此均值线为分界线,将曲线分为上下两侧,上侧曲线表示环境相对较差,下侧曲线则表示环境相对较好;同时,以库兹涅茨拐点所在纵轴为分界线,将该曲线分为左右两侧,左侧曲线表示经济相对较差,右侧曲线则表示经济相对较好。此时,该库兹涅茨曲线被分为了四部分,分别对应前文所提的四种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第Ⅰ部分代表“环境好-经济差”模式,第Ⅱ部分为“环境差-经济差”模式,第Ⅲ部分为“环境差-经济好”模式,第Ⅳ部分则指“环境好-经济好”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向“环境好-经济好”模式升级,即最终会达到理想模式。由于划分标准不一,库兹涅茨曲线分区与环境-经济模式分区并非完全对应。
2. 环境-经济共存状态与演化路径
(1)环境-经济共存模式
社会阶段的不同,其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必然有所变化。从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学者丹尼尔·贝尔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12]。不同社会阶段的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如图2所示。
在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人类社会通常处于“环境好-经济好”模式。农业社会是以土地耕作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形态,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体力,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即使侵占了植被、森林的生存空间,对生物的多样性构成威胁,但农业自身的生物型特征同时也削弱了这种影响[13]。随着人类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器和畜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部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冶炼技术落后的地区,其经济自然落后,且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净化和发展能力尚存,对环境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环境好-经济好”和“环境好-经济差”两个模式。
工业社会阶段,环境-经济共存模式随着社会工业化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在工业社会早期,人类社会仍处于“环境好-经济好”和“环境好-经济差”模式。该时期以轻工业为主,且大都是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材料,此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尚未超越地球的承载力,生态系统功能健全,环境质量良好,而地区经济则由该地区工业化的程度而决定。工业社会中期,共存模式转变为“环境差-经济好”和“環境差-经济差”模式。该时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浪费、低利用和环境的高污染,并且因各地机械化水平不一,经济水平也随之拉开差距。
后工业社会阶段,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发展为“环境好-经济好”和“环境好-经济差”模式。后工业社会以信息为中心[14],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不仅仅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境质量达到最佳理想状态,“环境好-经济好”模式的地区将占绝大多数,而少部分地区为了保留大自然的原始状态,对其经济不作大力发展,最终发展为“环境好-经济差”模式。
我国环境和经济的目标模式是“环境好-经济好”模式,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追求目标模式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落后的地区可能会发展成“环境差-经济好”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争取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可能会退化成“环境好-经济差”模式,放弃经济上的发展来还原生态、保护环境。不过,“环境差-经济差”模式的地区也有机会跨过过渡模式,直接发展成“环境好-经济好”的目标模式。
(2)环境-经济共存模式演化路径
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大致有三种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实线表示路径升级,虚线表示路径退化,曲线表示非升级非退化路径。起步阶段为“环境差-经济差”模式(LL),理想阶段为“环境好-经济好”模式(HH),过渡阶段为“环境差-经济好”模式(LH)和“环境好-经济差”模式(HL)。那么,共存模式演化路径如下。
第一,模式理想型:在一段时间内,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保持理想模式(HH)不变。
第二,模式升级型:在一段时间内,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由起步阶段向理想阶段升级,如图实线所示,可能会有“LL-HL-HH”“LL-LH-HH”“LL-HH”或其他波动形式升级路径。
第三,模式待优化型:一段时间内,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不属于理想模式(HH),也没有以各种形式进行升级,需要进一步优化,使其演化路径走向升级的轨道。
(二)研究方法
1. 环境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在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之前,构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重要的步骤之一。本文以科学性、系统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和动态性为原则,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波特假说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环境质量和污染治理两个方面进行环境质量的衡量。该方法所测算出的环境评价得分作为后续的环境变量,用于模式分类和模型构建。环境评价得分计算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采用sigmoid函数[15]进行标准化。对于负向指标,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
(2)确定权重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如表1所示。
(3)计算综合得分
[S=0.54×i=12xiwi+0.47×i=37xiwi] (1)
2.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分类方法
本文以环境综合得分和人均GDP为横轴和纵轴,绘制30个省区市的环境-经济散点图,以此图为基础、面板数据均值为分类标志进行模式分类。设环境综合得分为[xij],均值为[xijt];人均GDP为[yij],均值为[yijt],则有:
[“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环境好?经济好”模式, xij>xijt,y>yijt;“环境差?经济好”模式,xij 3.联立方程模型 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文首先采用联立方程模型[16] 81-104进行静态分析,联立方程模型包括很多内生变量,这些变量的值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方程共同确定的,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17]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因此建立了由经济和环境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组成的联立方程: [ln (pgdpit)=α0+α1ln (Envit)+α2ln (kit)+α2ln (lit) (3)lnEnvit=β0+β1lnpgdpit+β2lnpopit+β3lnERit (4)] 其中,pgdp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Env表示环境指数,衡量了地区环境状况;变量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 方程(3)描述的是环境Env对经济pgdp的影响,影响经济的其他主要因素还有资本K、劳动力L等。 方程(4)描述的是经济pgdp对环境Env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还有人口密度pop,环境规制ER等。 4.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动态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效应。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了面板数据和VAR分析的优势,可以控制不可观测时期、截面不变效应,进而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在面板数据平稳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再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深入分析。 (三)变量与数据 本文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选取2006-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由于西藏地区部分年度数据缺失,故西藏地区未纳入此次研究。 以上文计算的环境得分为环境变量数据,再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变量,以及影响经济的资本、劳动力和影响环境的人口密度、环境规制。其中,人口密度用地区的常住人口/省(区市)土地面积来衡量,环境规制则采用单位工业产值污染治理成本/工业产业结构,该指数越大,表明环境规制的强度越大。变量的描述统计如表2所示。 (四)实证结果 1. 环境-经济历年共存模式。表3详细展示了2006-2017年各省区市环境-经济共存模式情况。从整体来看,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由“环境差-经济差”模式和“环境好-经济差”模式向“环境差-经济好”模式和“环境好-经济好”模式发展,即经济带动了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的转变。我国GDP高速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整体经济状况由相对较差转向相对较好,与此同时,环境状况虽已获得较大改观,但遏制环境状况恶化趋势的能力仍有增长空间。 2. 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历时演化。由2006-2017年各省区市环境-经济共存模式整理出其历时演化路径,如表4所示,共分为模式理想型、模式升级型、模式待优化型三大类。 模式理想型即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属于最佳状态,并能够在研究时间内稳定处于该状态。该类型仅包括北京地区。北京是我国首都,国家中心城市,其经济发达,对污染治理的投入高,环境质量高,其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率先达到并保持理想状态。 模式升级型中,包括了高水平升级型、中等水平升级型、低水平升级型以及波动升级型四类。全国有20个省区市的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均在动态升级: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地区属于高水平升级型,共存模式由“环境好-经济差”模式升级为“环境好-经济好”模式,其起点高、升级快;西部地区内蒙古和重庆、中部地区湖南和安徽属于中等水平升级型,共存模式由“环境差-经济差”模式升级为“环境好-经济好”模式,其起点低但也能升级到理想模式;吉林、黑龙江、青海和新疆等西部地区属于低等水平升级型,其起点低、升级慢,离我国目标模式仍有一定距离,还需继续升级;波动升级型地区有陕西、宁夏和广西等西部地区,其演化路径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升级的。 模式待優化型中,包括了待优化固定型、待优化波动型和待优化退缩型三类。全国共9个省市的环境-经济共存模式需要优化:待优化固定型中,上海是“LH”模式,该地区虽然资金雄厚、生态环境可恢复力较强,但人口密集,环境治理压力大等问题使得该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缓慢,西部地区贵州和甘肃是“LL”模式,其经济和环境问题均亟待解决;浙江和海南、辽宁、湖北、云南属于待优化波动型,其演化路径未能呈现升级趋势,在各模式之间徘徊波动,需要各地方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使其演化路径向波动升级型发展;天津则属于待优化退缩型,其共存模式由“环境好-经济好”模式退化为“环境差-经济好”模式,环境问题爆发,未能保持最佳共存模式状态。 综上,大部分东部地区属于高水平模式升级型,少部分东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空间;而中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经济共存模式也正以不同的规模进行升级,少数地区的共存模式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探究环境-经济共存模式,下面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 3. 联立方程估计及结果。本文采用联立方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从拟合优度来看,经济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784,而环境方程的拟合优度则只有0.071,比较低,说明该方程的整体拟合程度不高,可能会有其他因素对环境的被解释变量Env造成影响。 经济方程中,环境质量的弹性系数是0.402,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每增加1%,该地区经济水平则会增加0.402%,这说明一旦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会减少,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环境方程中,经济水平的弹性系数是0.089,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弹性系数很小,这说明虽然经济的增长能够对环境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缓慢,难以有效促进环境改善。 综上,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效应,但经济对环境的促进作用较小。本文接下来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环境和经济的互动关系,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4.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地区经济和环境变量的面板数据是平稳数据,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有Kao、Pedroni和Johansen,本文使用Kao方法,ADF检验值为-4.700,P值为0.000,可知该面板数据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下面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进一步分析经济和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经济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4所示。环境、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当期冲击均为0。在10个响应期内,环境的正向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并缓慢增强,说明环境对经济的正向影响是长期有效的。其次是劳动力的冲击,在第二期达到峰值,与环境的冲击相当,随后缓慢下降到0,说明短期内劳动力能有效提高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受到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要通过人工约束来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则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虽然无法完全避免环境遭受破坏,但破坏的程度会大大减轻,污染治理成本也会随之减少。因此,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 环境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5所示。经济、人口密度和环境规制的当期冲击也均为0。来自经济的正向冲击在第2期影响最大,当期发挥作用,随后急剧衰减并走向平稳,第6期开始达到0,表明经济对环境的正向影响短期内有效。经济发展通常会带来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则是其中一种。经济发展初期,国家为了高速发展经济,着眼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试点地区被实施以及推广,环境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甚至能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的产生,因此很多地区已能够实现较好的经济与环境共存,并且这也是一个长期趋势。 四、结论 1. 我国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四种共存模式:“环境好-经济好”模式、“环境差-经济好”模式、“环境差-经济差”模式和“环境好-经济差”模式。其中,“环境差-经济差”模式是起步模式,也是最差的模式,“环境好-经济好”模式是目标模式,也是最理想的共存模式。由散点图和模式变化表可知,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呈现集中-分散-集中的分布形态,正在由起步模式向目标模式演进。 2. 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存在三类演化路径:模式理想型、模式升级型、模式待优化型。模式理想型指该研究期间内,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属于并能长期稳定于最佳状态,如北京。模式升级型指研究期间内,地区共存模式不同程度地向理想模式升级,包括四个二级类型:一是高水平升级型,其特点是起点高、升级快;二是中等水平升级型,其特点是起点低但能升级到理想模式;三是低水平升级型,特点是起点低、升级慢,仍有升级空间;四是波动升级型,特点是起点低、升级慢而波动,但呈上升趋势。模式待优化型则指地区共存模式不理想或未呈现升级趋势。 3. 我国大部分地区共存模式均在动态升级,东部地区拥有绝对优势。全国有20个省区市的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均属于模式升级型。2006-2017年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历时演化实证显示:大部分东部地区属于高水平模式升级型,少部分东部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优化空间;而中西部地区中,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经济共存模式也正以不同的规模和速度在升级,少数地区的共存模式待优化。整体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存模式区域差异不大,但东部地区经济优先发展、环境率先改善,其环境-经济共存模式拥有绝对领先优势。 4. 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效应显著。我国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效应比较明显。联立方程结果表明,环境方程和经济方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环境与经济相互影响,但经济对环境的作用较大。并且,由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環境对其影响总是最大的;环境的脉冲响应函数则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长期影响会衰减,这说明环境和经济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互动作用。环境与经济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是政府及社会所期望的结果,近年来所提倡的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是有显著效果的,而从模型结果来看,仍需要探索经济对环境的长期作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郝春旭,邵超峰,董战峰,等.2020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分析[J].环境保护,2020,(16). [2] 田雪航,何爱平.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24). [3] 陈宗胜,许颖悟,马军海.我国沿海地区的梯度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研究,2003,(2). [4] 余道先,杜兰英.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J].现代经济探讨,2006,(6). [5] 钱岑.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6] 李周.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7] Gene M. Grossman, 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1991, (3914). [8] 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 [9] von Weizsaecker E U, Lovins A B, Lovins L H.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 [M]. London: Earthscan,1997. [10] OECD.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s: 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J]. Iea Energy Papers, 2011, 43(Suppl 8). [11] 徐鵬凡.烟台市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四川环境,2021,(1). [12] 丹尼尔·贝尔,王建民.技术轴心时代(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99年版前言[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2). [13] 刘建伟.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 陈晓春.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6). [15] 俞立平,宋夏云.评价型无量纲法、自然权重与线性科技评价[J].现代情报,2020,(4). [16] Leleux B, Surlemont B. Public Versus Private Venture Capital:Seeding or Crowding Out?:A Pan-European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 [17] 王磊,伍业君.地区经济复杂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