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改造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东坡村为例

2024-03-27 10:19王佳慧赵红霞
广东蚕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东坡红色景观

王佳慧 赵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目标,强调要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景观建设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乡村风貌有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些问题,部分乡村照搬其他地方现有的规划和设计,忽视了自身的地域景观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因此,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地域文化和乡村风貌完美结合,才能使乡村景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1 相关概念

1.1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自然景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的总和。自然景观不限于村庄的建筑环境,还包括周围的河湖、植被、山体等,农业景观包括田园景观、山水景观等,聚落景观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景观、乡村居民建筑景观等[1]。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少,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风貌。

1.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而创造并不断得以积累、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2]。地球上不同区域环境的自然要素及其分布结构各异,各处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就不同,因此地域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能增添景观的艺术色彩。

2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改造乡村景观的意义

2.1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品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乡村作为重要的绿化区域,其景观风貌尤为重要。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改造乡村景观,保护自然、美化自然,使乡村景观更具生命活力。

2.2 体现乡村独特风貌

每个地域因其特有的地域条件,拥有独特的风格特征乡村风貌,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乡村景观改造,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人文因素,因地制宜,设计出每个地域独特的乡村景观。

2.3 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长久的沉淀,蕴含着该地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文故事、风俗习惯、时代更迭。将地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是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能够让后代铭记先辈的英雄事迹,传承该地域优良的文化习俗,同时将本土文化传播给外来游客,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不断地传承优秀地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3 东坡村项目概况

3.1 东坡村区位概况

东坡村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德胜沟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武川县的西南部,得胜沟乡南部,距离县城52 km,距乡政府11 km。东坡村整个村域南高北低,为山地地貌,隶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3 ℃,境内空气较为湿润,林场资源丰富。主要产业有旅游业、农作物种植业等。附近有杨柳沟自然风光区、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等多个旅游景点,有武川土豆、武川莜面、阿尔巴斯型绒山羊等特产,有脑阁等民俗文化。

3.2 东坡村地域文化

东坡村有“郝区政府”旧址。1938 年秋天,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驻军大青山,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全国19 个根据地之一。距东坡村3.3 km的李齐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区政府的所在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郝区政府”。2016 年,武川县对郝区政府旧址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郝区政府旧址成为武川县又一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

依托“郝区政府”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东坡村探索出了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振兴革命老区的新路子。2020 年1 月东坡村建成的“东坡红旅接待中心”,作为党性教育和旅游接待等活动的体验基地,对提升党校办学竞争力、增强全县党员党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东坡村景观现状分析

本文进行景观改造的具体位置位于东坡村的西北部,现东坡村民委员会及其西侧空地,占地面积约为1.6 hm2(见图1)。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勘测,对场地的现状进行分析。村委会作为村民议事、活动的小型区域,建筑结构简单,景观单一,休憩设施匮乏,未将本土特色文化加以充分运用,未发挥红色文化基地的教育作用。西侧空地现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土地因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而杂乱不堪,绿化较差,垃圾较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影响村庄的美观。

图1 东坡村设计场地现状图

4 东坡村乡村景观改造设计

4.1 设计定位

以东坡村的红色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总体规划,打造集自然风光、村容村貌、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传承红色精神,凸显乡村特色。在东坡村原有的景观风貌上进行改造,要兼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当地村民提供优质的休闲空间,从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4.2 设计内容

4.2.1 平面图

通过对东坡村项目区域的实地调研勘测,依据现有的环境,进行乡村景观改造,初步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该方案主要以红色地域文化为核心,将本村的红色村史、革命英雄故事、改革建设历程等内容与景观改造巧妙融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作用。

图2 东坡村景观改造设计平面图

4.2.2 功能分区

设计地块依据其功能用途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依次是东南部的文化教育区、北部的休闲活动区以及西南部的健身娱乐区,如图3 所示。

图3 东坡村景观改造设计功能分区图

文化教育区:以延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在现有的村委会场地上进行改造,调整动态游览路线,种植品种多样的植被树木,使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将原有的两个小凉亭改为林间座椅,增加村民的休憩空间。在最南端设计一个廊架,作为村委会工作人员日常交流讨论的场所,也可作为村民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在西侧设计了一面文化背景墙,墙上张贴东坡村的革命建设历程和革命英雄事迹等,传播当地的革命精神。

休闲活动区:以激发红色活力为主题。该区域的主要建筑物是一个戏台和景观廊架。戏台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地方文化的展台。大大小小的戏台,一部部经典的呈现,就如同当地人民生活的缩影。戏曲表演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生活,还可以促使村民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村民的综合素养。场地中还设置了一些坐凳和廊架,用于村民休息和遮阴。道路依据地形走势采取自然曲折的形式,在道路的一侧设置了一些园林小品,用来展示人物事迹。园林树木在戏台周围以孤植、丛植、群植的形式围成一个小型的活动空间,使人们活动起来更加安全、舒适。

健身娱乐区:以增强红色体魄为主题。主要活动区域是一个健身广场,场地内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还有供人们休息的不同高度的座椅。村民可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展健身娱乐活动,进而让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发展。

4.3 设计理念

4.3.1 建筑设计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村民的房屋大多依地形地势走向而建,房屋排列整齐。本项目改造的建筑景观有两处,一处是村民委员会中的休憩凉亭,一处是休闲广场中的戏台,两处建筑与村中的建筑走向保持一致。基于东坡村的红色文化,建筑的颜色采用红色和白色相配,代表着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代表着红色革命精神。从整体上看,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以往的荒芜之地,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如今戏台为村民提供了游玩、表演、活动的场地,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

4.3.2 园林小品改造

园林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乡村的地域文化气息和红色氛围感需要通过适量的园林小品加以突出和点缀。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发展史,在设计场地布置了一些园林小品,如党徽雕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党史历程文化景墙、人物宣传栏等,使之各自成景又相互映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这些园林小品,人们能充分了解东坡村的发展历程,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更加彰显东坡村的历史文化积淀[3]。

4.3.3 公共设施改造

公共设施是为了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公共性、服务性设施。东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所以在设计时考虑到了村民的需求,进行了一些景观改造。在广场内放置了多种健身器材,供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使用,可以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生长,缓解年轻人的精神压力,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在健身广场旁还设置了公共卫生间,附近种植了乡土树种。广场内的指示牌、路灯、垃圾桶均以红色为主,较好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4]。

4.3.4 植物配置

设计场地现状杂草丛生,缺乏合理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配置植物时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为原则,凸显地方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在场内多种植乡土树种,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凸显地方特色。采用孤植、列植、丛植、群植的配置方式,结合花池、花架等园林小品,利用乡土材料加以维护,改变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形成多元化、多品种的绿化格局。通过种植丛木、灌木、乔木增加景观层次,通过种植不同颜色的花卉、树木,丰富景观空间,从而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景观设计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弘扬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将地方的特色风貌展现出来,打造充满活力并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乡村景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猜你喜欢
东坡红色景观
景观别墅
红色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红色在哪里?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追忆红色浪漫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