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后续的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乡村振兴实践经验进行研究,能够更好把握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清乡村发展脉络,为乡村振兴创造必要和充分条件。
乡村振兴需要多主体、多力量协同参与[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主体,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一大难题[2]。从乡村发展现状来看,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乡村建设同质化问题严重,从乡村旅游来看,民宿、土特产、游玩项目大同小异,如何破除同质化竞争难题,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品质卓越的现代化乡村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又一大难题[3]。
在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研究中,沈颂东结合劳动力流动理论及产业转移理论,探索“两假企业”+“两栖就业”的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4];王海娟阐明当资本下乡遭遇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困境时,需要发挥村社组织的作用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5];冯娟强调乡村振兴需要建立政府、企业与农民利益协调机制、严格资本下乡准入监管制度、明确资本下乡投资领域选择、构筑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从而激发乡村内源发展动力[6]。鲜有学者将目光聚焦在乡村振兴社会网络中社会资本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而针对乡村发展同质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同质化问题的分析及管理者的解决策略[3],而较少涉及社会资本如何帮助破解乡村发展同质化问题。
鉴于此,本文对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江苏城乡院)展开研究,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从社会网络理论下结构网络和关系网络入手,试图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扎根理论由Glaser 和Strauss 于1967 年提出,是一种针对某一现象进行归纳式的引导以得出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因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量化研究和传统质性研究的不足,被认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本研究选择程序化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的目标在于建构理论,因此,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及启发性。本文选取江苏城乡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多方面的考虑:(1)江苏城乡院自2005 年以来持续深耕乡村发展,是江苏省范围内乡村规划设计类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城乡院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2)江苏城乡院公开资料十分充足,选取江苏城乡院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有效降低资料的收集难度,提升研究资料的可获得性;(3)鉴于与江苏城乡院的长期深度合作关系,本研究可以大量访谈记录和实地调研资料为研究基础,有效提升本研究的信度。
本研究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文本和视频资料、企业内部人员访谈资料及企业内部资料。在对文件进行预处理后,保留所有能够互相印证的资料;对于无法相互印证的资料,向企业相关人员核实,以提升本研究所使用数据的可靠性。文本资料来源于江苏城乡院微信订阅号、官方网站,中国知网;视频资料主要来源于江苏城乡院微信视频号、官方微博、抖音,江苏新闻等。企业内部人员访谈资料是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访谈过程的录音整理所得。企业内部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宣传资料、规划设计方案及管理层重要讲话的文本记录等。
开放性编码是对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逐行逐句进行编码,从而实现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本文围绕所收集到的江苏城乡院的扎根分析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将各个编码进行比较,形成相关概念,最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将概念进一步提炼,得到15 个范畴。开放性编码如表1 所示。
表1 江苏城乡院参与乡村振兴开放性编码
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后,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范畴,需要对其进一步聚敛分析,以识别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对15 个范畴进行主轴编码后,形成6 个主范畴,分别是:关注需求、密切联系、关注现实、沟通、协调及合作,具体见表2。
表2 江苏城乡院参与乡村振兴主轴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范畴和逻辑关系的指引下,系统整合主范畴,从而建构扎根理论模型的过程。通过对主范畴的考察分析,本文最终确定了强弱关系及结构洞两个核心范畴,进而构建模型,具体见图1。
图1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概念模型
乡村振兴,为民而兴。江苏城乡院以一种“陪伴式服务”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村民的意见与需求以及乡村的现实情况,与村集体和村民建立密切联系。江苏城乡院走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对每一个村民进行细致入微的访谈,了解当地产业、文化、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刻关注当地发展现状及村民迫切需求,做出最符合村民意向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当地村民及村集体的高度信任,进而实现多次合作。由此可以看出,江苏城乡院正是凭借与村民及村集体之间建立的强关系持续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企业、一个村庄的事情。乡村振兴的过程涉及乡村、政府及外部企业等多方主体。江苏城乡院作为社会资本正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作为政府、乡村以及其他社会资本之间的桥梁,积极协调乡村与政府、乡村与施工团队以及乡村与其他社会资本的关系,利用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占据的优势位置充分发挥作用。江苏城乡院积极协调乡村与当地政府关系,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积极协调乡村与施工团队的关系,确保设计方案能够真正落地;积极协调乡村与其他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帮助建立各式新型乡村企业,助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此外,城乡院还引导各方展开合作,与其他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平台公司,参与乡村运营。由此可见,城乡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作为结构洞占据者所具有的信息及资源优势,协调多方,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今天,如何实现乡村特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江苏城乡院走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当地特色,建立起与当地村民的强关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定极具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此外,方案的落实需要江苏城乡院利用其与其他社会资本之间的弱关系,积极与各方沟通,引导更多的符合当地特色的企业参与乡村建设。由此可见,破解乡村建设同质化问题,不仅需要江苏城乡院凭借与村民及村集体的强关系,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还需要凭借其与广大社会资本构建的弱关系,积极沟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及资源,以保证方案的落实。
乡村振兴是一个特殊的生态产业集群,需要多主体、多力量协同参与。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利用扎根理论对江苏城乡院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概念模型,结合城乡院案例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资本与乡村建立强关系能够保证社会资本更长效、可持续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2)社会资本能够凭借其结构洞占据者优势,有效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3)社会资本能够通过与村民及村集体构建强关系,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行动方案,又能够凭借与其他社会资本的弱关系,获取信息及资源优势,以保证方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