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敏,杨小明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
纺织丝绸教育是从蚕学馆开始的,当时兴起的蚕学馆有江西高安的蚕桑学堂、瑞安蚕学馆和杭州蚕学馆。从办学目的、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影响来看,杭州蚕学馆属于当时农业实业学堂的佼佼者,在纺织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杭州蚕学馆(图1)由时任杭州知府的林启创建。当时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久,社会经济受到掣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林启深刻意识到,只有兴学立校、培育人才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于是他先后创办了3个教育机构:求是书院、养正书塾、杭州蚕学馆。求是书院和养正书塾对当时浙江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杭州蚕学馆则推动了纺织业的进步,让实业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1]。
图1 蚕学馆(源于今日头条)
杭州蚕学馆所编制的教育大纲中罗列出当时学校开设的学科及其相关内容,根据课程的名称大致分成六大类,分别是其他类别、具体操作类别、蚕丝类、养蚕类、栽桑类、基础学科。其中8门科目包括讲义与实验,约占整个科目的50%,这些科目都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蚕学馆中操作类科目借鉴和参考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显微镜可用来检验蚕病、采种、审查蚕茧与生丝,这为蚕丝质量与产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蚕学馆设置的科目汇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蚕学馆设置的科目汇总情况
总的来说,蚕学馆的贡献和功劳不容忽视。蚕学馆的创办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向世人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让国人意识到要想振兴国家,不能只靠军事技术,还要发展经济,这就需要教育的帮助。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始提倡实业教育,坚持以培养农、工、商实用人才为教育目的[3]。受到他们的宣传和鼓舞,有志之士纷纷兴办新学,杭州蚕学馆也是在此舆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建立并壮大的。
当时浙江的蚕业发展呈下坡趋势,蚕农文化程度低,蚕种退化,蚕丝质量不佳,竞争力下降,这些因素让杭州知府林启决定创办蚕学馆,实施蚕业教育。在《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禀》一文中,林启详细说明了创办蚕学馆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就王政而言,为百姓之生计”。蚕学馆的创办初衷是实施蚕业教育,为百姓谋取盈利,解决影响民生安定的问题。林启还意识到变法维新、富国强兵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包括通商、惠工、兴农等事务。蚕学馆的创办是发展实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可以振兴蚕桑事业,推广养蚕技艺,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2)“就浙省而言,为切要中之切要”。浙江的地理环境为蚕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丘陵广布,非常适合栽种桑树和养蚕。了解种植状况后,林启才提出设立蚕学馆,以蚕业带动浙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浙江对外出口贸易最受欢迎的就是蚕丝业,创办蚕学馆对出口贸易有巨大帮助,自然是振兴实业的首要举措,也是关键。(3)“就时局而言,为中国之权利”。林启从大局出发,对国际蚕业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中国和日本是蚕业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日本向外国学习养蚕的技术和经验,蚕丝价廉,出口数量较多,而中国养蚕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对蚕瘟研究得不够,容易传染,染病的蚕容易出残种,蚕丝质量得不到保障。另外,养蚕技术需要提高,百姓对优良配种的了解少,不会选种,导致收丝率低。为了扩大蚕业的影响,避免被日本抢夺更多资源,亟待创办蚕学馆。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时任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图2)具禀浙江巡抚廖寿丰(字谷士)《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禀》中花费不少笔墨,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论证了蚕种优劣的重要性,文中提到“中国蚕子亦有瘟病,以致出丝不旺,税厘既未能减,蚕业遂以中衰”,遂提出了在杭州创办蚕学馆以振兴浙江蚕业的设想。林启的设想得到了浙江巡抚廖寿丰的支持,杭州蚕学馆于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在西湖金沙巷恰贤亲王祠和关帝庙正式开学,林启任总办,邵章为馆正,江生金为正教习,日本人轰木长为副教习。第一期学生定额30名,实到25名,不限省籍。杭州蚕学馆是全国创办最早的蚕学馆。
图2 林启(源于今日头条)
近代杭州职业教育汇聚了政府、个人、外国教会3股力量,公办与私人创办的职业学校在数量上并驾齐驱。在办学规模和水平上,因公办学校有更稳定、更充足的经费来源而略胜一筹。公办学校办学的连续性更强,而私立学校因经费问题停办的情况较为普遍。杭州教会职业学校以医护学校为主,大多依附于英国圣公会在杭州设立的广济医院。
从1911年到1937年,杭州存在过的职业学校有“私立广济产科专门学校”“杭州私立女子初级家事商科职业学校”“私立统计学校”“私立女子工艺学校”“私立女子缝绣学校”“私立女子蚕业学校”“私立女子产科职业学校”“私立济生女子高级助产科职业学校”“私立浙江地政讲习所”“私立浙江财务学校”“私立浙江试验养蜂传习所”“私立实用速记英语讲习所”“私立杭州无线电报传习所”“杭州私立大陆高级测量科职业学校”“私立之江无线电报职业补习学校”“私立浙江职业补习学校”“私立之江文理学院附中商科”“私立光华初中商科”等几十所。其中,“杭州私立女子初级家事商科职业学校”“私立女子工艺学校”“私立女子缝绣学校”等因本身学科与工艺美术多有瓜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关艺术类课程安排。但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学校相比,此时杭州职业学校的美育教育并不普遍和正规[4]。
蚕学馆建立初期,中国蚕桑事业面临蚕瘟的威胁,只有大力发展蚕业教育才能解决该问题。蚕学馆在办学期间广纳学员,前期毕业生籍贯涉及多个省份,部分学员自愿留在浙江推广蚕桑养殖,有些学员选择到其他省的蚕学馆当讲师或助理,立志为当地蚕桑纺织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1900年,第一届毕业生奔赴多个地区建立养蚕公会,积极推广蚕桑养殖种植技术;(2)1901年起,蚕学馆开始创设分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了养蚕社,和农民分享先进技术并给予经验指导,帮助农民分析土壤情况和蚕种质量差的原因,以此提高蚕桑养殖种植水平;(3)1904年,毕业生史量才创办的女子蚕业学堂在上海开馆,让女子学习养蚕制丝,开创了女子实业教育的先河;(4)1909年,一批留学生在日本成立了中国蚕丝学会,主要是向国内发行学报,宣传关于蚕桑业的知识经验和革新技术等,对全国桑蚕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蚕学馆培育的蚕种,质量、蚕丝量都优于民间,一时间成为热销品,也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5)1976年,日本杂志《蚕丝科学与技术》中提到当时日本还引进了杭州蚕学馆培育的茧种,由此可见蚕学馆的办学成果得到了多方肯定。蚕学馆教授了学员很多关于桑树种植、养蚕护蚕、蚕丝生产的经验和方法,让他们可以用丰富的理论和新技术帮助农民,夯实了纺织业发展的基础。
蚕学馆的创办是时代之需,杭州蚕学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蚕丝专业教育之门。在杭州蚕学馆的领头和示范下,其他省市的蚕业教育之风兴起,举国上下掀起了蚕业教育的浪潮,很多蚕丝教育机构成立,有效促进了蚕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蚕丝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季玉章、吴佩琳两位先生在1982年针对蚕学馆教育进行了调研,认为浙江蚕学馆的建立拥有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全都有案可稽。但对于1986年创办的江西高安蚕学馆,从其整体办学情况来看,并未真正创办起来。浙江蚕学馆作为一家集教育教学、科研以及推广于一体的农业学校,不仅开启了近代农业教育的大门,也推动了浙江实业教育的发展,对浙江省的实业教育发展与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蚕学馆开设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层面的学习,还包括实验部分,强调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并重,针对所学专业侧重点安排专业实习,例如养蚕系需进行蚕体解剖、养蚕及制种实习等,制丝系需进行绢丝分析化学实习、制丝实习等。基于此,蚕学馆开设了蚕种场,为学员提供了实验空间,让蚕业专家负责指导,通过桑树种植、蚕种培育、蚕丝生产等环节帮助学生完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蚕种质量得以提高,再将培育出的蚕种推广到民间,反响良好,为蚕丝的生产和应用创造了有力保障,并促使纺织业朝着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5]。
蚕学馆创立的养蚕系和制丝系为近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众所周知,蚕丝技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划分为4个部分:种植桑树、养蚕、制丝和织绸,每个部分都包含很多细节的分支。以制丝为例,其涵盖了原料、选茧、煮茧、缫丝等步骤。蚕学馆将这些养蚕内容分类细化,让学科内容更加饱满。另外,蚕学馆是在清朝政府受到外来政治、经济侵略的背景下建立的,林启最初创办蚕学院的目的就是振兴实业,挽救中国蚕丝利权,所以蚕学馆积极吸收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先进的蚕丝制作经验,创新教材内容、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等内容,让纺织教育逐渐壮大,带动了蚕丝业的进步。
我国蚕业发展历史悠久,作为实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蚕学馆的设立为以蚕桑丝织为代表的纺织业创造了有利发展条件。蚕学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科学养蚕技术推广以及蚕丝生产技艺的传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员,学员将所习技艺推广到民间,促进了蚕桑养殖的进步,也带动了近代纺织业、纺织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蚕学馆的建立对我国蚕丝教育以及实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推动了纺织教育与纺织业的发展,未来广大学者应该持续对这方面展开学术研究,丰富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利用成果推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