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轩
(湖北美术学院 时尚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作为我国近代史中历史地位较高且特殊的一支军队,红军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以及丰富的研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红军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对于其各方面价值的挖掘以及研究也越发深刻,这也推动了人们对于红军军服演变的研究。目前,红军军服相关研究文献量已经相当庞大,但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研究红军军服演变的方法尚未成熟。基于研究现状,笔者结合目前跨学科研究背景的学术环境,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尝试探索红军军服演变研究方法的拓展可能性。
军服作为军人必要的装备,不仅具有着装作用,还是彰显军人的气质、军队的精神及其所服务政党思想的重要媒介。红军军服是伴随着红军的革命历程一路走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民军队军服的研究也可以看作从另一个重要的视角审视人民军队的历史。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人民军队军服的演变研究起步较晚,从2000年开始,直至2011年以后才有所发展,虽然对于那段不易保留的烽火岁月的历史性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当时历史的发掘以及研究愈发困难。从这种既定历史研究日趋饱和的趋势可以发现,军服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化、文本化,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局限于对于资料的整合以及文本的描述,同时限制了对于人民军队军服演变的研究视角。研究体系不够完善是目前的主要问题,需要结合学科交叉的优势提供更加全面的研究思路。
目前,对于军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其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叙述性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观察人民军队军服的细节变化,可以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然而,在课题研究中,不能为了跨而跨,跨学科学习的实现必须以各学科的学习为基础。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和创新,要坚持学科立场,只有学好学科知识,才能跨学科解决问题等[1]。选择跨学科研究是因为现有对于人民军队军服的研究中确切存在研究空缺,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进行相应的补充。基于此,笔者根据已收集整理的材料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学科交叉背景下人民军队军服的演变研究,分别从美学、思政以及电脑艺术设计3个角度出发,简述研究方法案例。
如今,研究者们常从美学的角度对服装加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服装本身具有一定的设计美感,如形式美和审美价值等,同时这些美感也成为服装的特有属性。基于以上美学与服装的关系,从美学的角度演化出“服装美学”一种专门服务于二者的特殊美学分支。由于目前对于红军军服演变的研究尚未结合此类关系,可以将“服装美学”作为研究红军军服演变的新视点,寻找其中蕴含的红色美学价值。
军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类型,也含有服装的共性元素,即审美性。每一次军服的改革都要结合时代审美需求,同时适应不同时代的军事历史和政治要求。每一次的军服改革都凝结了不同的时代色彩,是每个时期军队文化的缩影[2],因此,军服应包含其所处革命年代独特的审美功能。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军队,军服成为一种服装符号,代表着军队的精神面貌,且与其他军队区分开来。服装符号反映了服装与人的社会关系。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当这些关系交织并高度综合时,便有了某种意义,于是人们就用符号代表这些意义[3]。符号化便是红军军服在视觉方面与其他军队的差异之处,例如红军特有的红袖章、红领巾等装饰元素。
南昌起义标志着红军的创立,军服并无统一的制式,只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穿着。直到土地革命时期设计出了第一套红军军服,此后历经第三次大规模反“围剿”行动,再到红军长征过程,军服的演变见证了人民军队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次重大变革。革命战争期间,红军长时间处于物资匮乏的状态,但在衣不附体、食不果腹的艰苦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然领导着中国人民获得了胜利。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革命的忠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艰苦朴素、意志坚强的优良传统。
军服的演变与其实际应用价值息息相关,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分辨敌我。在战斗中使用灰、绿等颜色可以有效利用自然的保护减少伤亡。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和政治背景对服装进行适当的改良,使人们能广泛接受和产生共鸣。通过对红军军装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战争时期的服饰美学,进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并让设计者明白,未来的设计要考虑到实用性、时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由此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当下文化潮流、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
在人文社科方面,“政治性”一直是需要正视的属性。在研究维度上,政治维度虽然不是学术界的标准,但是对研究具有指向性引导作用,可以说任何时期的任何研究都不能完全抛开“政治性”。例如艾尔·巴比曾表明:“科学之于政治,并非铁板一块。政治及相关意识形态,并不仅仅干预着社会研究,自然科学也经历过并且依然在经历类似的干预。然而社会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尤其紧密。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内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人们心中激起深刻而私密的情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更何况社会研究者本身也是凡人,他们的情感也常常表露于他们的职业生活中。如果以为一切研究都是超然客观的,那就太天真了。”[4]因此,需要正视科研的政治性并与其紧密结合。先进的思想能引导人文社科的研究进步,所以人们可以思政的视角纵深研究红军军服演变背后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服装史证明,服装不仅是护体、保暖、修饰之物,还反映了人的社会文化内涵,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品格、德性、素养的显现,只有“内”“外”完美结合,服装才能与人的肉体和灵魂共同构成完整的有机形象[5]。军队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组成部分,在属性上应服务于相应的意识形态,而相应的意识形态又会将军队作为载体表现其本质。军服作为军队的物质化承载代表之一,也拥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先进的人民军队军服蕴含先进的革命思想,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研究人民军队军服的演变历程研究其中伟大革命思想的发展过程,而研究伟大革命思想也能拓展对于人民军队军服演变的研究方法。例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一直存在。那么在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军队的服装发展中也应有所映射。红军军服在每一特殊时期的不同特点以及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红军高尚的革命品质以及革命素养。以长征期间的“百家衣”为例,其是由不同材质不同服装部位拼凑缝补的红军军服,反映的是红军节俭的品质、刚强的韧性等一系列宝贵的革命精神,这就与伟大建党精神建立了联系。伟大建党精神在“七一”讲话之后被赋予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4个层面的科学内涵。2022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革命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会议上被再次提到,成为未来研究方向的主题。这些科学内涵是如何在军服的演变中体现出来的、是怎样作用于人民军队服饰的演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军服在演变过程中怎样影响当时的建党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深入发掘、研究的问题。
电脑艺术是艺术设计技术和电脑技术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方式。因此,如今对电脑艺术设计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其不仅要会使用各种软件,还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只有将电脑与创意相结合,才能称为电脑艺术[6]。作为一种顺应时代需要的艺术设计,电脑艺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以一种闪电般的速度进入了人类的艺术界,且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电脑艺术设计的兴起必将改变人类的美术设计,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7]。由于计算机的便利性及其软件的发展,其在艺术上的实用价值越来越高。电脑艺术设计已经步入了传统的纯艺术创造领域,被誉为“艺术与科学”的新兴学科,是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新型艺术,其基础是前沿科技。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美术设计师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既是一种新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新的艺术设计手段。
目前,对于红军军服演变的研究也涉及绘画的表现形式,以展示各个时期军服的形制,但以当下的审美来看,仍存在精度不高、还原度难以保证、细节不够丰富等问题,需要结合电脑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研究资料,以保证人民军队军服演变研究的严谨性、正确性。运用电脑技术不仅有助于完善军服形制资料,还能上传数据,组建数字化档案库或线上博物馆;除了更方便记录、研究、保存红军军服的演变资料以外,还能促进红军的红色精神传播以及继承,拓展红军历史的承载途径。
未来对人民军队军服的研究应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逐渐完善研究体系,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弥补研究空缺。现有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环境离不开每位学术研究人员对于学术的责任心。在现有的跨学科视角下,不同的研究方向最终归结于对于“人”的研究,人民军队军服演变的研究也是如此。除了补充之前存在的研究空缺外,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能提供的是更加明确以及符合物质世界规律的方法论,以辅助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