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视域下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秦绣为例

2024-03-27 08:49
纺织报告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培育

陆 婷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随着当前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非遗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契合“承古出新、科教融合、学创一体”三项育人机制,尝试在职业教育领域培育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进而保护和利用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与引导意义重大。

1 研究背景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内容创新都集中体现在凸显类型定位、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服务和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其中,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办学定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当前“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普遍执行的育人方针[1]。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22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数字虚拟时尚与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活动方式开展,以高校专业力量构思和设计传统服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数字交互技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并展示了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特色和风格的数字非遗服装(图1),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数字化设计阐发,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目前,高职院校应不断结合自身服务区域需求、院校专业特色,精准开展非遗人才培育项目,这有利于落实“三教改革”育人布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更是职业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关键一步。

图1 数字虚拟时尚与中国传统服饰实践项目

2 “双高计划”视域下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概述

2.1 培养目的

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是为了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具备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和非遗传承意识的职业人才,主要包括非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数字媒体技术的传授、非遗与数字媒体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非遗数字化技术以及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全过程。在“双高计划”建设的引导支持下,高职院校要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领域大力开拓“非遗疆土”[2],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人才数字化能力。

2.2 培育意义

在“双高计划”视域下,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可以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强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通过融合创新理论、教育理论、区域地域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将传统非遗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路径,为文化融合与创新理论提供实践案例和经验,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3 培养特点

非遗文化资源具有多元、包容、开放、向上的精神特质以及十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因此,高职院校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往往从传统手工艺非遗的探索研究和保护传承以及数字化方向进行创新,即以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传承意识培育为关键节点[3],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呈现出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团队性和传承性特点。

3 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3.1 培养质量层面

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育往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然而,目前许多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部分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受限于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在现阶段没有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和知识,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技能,进而在非遗数字化应用过程中缺乏经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差。

3.2 培养方式层面

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往往注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随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快速更新和迭代,人才培养方式应更加灵活和创新。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非遗数字化实践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需求。部分院校学生只能通过模拟非遗资源库或非遗建模实验完成相对简单的实践任务,难以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3.3 培养内容层面

目前,在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传统文化和数字媒体技术学习内容之间割裂的现象,培养内容缺乏整合和交叉学科的设计。非遗数字化实践项目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而目前的高职专业培养内容往往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缺乏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和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亟待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设置。

4 “双高计划”视域下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非遗秦绣为例

4.1 案例背景

本次选取陕西非遗秦绣文化作为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秦绣是从陕西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发展而来的当代刺绣艺术,于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案例通过加强对非遗秦绣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以“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推动‘双高’专业建设”为目的,从秦绣技艺、纹样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数字非遗人才培育,为秦绣的推广、研究和传承提供参考依据。

4.2 培育目标

结合非遗秦绣特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文化推广需求、“双高计划”人才培育要求,以“善沟通、有审美、懂技术、会设计、能制作”五大核心能力作为培育目标,培养秦绣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数字化专业人才。

4.3 培育过程

4.3.1 承古出新:融合非遗传承与专业教育

将秦绣传统技艺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有机融入非遗秦绣数字化保护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契合“双高计划”职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德育并修”要求。通过学习传统秦绣技艺和数字化保护技术,学生可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数字化应用。

首先,在前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定期邀请秦绣传承人、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行业专家对学生开展讲座和基础训练,使其深入了解和掌握秦绣传统技艺,包括线绣、针法、纹样设计等。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学生能准确展现和传承秦绣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秦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和研究秦绣相关的文献、实物和资料,建立秦绣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为秦绣的数字化研究做好基础工作;最后,按照非遗秦绣数字化传承保护的需求,以培养一批“继传承、精创新、善管理、可迁移、擅技术”的数字非遗人才为目的,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中大力开展秦绣数字化实训活动,通过建立秦绣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库,实现教学内容源于非遗、用于非遗。

4.3.2 科教融合:培育技术素养与责任意识

高职教育作为非遗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锋,将秦绣文化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项目活动,应满足“双高计划”职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德能兼修”要求,通过组建“非遗数字化应用小众”与“秦绣保护社团”,开展“护秦绣”“绣教学”“绣艺展”“绣艺赛”“绣媒体”5类科教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数媒专业人才技术应用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非遗保护意识、发扬非遗工匠精神。

首先,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数字技术素养培育,通过相关课程和实践训练强化学生数字媒体技术、数据分析、信息存储、数字建模、三维仿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字化保护所需技术工具和方法,提高其在非遗秦绣数字化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意识,培育其文化自信。学校通过强调非遗秦绣数字化保护的责任与使命,紧密联系专业的前沿性、技能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其对保护非遗秦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社会参与平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通过开展秦绣作品数字复原项目、非遗秦绣3D数字化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数字化应用开发,增强人才培育过程的实践性和能动性。

4.3.3 学创一体: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

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过程强调个性化和应用型培育方式,因此,基于非遗秦绣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应深入浅出、贴近技艺,结合高职数媒专业的日常教学特点、课程内容、实训环节进行综合引导,达到“双高计划”职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德技兼修”要求,培养方向朝着实践应用逻辑和复合成长逻辑转变,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和数字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注重学生数字技术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秦绣的传统技艺和数字化保护技术工具和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数字化手段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非遗秦绣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展秦绣数字非遗创新项目,在秦绣大师“传、帮、带”的助力下,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最后,根据秦绣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实需求,加强对学生专业数字技术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育,通过普及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库图案构建、三维仿真刺绣工艺手段等,拓展秦绣作品建模、3D打印、虚拟仿真、图案数字化提取等应用研究(图2),进而有效促进非遗秦绣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和数媒专业人才技能应用能力的提升。

图2 秦绣图案数字化应用设计过程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不仅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还是传承中华文明、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区域非遗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通过非遗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育模式的实施,既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能有效挖掘和运用地方非遗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培育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