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路上奏响“科技曲”

2024-03-27 11:17:08
科学中国人 2024年3期
关键词:春运行李动车组

杨 戈

春运中的广州南站井然有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意义。每当进入农历腊月后不久,在外奔波的人们就开始陆续踏上回乡的旅途,各大交通运输线路便空前繁忙起来,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这便是被称为“一年一度全球规模最大周期性人类迁徙”的春运。

翻开历史的图卷,春运可以追溯到1954年。正是那一年,国家首次明确了春运时间为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彼时的春运旅客组成主要是军人、学生和机关干部。春运第一年,铁路日均客流量达73万人次,共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

从1954年到2024年,转眼之间,春运已经走过70年。滚滚人流交织出一个转型中的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城市快速发展,大量农民选择离乡进城打工,务工流形成了规模浩大的人员流动,春运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扩招和城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探亲流、学生流、旅游流随之涌现,春运人流量年年攀升。随之共同发展的,是不断延伸的铁路轨道、日益密集的公路网络、运力扩容的“空中走廊”,新科技应用层出不穷,春运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快速,也让人们的回家路更安心、更舒适。

2024年春运从1月26日拉开帷幕,持续40天,直至3月5日。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人数达到84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在这场“人口大迁徙”中,“科技范儿”愈加突出,智慧交通成为春运挖潜运力和改善旅客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交通智能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日益多元,为春运增添了一众科技元素,也让春运出行有了更多惊喜。

效率为先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速度快了,这是坐火车回家的人最直接的感受。

春运70年,曾经的绿皮火车走走停停,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最快的列车时速也不过120公里。1997年,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全面提速,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开行了最高时速达140公里的列车。此后10年间,中国铁路先后完成了6次全面提速。

2008年,我国进入高铁时代。同年7月1日起,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最长高铁列车——16辆长编组“复兴号”也正式与公众见面。在国家经济大战略背景下,中国高铁迅速发展,行驶速度、总里程稳坐世界第一。从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40摄氏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纬度严寒地区到高原地区,再到闷热潮湿的海南岛,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最高可达350公里/小时的速度,悄然改变着国人的出行效率,过去很多要哐当哐当坐上两三天的路程,如今已经可以朝发夕至,甚至三五个小时转眼就到。

铁路运输是春运期间运送旅客人次最多的交通方式之一。帮助火车站旅客快速疏散,不出现人群滞留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春运中效率的一个体现。以广州南站为例,作为全国最繁忙的超大型交通枢纽之一,在春运高峰期,每隔53秒,这里就有一趟列车开出或到达。车站每天到达和发送旅客超过60万人,大客流考验着这座华南地区最大枢纽的调度能力,但凭借科技力量的投入,车站做到了让人山人海变得秩序井然。

和国内众多的车站一样,在广州南站的换乘大厅内,多个电子大屏幕滚动着最新线路信息,实时显示火车/高铁到达情况,旅客可实时查询相关交通信息。这些智能引导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旅客不知在哪儿坐车、不知什么时候检票、找不到路的现象发生。广州南站还利用智慧交通系统通过与高铁列车开行计划和售票数据的对接,实时获取广州南站1小时内的到客人数,动态调集站场周边1公里内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公交和地铁开行密度,实时检测客流量。为方便乘客换乘,广州南站设有集运维、消防应急疏散、节能、安防、停车场、各项交通运力数据等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查看相关信息。若遇到突发事件,系统可以自动报警。

每年春运,旅客最关注也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购票了。以前春节买火车票,常常需要通宵排队也不一定能买到。而现在足不出户,拿手机在网上点击选票、付款就可以轻松搞定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票据。随着科技进步,现在乘坐交通工具,买票、进站、乘车、出站,全程只要一部手机和一张身份证,不像20年前检票还要在纸质票上打孔那么麻烦,自然提高了出行效率。

春运期间乘坐飞机出行,智慧机场也让人们体验到快捷的服务。在全国各大机场值机安检区,登机全流程刷脸已成常态。过去需要数分钟才能通过机场安检、完成值机的情况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引入人脸识别安检闸机,只须掏出身份证,往自助值机设备上一放,摄像头迅速拍摄人脸画面进行核对,同时自助值机设备就立马“吐”出登机牌,整个过程被压缩到30秒左右。

指挥调度中心是机场的最强大脑,也是实现以上快速运转的中枢系统。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在不同功能区域,多方联动航班、机位、交通、安检、行李、值机等涉及多部门和岗位的机场运行关键主题数据。在调度中心的LED大屏上、工作人员的电脑上,空管二次雷达系统、航空器场面监视系统、全景监控系统、机场可视化系统、协同决策A-CDM系统……一个个智慧化系统助力实时展现机场生产运行态势,让机场各系统运行从“单打独斗”转变为“融合共享协同”,确保航班信息高效处理,保障进程精准管控、信息传递智能便捷。

对机场来说,安全高效处理旅客托运行李是提升运输效率的关键之一。如今,随着多种技术成果的应用,旅客行李托运变得更高效。以往在行李托运流程中,最耗费时间的流程就是等待行李安检,以及必要时返回值机柜台进行开包检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机场都是通过机场广播、航显系统来通知旅客前来开包检查。多数情况下,收到通知时,旅客早已离开值机柜台,但又被叫回。这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

为解决行李托运痛点问题,山东的一家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托运行李信息平台,并在济南国际机场率先上线运行。这一平台不仅可以主动向行李异常旅客推送信息,使他们更快返回值机柜台,还可以对行李进行全流程追踪,让旅客实时掌握托运行李状态。这样就能大幅提升行李检查效率,有效解决了安检开包员找人难、旅客获取开包信息不及时等问题。

由于今年春节假期(2月9日至17日)小型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开车回家费用更为经济,所以,除了乘坐火车和飞机,有更多人通过自驾的方式参与其中。据统计,今年自驾出行的客流量达到67.2亿人次。

和铁路运输一样繁忙,今年公路出行的特点之一,就是高速公路总体车流量大,尤其是小客车流量占比大。但是科技力量做到了路况“实时化”、收费“无人化”、服务“定制化”、救援“智慧化”、业务“自动化”……智慧元素已经覆盖到了回家路上的角角落落。

在河北,开通仅一年的京雄高速,通过高速全线ETC数据的引入和大数据平台的分析,对车流进行精准管控,极大提升了车辆通行效率。在今年春运中,车流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60%,拥堵超过500米的收费站数量却同比下降了65%。众多司机反馈,高速服务区越来越智能化了,不但手机、电脑充电方便,还有了更多电动车充电桩,在路上,新能源车主通过小程序即时能够便捷实现“充电桩找人”,大大提升了私家车出行的效率。

调度人员正在运用动车组健康管理系统分析查看动车组运行状态

安全为重

平安永远是出行的第一要义。除了为旅客提供便捷,科技在春运期间还扮演着重要的安全卫士角色。智能监控系统、人脸识别技术等科技应用,加强了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提升了春运期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车辆安全是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一环,高铁列车结构复杂,零件众多,仅一节车厢底部就有3000多颗螺栓需要检查,十分耗费人力。如今,列车检修人员有了“机器人同事”,检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动车组智能检修机器人由车底机器人、360度综合检测系统、控制单元、多视觉图像采集单元,以及数据处理中心等部分组成。这种机器人能够自动检测动车组,并对采集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动车组智能检修机器人的手臂能够360度灵活旋转,轻松实现多角度检测。即便在狭窄车底等复杂工况中,机器人也能够对齿轮箱、牵引电机、车轴、制动盘、空气弹簧等关键部件进行快速检测。利用高分辨率的图像处理系统,动车组智能检修机器人可大幅提升检修作业效率。它能够迅速完成车底部件的全景扫描和智能分析,相较于人工检修,使用机器人检修能将8节车厢的动车组总体检修时间从原来的2.5小时缩至45分钟。

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也被运用到铁路线上空进行的电力线路巡检中。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巡视范围更大。特别是在车辆无法到达、人工登山存在较大安全风险隐患的情况下,无人机巡检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中国铁路成都局,工作人员开始使用水下无人潜拍器检查桥梁墩台基础。通过遥控“无人潜艇”能迅速潜入河底,对桥体下方及上下游的河床断面进行测量,通过影像采集对比分析技术掌握桥梁墩台基础冲刷情况,结合测量仪器使用,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为后期桥梁维护提供了可靠数据。

春运中的东北地区天寒地冻,朔风刺骨。受山体积水和低温影响,兴安岭隧道顶部和墙面上时常会冒出水滴并迅速凝结成冰。在过去,为了防止冰凌和积水,每年都需要人工刨冰120吨。为解决这个棘手问题,当地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反复试验,查阅了海量技术资料,经过上百次试验后找到问题最优解,将纳米加热线与既有1520米电力设备相连接,以螺旋缠绕的方式埋设在隧道的泄水洞中。如今,能够对抗寒冷、融化冰霜的纳米加热线让隧道内再也不会出现冰凌了。

2024年春运开启,位于南方的贵州省也出现了冰雪凝冻天气,气温一度最低达到了零下7.3℃,创近10年新低。由于贵州地区山路崎岖,面临极寒低温、降雪冰冻等恶劣环境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动车组车体及部件遭异物击打或结冰导致功能状态异常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隐患,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的更新为动车组筑起了数道安全防线,充分运用科技为旅客的春节回家路添一份平安、多一份温馨。

2024年1月,贵阳车辆段首次在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 H M)系统中运用冬季行车安全技术,以保障高铁动车组春运行车安全。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是根据电路原理和网络采集逻辑采集变量,通过车地信号将变量转化为数据上传,利用计算机“大数据分析”功能,可24小时实现远程对动车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和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动车运行时的数据异常变化,实现动车组故障超前预警,便于提前进行故障处理。在此基础上,今年新增的为保障动车组冬季运行安全而搭建的“冬季行车模型”,则能有效降低冬季行车过程中受电弓拉弧、异物击打、蓄电池馈电、空调制热异常等故障带来的影响,针对冬季易发故障部件,它有着更为敏感的“触觉”,能够做到准确预判、提前介入,超前防控,实时掌握车组运行技术状态,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这一系统由应急台、技术室、攻关组三大技术部门实时盯控,准确诊断动车组实时运行健康状态。监控中心能够通过屏幕清楚显示中国地图上分布的全国各条高铁、城际铁路线路图,通过动车组健康诊断系统屏幕,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在贵广、沪昆、贵南等各条高铁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各项数据,每条线上显示多个动态运行点,每个点代表一列动车组,当各点信号发生绿色、黄色、红色等不同颜色变化,代表动车组不同的安全状态。今年冰雪凝冻天气较多,上新的冬季行车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专项盯控,保障了动车组冬季行车安全。

在公路方面,也有很多科技支撑。例如,在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道路两侧每隔200米便可见一根高杆,每根杆上装着一个小方盒。这些盒子能向具有智能网联功能的汽车传送路面信息,实时指导司机驾驶。这段道路上还安装了182处高清视频监控、15套全向毫米波雷达、287套定向毫米波雷达等设备,用于收集路况信息。路上发生事故,车主一停车,调度中心便能智能感知处理。使用各类新技术后,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每月平均交通事故发生数量较往常减少40.9%,事故处置效率提高32.1%。

凌晨时分,车库停满检修完毕、即将投入春运的列车

舒适为优

人们发现,春运越来越充满科技感,春运旅途也逐渐从拥挤、疲惫变为便捷、舒适。春运能从最初的“能走就行”升级到要“走得舒心”,科技加持是“法宝”。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甚至多部),当你走出家门时,手机系统就会基于你的位置,主动显示交通、天气信息;走进地铁站、机场及火车站,可以自动弹出乘车码及相关乘车和车票信息,省去在手机里四处翻找的过程。从底层技术讲,手机内的智慧引擎已经具备实时环境感知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的地理围栏和复杂场景感知,并基于位置为用户实现精准个性化服务推荐,甚至能基于对用户习惯和偏好理解,做到精准、预判式服务推荐。

预判用户的下一个行为,提前为你做好出行规划,事无巨细为你提供贴心建议服务。如果说移动时代改变的是人们的线下出行方式,那么进入万物智能时代后,科技赋能出行的方向则是进一步去繁从简,深度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

众多科技厂商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去构建智能系统服务生态的概念,把用户服务作为系统体验核心,并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高度。

在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共同驱动下,通过科技赋能让“以人为中心”的出行服务理念成为业内共识。从曾经“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科技赋能提升春运“新体验”,每一项细小的改变都记录了科技为人们出行服务做出的点滴变化。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在机场、火车站,为旅客提供高质量服务。京张高铁部分沿线车站推出客运智能服务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仅可以提供站内导航、查询列车到发时间等服务,还可以帮助旅客搬运大件行李。客运智能服务机器人有封闭储物箱,可以为旅客运送最重约100公斤的行李。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来到机器人面前,可以将行李放在它的储物箱内,随后扫描二维码或进行人脸识别,机器人就会在站内跟随旅客行走。旅客还可以让机器人“带路”,前往指定检票口检票乘车。

火车站作为春运旅客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正逐渐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厦门北站是中国高铁站房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车站之一。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控制车站的亮度、温度等,为旅客创造舒适的候车环境。厦门北站的智能天窗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光照强度、风力、降雨量及室内外温差等数据,自动开合窗户或窗帘,改善室内环境,节约利用能源。据测算,智能天窗每年可以让通风系统停止运转40天,相当于减少14.13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厦门北站,旅客出站后会经过一段地下空间。即使不开灯,依然亮堂堂。能让地下室亮堂堂的,是智能光纤系统。这一系统的“秘密武器”是在室外安装的82套采光机。它们每天如向日葵般“追”着太阳采集阳光。大通量特种光纤将采集的阳光输送至地下空间,替代电力照明。

回想当年坐在绿皮车上的经历,春运期间拥挤不堪,大家密密麻麻挤在车厢里,前胸贴后背,想移动一下都很困难。在“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甚至有人单腿站立,累了再换另一条腿。座位下面的空间也被利用起来,有人干脆在车座底下铺上床单或尼龙袋,全程躺在车座底下,充满辛酸与尴尬。如今的高铁,速度不仅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车内宽敞舒适,温度适中,座椅可调节,卫生间也始终保持干净整洁,还可在座位的接口处给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充电,这在20年前是不敢想的。

巡逻中的安防机器人

以前上火车,很多乘客都要准备一堆泡面,在火车上泡面吃,空气中都是方便面的味道。现在全国铁路早已实行“铁路畅行”扫码服务,只需拿出手机扫描列车座椅扶手上的二维码,除了查询所乘列车车厢号、正晚点、终到站天气等信息之外,还可以手机下单点餐,如果不满意火车餐车上的食品,还能点自己喜欢的外卖,配送员会将餐品送到未来途经到站的站台上,由列车员交给乘客。济南西站候车大厅12306网络订餐配送中心就是“高铁外卖”中心之一,春运期间,这里非常忙碌。高铁外卖服务在这里已经开通6年多,目前这个站已有27家外卖商家入驻,米饭炒菜、米线、水饺、汉堡、奶茶等品类齐全,外卖订单量日均2647单,增长近7倍,成为全国80个上餐高铁站里订单量最高的站。

春运路上,科技的细节随处可见。在机场,通过安检只是行李托运流程的第一步。随后,行李会被传送带运至航站楼。下一步便是被搬上行李运输车,运至机舱中。每年民航公司都会因行李磕碰、野蛮搬运等问题而被投诉。

这个春运,机场工作人员利用行李自动装载系统,能够实现机场行李的自动化装车。系统主要利用工业机械臂、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等完成托运行李的识别和抓取,并自动完成行李在拖车上的码放。这个系统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借助多种感知技术,系统可以实现软包、硬包等各类行李的轻柔抓取,减少行李损伤。其次,系统能够用于机场不同场景的行李自动装载。再次,得益于智能化程度高,系统可以实现行李实时码垛、装车智能核验等。同时,系统设备占地面积小,无须对原系统进行改造便可快速安装。最后,系统有多重安全防护,稳定性较强。有了这一系统的科技加持,乘客的满意度提高了,行李投诉事件明显降低。

2024年春运首日数据显示,公路人员流动量超1.7亿人次,已经超过了铁路客运量。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庞大且更多样化的春运出行需求:自驾出行占比创下历年最高,新能源汽车出行比例大幅提升,城际间需要多种出行方式衔接组合等。

春运第一天,东航4架C919全部“上线”,在京沪、沪蓉航线执飞春运航班

为了更好应对春运出行高峰期,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发布了《2024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为千家万户的出行提供指导和服务。通过科技驱动打造春运数字化标配的同时,高德地图与全国上千家交通管理部门达成合作,在春运期间实时发布权威的出行信息,保障公众平安出行。

高德地图2024年“温暖回家路”服务计划也在这个春运正式启动,旨在打造涵盖多种不同场景的数字化综合出行服务矩阵,为全国各地用户提供平安、便捷、温馨的春运返乡体验。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增加,用户对长途驾车过程中电量的忧虑,也随之成为热门话题。本次“2024温暖回家路”中,包含“全球首个具备自学习能力的新能源导航”,能够综合路线的坡度、温度、空调、交通路况、车型等多维度动态因素计算电量消耗,并结合高德全新升级的“充电地图2.0”,实时提供精细化的出行路线、充电时机规划,以及分钟级的等待时长预估,让新能源车主在任何时候都对能耗心中有数,大幅缓解“电量焦虑”。

效率、安全、舒适,春运路上奏响“科技曲”,让旅客收获了更多幸福感、安全感。社交媒体上,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春运途中解锁的新功能、发现的新玩法、上线的新服务,展示科技带来不一样的春节喜庆气氛。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科技赋能持续优化,“智慧春运”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应用于未来的春运之中,为人们的返乡之路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的出行体验。一路畅行一路歌,在“智慧春运”助力下,“流动的中国”将更富有活力与温度。

猜你喜欢
春运行李动车组
教你如何“看穿”行李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4
动车组BTM带内干扰的排查与整治
行李
教你轻松收拾行李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CRH3型动车组轮对压装曲线研究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高速铁路动车组站内对标停车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