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论 王 晋 刘梦琪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优化导则研究
李 论 王 晋 刘梦琪
[复旦大学]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仅是大学生生活起居的场所,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阵地。学生社区管理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学生对生活空间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公共空间在学生交流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也日渐凸显。目前,国内高校的学生社区公共空间面临着“既有建筑旧、改造空间小、制约因素多”等现状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首先要重视可视性和内涵性的双重提升;其次在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改造、局部空间改造中选择恰当的优化形式;同时应满足多样性、多层次、复合性、人性化、教育性和互动性六大原则。
“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优化导则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1]
高校学生社区承载着广大学生群体的住宿、交流、学习等多元复合的功能形态,与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其生活感受和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学生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是实现高校“一站式”社区的核心空间,其空间品质、环境设计、文化氛围,不仅是决定学生群体对学习、生活满意程度的关键,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
高校学生社区是一个“微型社会”,指的是高校学生的集体居住场域,通常包括宿舍、活动用房、自习讨论用房、活动健身用房、食堂、商店等功能,涵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宿舍楼宇群和学生社区逐渐形成。学生社区的出现使学生的课余生活从限定于独栋宿舍楼扩展到整个学生社区。
学生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是指除寝室居住空间和相关配套管理、办公、储藏等功能空间外的可供学生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典型的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需具同时有开敞性、公有性和共享性三种属性,即独立于住宿空间之外、为学生群体所共同使用的空间,包括室外公共空间和室内公共空间。
与中小学生相比,高校学生群体的班集体概念相对弱化,宿舍内以及学生社区内的学习、交流和娱乐占据了学生业余生活的较大比重。学生社区兼具校园的教育学习功能和社会的沟通交流功能,是学生群体间思想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亦是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人际交往的前奏。因此,高校学生社区在高校中承担着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生社区不能仅仅定位为住宿休憩功能,而是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学生社区设计与管理。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2]
高校学生群体多为00后,其成长经历、所见所闻、信息来源等较之80后、90后群体都更为广泛,承受的学业及就业压力也相对更大,总体来说对学生社区文化环境和空间质量呈现出“需求多、要求高、眼光挑”的特点,既有公共空间面临着空间缺乏和功能单一的现实困境,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因而现阶段学生社区内的公共空间需考虑年轻群体的思想特点,探讨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的系统性优化导则。
在国内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探索中,要了解吸取国外高校经验,推动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美国高校的学生社区常常将社会活动,如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以及特色课程等模块纳入到公共空间中来,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多方位锻炼;英国高校的学生社区常常采用小型住宿制学院的设置模式,通常带有娱乐室、食堂和图书馆等独立场所,公共空间体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居住,增进各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3]
在德国柏林,高校学生的住宿区既不是限定于各个高校自行内部解决,也不是无组织地分散在城市角落,而是由城市中多个学校联合,组成高校联盟(StudentenWERK BERLIN),包括了柏林工业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21所高校。该组织统筹安排城市内可供学生租住的宿舍资源,开放给联盟内学校的学生自由申请,不仅打破了专业界限,更实现了不同学校的混合交流。高校联盟(StudentenWERK BERLIN)是独立于大学的组织,通过德国柏林联邦州的授权,与各大学密切合作,为柏林的学生提供社会、经济和文化支持服务,负责统筹管理运营这些住宿空间,在全市各个区域约有大约9500个住宿单元,为学生解决住宿的同时也提供咨询支持、经济援助、就业安置、餐饮设施等服务。
由于柏林的人口结构多元,因此在学生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学生交流也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每幢或每组住宿区都会配备有一定的公共空间(Freiraum im Studentenhaus),例如餐饮设施(食堂和咖啡厅等),通用的食堂卡(Mensa Card)可在联盟内的所有餐厅中通用,学生们可进行聚餐、小组会面的公共活动;学生社区内的办公场所为学生提供长期或短期就业职位,用以支持学业;在公共场所内组织各类文化活动(Buero Kultur & Internationales, “BKI”),如音乐会、戏剧、谈话、游戏、创意工作坊、展览、活动、电影、体育(健身、乒乓球、台球等)、酒吧等,结合多种文化和创造性表达,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交流机会。其他例如心理咨询、无障碍学习、学生宿舍导师(Wohnheimtutoren)等模块也在公共空间中展开。
伴随着全国高校扩招而掀起的高校建设热潮,由于工程施工工期短、缺乏系统性规划等原因,高校学生社区常常未能将各方面因素统一考量,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社区,或者更应称之为“宿舍建筑群”,虽满足了居住功能却未能满足“一站式”社区要求中的思想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在现有的学生社区中探索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对已有学生社区内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造可遵循以下优化导则实施。
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导则可分为可视性优化导则和内涵性优化导则。
1. “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视性优化导则,从整体到局部包括了系统整体规划、单体建设或改造、景观优化、家具摆件装饰等方面。高校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常常参与到园区公共空间的改建和修缮工作中,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角度入手,充分听取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优化空间环境和空间体验。
2. “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内涵性优化导则,主要侧重思政育人、文化活动等的融入,包括生活德育、信息传播、思想探讨等方面,结合诸如园区趣味运动会、文明寝室大赛评选等文体活动,不仅增加了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利用频率和效率,也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园区注入活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除少数完全新建的校区,就高校学生社区而言,常常受限于“既有建筑旧、改造空间小、制约因素多”等现状,这就决定了园区往往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因此,对公共空间进行长期化、点滴化的整合与优化更具可行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1. 新建建筑或建筑整体改建,即将学生社区中废旧不用的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再利用;
2. 局部空间改造,如学生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是一种更为常见、易操作的方式,也更便于逐步分期对学生社区公共空间进行长期化和点滴化的优化。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管理导则中涵盖了多样性原则、多层次原则、复合性原则、人性化原则、教育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
1.多样性原则
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多样化原则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包括交往、运动、餐饮、讨论、交通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包括色彩、材质、尺度、构图等方面的多样化;配置多样化则包括绿化、家具、摆件、装饰等多种细节配置的多样化。
2.多层次原则
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多层次原则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私密程度的公共空间,按照不同的公共程度,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面向宿舍楼内的、面向若干寝室的等等。在设计中满足多层次原则,注重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平衡,有利于学生社区内公共空间利用率、可达性的提升。
3.复合性原则
高校空间在学生社区内属于“稀缺资源“,公共空间需满足复合性原则。挖掘同一空间的多种可能性,实现多功能的复合利用,这样才能大大提升公共空间使用效率,尽可能多地满足同学们的使用需求。
4.人性化原则
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原则是指公共空间设计需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融入室内外公共空间设计,通过色彩、材质、灯光等方面的合理运用,注重安全性、舒适性、生态性和经济性,让使用者产生安全感、亲切感与归属感。
5.教育性原则
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教育性原则体现了空间的育人作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了其与使用者学习、生活的紧密关联,学生社区内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交流场所,更应当是育人场所,具备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和价值属性。
6.互动性原则
高校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原则即师生应共同参与到空间的设计改造、甚至管理运营中来。公共空间的导则需从使用者参与互动的角度出发,这是公共空间公共性存在的重要意义。学生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并不是自上而下单一的设计行为,而是多方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的结果,这样形成的公共空间才是学生愿意使用、满意度高的公共空间。互动性原则的手段和方式多样,可通过广泛征集设计方案、邀请学生参与公共空间布置、学生组建管理团队等实现。
归纳以上研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导则总结如下(见表1)。
表1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优化导则
对于高校管理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过程中,既要保证可视性的提升,又要注重内涵性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建建筑或整体建筑改造、局部空间改造中选择恰当的优化形式;同时,公共空间应满足多样性原则、多层次原则、复合性原则、人性化原则、教育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六大原则。
良好的公共空间与“一站式”社区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而现有公共空间的优化须遵循明确清晰的导则,以使得每个细小的优化处在整体的思路控制下开展,形成“合力”,实现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共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推动学生社区乃至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进而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支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可操作性。
[1]教育部等八部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2020-04-22)[2023-10-24].中国政府网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郭纯生. 大学生社区德育研究——兼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D]. 上海: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4.
(责任编辑:赵鹏程)